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躲在蚊帳里寫的一首詩,雖平白如話,卻飽含人生哲理

Advertisements

炎炎夏日,除了熱毒無比太陽,最令人心煩的應該是無處不在的蚊子了。

冷不丁就被咬一口,讓人防不勝防。

當年大詩人劉禹錫就曾被蚊子逼得躲到蚊帳里,還寫下了一首詩。

此詩名為 《聚蚊謠》,全詩如下:

沉沉夏夜蘭堂開,飛蚊伺暗聲如雷。

嘈然歘起初駭聽,殷殷若自南山來。

喧騰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聰者惑。

露華滴瀝月上天,利觜迎人看不得。

我軀七尺爾如芒,我孤爾眾能我傷。

天生有時不可遏,為爾設幄潛匡床。

清商一來秋日曉,羞爾微形飼丹鳥。

從這首詩來看,劉禹錫對付蚊子的方法很簡單粗暴,就是:惹不起,我躲得起。

詩歌大概可分為兩層,前八句寫的是蚊子的特性,后6句寫的是詩人對蚊子的態度。

夏日的夜晚,昏昏沉沉的,清幽的堂屋門窗大開,空中飛舞的蚊子趁著黑暗,發出雷鳴般的響聲。

乍一聽到這喧鬧的聲響,令人大吃一驚,好像滾滾的雷聲從南山而來。

這些可惡的蚊子也就喜歡在黑暗的夜里行動,無論是糊涂人還是聰明人都無法分辨。

它們經常在花滴露珠,月上中天的朦朧月色中,突然出擊,尖嘴叮人,讓人防不勝防。

這八句概括了蚊子的三大特點。

一是喜昏暗,開頭“夏夜”便點名了它們喜歡活動的時間,而“伺暗”、“喜昏黑”更是直接寫出了它們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本性。

正是由于夜晚的黑暗再加上它們鬼祟的本性,所以連聰明人也無法躲避。

二是它們喜歡群攻,“夏蚊成雷”的說法自古有之,以“雷鳴”來形容它們的鳴叫 固然有些夸張,但這卻形象地突出了蚊子之眾。

沈復在《童趣》中也曾提過夏日蚊子之多,“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也許也只有小孩才能如此有童心,將蚊子比作群鶴,我們常人估計都和劉禹錫一樣避之唯恐不及。

三是它們很有心計,通常是乘人不備。

月色朦朧,水滴花露,本是賞月觀花的好時候,可是卻也是蚊子肆虐之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大概就是如此了。

其實蚊子固然可惡,但也不至于讓詩人花這么多的筆墨來表達厭惡之情。

劉禹錫屢遭貶謫,即使再豁達,對于迫害他的奸臣小人也是不忿的。

這里的蚊子就是象征那些構陷他的陰險小人,背地里蠅營狗茍,聚眾造謠,心腸歹毒,這些看似形容蚊子的詞語,其實更多的指的就是那些小人。

詩人對那些陰險歹毒之悲厭惡到了極點,所以才會如此惡語相向。

接下來的6句主要就是寫作者對付蚊子的辦法。

雖然我是堂堂七尺男兒,蚊子小如針芒,但是我一人孤掌難鳴,而蚊子勢眾,所以經常會被傷到。

自然萬物都有時節,蚊子也不例外,既然無法改變,那我還是躲到蚊帳里吧。

等到秋風吹起之時,你這微小的東西怕是會被螢火蟲吃光光吧。

詩人將自己七尺昂藏身軀和微小的蚊子作對比,突出了自己的高大,飽含蔑視之意。

他不敵蚊子,不是因為能力問題,而是勢單力薄,這也正如朝局,奸臣當道,他一人難以抗衡。

所以才會躲進蚊帳,發出“惹不起,躲得起”的感慨。

這不是懦弱回避,而是識時務,明哲保身,他堅信如飛蚊般的小人終會有滅亡的一天,畢竟邪不勝正。

全詩表面是寫蚊子,實際寫的還是人生。

詩人身處逆境,卻還能保持樂觀向上,昂揚進取的樂觀豪邁之情,令人佩服。

不過也有人認為劉禹錫“惹不起,躲得起”的態度有些頹廢,不知關于如何對付蚊子(小人)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嗎?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