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工夫茶,或功夫茶,是起源潮汕的一種喝茶方式,那么到底是該叫哪一種呢?又為什么叫這個奇怪的名字呢?
其實,這和潮汕的方言有關。清雍正年間崇安令陸延燦的《續茶經》轉引的《隨見錄》中的話: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原來在潮汕,“工夫”兩字有“精細、很好”的意思。另外,《辭源》里說:工夫茶,廣東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種風尚,其烹治方法本于唐陸羽《茶經》。器具精致,見清俞蛟《潮嘉風月記》,也作“功夫茶”。
作為潮汕品茶,工夫含有器具精巧、方法精致、選料精細、禮儀周期等意思,還是更合“精致、很好”這一層含義,所以在潮汕,較工夫茶更多一些。而北方人一般理解工夫茶卻不是從“精致、很好”這層意思出發,是覺得沖這種茶很費時間,很花工夫,所以認為這是功夫茶的原因。不過確實,潮汕工夫茶是很花時間和工夫的,潮汕人認為精選茶葉茶具和水火之后就是沖工了。如果烹茶沒有工夫,那也不能叫做工夫茶。所以,工夫茶之功全在烹茶、沖茶之法。
潮汕喝工夫茶大約是在唐代以后的事,英文的“Tea”也是從汕頭、廈門話的“茶”字音譯過去的。
潮州選擇茶壺,好壞標準有四字決:小、淺、齊、老。壺的大小、樣式很多,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都“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小”體現的是精致,深淺則關系氣味,淺才能一次倒清,不留水。除了大小、深淺外,茶壺最講究的是“三山齊”,這是品評壺好壞的最重要的標準,即壺滴嘴、壺口、壺提柄三件都平,鑒別方法是把壺蓋去掉,到放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就能觀察到。“老”主要是看壺里所積成的“茶渣”,這是茶素凝結而成,“茶渣”積得多,不用放茶葉,只要一沖開水,也色味盎然。
潮汕工夫茶對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個字: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起香。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我是不白吃社團☜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