Advertisements
隨著寶寶一天天慢慢長大,面對龐大的飲食選擇和誘惑時,正如我們小時候被父母規范的飲食習慣,不見得能夠再這樣繼續保持,飲食文化也不可能永遠維持和小時候一模一樣的環境。所以,所謂「良好飲食教育」更重要的是:引導孩子有意識地聽見自己身體的聲音,感受飲食給自己身體帶來的作用。從而明白什么是健康的飲食文化。
剛開始孩子可能不見得能明確了解,但是基于「民以食為天」的天性,不管是尋求基本的飽足感、口欲滿足感、口腔探索感或是更進一步的:飲食帶來的能量感、腸胃清濁感等,引導孩子意識到這些感受,可以一步一步帶領孩子建立飲食學習。
家長若一昧依據特定網絡學派,堅持給孩子什么樣的副食品進食方式,其實并不一定切合實際,對孩子也可能是有害無益。因為如果孩子沒有在從小到大不斷的進食經驗當中,主動的參與這個飲食決定的過程,飲食變成了一個單純又被動的經驗值,就錯失了許多的學習經驗。這點家長們要深思。
具體到底要怎么做……可以用什么樣的問句引導孩子感受身體的覺知?還有什么方法可以輔助爸媽進行「食育」?怎么樣營養才算夠?如何避免過敏與過敏原?
其實「生活」本來就是在不斷因應改變和適應的一個整體過程,當小寶貝加入成為家庭的一員時,父母親們也因此面對生命的改變與升級是很自然的事,只是的確需要一點時間進行適應,在飲食這個項目上,父母親無需變得很委屈,為了幫寶貝準備特別的食物,占盡所有的時間,落得自己只能吃面包、泡面果腹,當然也不適合威權的認為,孩子就是要適應自己,所以完全不為孩子特別在備餐上花心思。
親子共食一樣的食材,不但方便,更能給寶貝良好的食欲及食育,了解食物的各種變化,增進同桌共食的甜蜜家庭回憶,并且也因此讓爸媽自己開始在“吃得健康,吃得有營”這件事情上更有努力的動機。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