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被“署名”,不能總等網友來糾正 | 新京報快評

Advertisements

▲某視頻播放平臺付費講解課程截圖。圖/豆瓣用戶@余鷓鴣

文|與歸

停車茫茫顧,困我成楚囚。

感傷從中起,悲淚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將名醫投。

車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近年來,這首名為《送母回鄉》的詩歌,在各大網站和詩詞讀本中被署名為李商隱所作。3月18日,有網友考證發現,其真實作者竟是當代詩人寓真。

而這個錯誤,一傳就是十余年。其謬傳的源頭,可能是誤讀了一位名叫何西來的作者,于2002年2月21日發表在《人民日報》的文章《豪華落盡見真淳——讀寓真詩詞》。

這篇評論文章稱,“不知道寓真是不是受了李商隱的影響……”據此,不知哪位閱讀理解不及格的同學,將文中列舉的寓真的詩,安在了李商隱頭上。

然而,更令大家想不到的是,這個“署名”出現了一錯再錯的現象。其不僅入選了大量少年兒童詩詞讀本,進入各種音視頻課程加以販售,甚至某電視臺著名詩詞節目的相關圖書,也將其作為“模擬自測題”編入其中。

的確,在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的信息時代,我們檢索、查看、引用文獻資料變得更加便捷,甚至輕輕敲幾下鍵盤,在幾秒中內就可以搞定。

但與此同時,由于在這個過程中,檢索者和引用者都是人,且大多數是普通人。很容易看錯或出現認知偏差,這在客觀上就造成了“以訛傳訛”的現象。

有這種現象也并不可怕,因為我們不可能苛求每個人都做到嚴格謹慎。在古代,這種信息傳播造成的偏差可能更嚴重,甚至有的傳到今天,我們已經分不清作者到底是誰、究竟哪個版本是真的等等。

真正可怕的,是與民間傳播相對應的,那些本該專業的、權威的機構和平臺,也“失靈”了。權威性和專業性的喪失,才是真正應該警惕的。

近年來,中小學教材和教輔鬧出低級錯誤的笑話,已經不是一起兩起了。

2020年,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數學自讀課本中有關“愛因斯坦用質能方程證明勾股定理”的內容,引發網友質疑,有關方面隨后道歉下架;

2018年,石家莊市橋西區教育局主編的新教育國學晨誦讀本《我和詩詞有個約》(五年級上冊)被網友指責錯漏百出,“勾起”成“鉤子”、“途經”作“途徑”、“蠟炬”改“臘炬”、“藩鎮”變“潘振”……

這就是“把關人”出了問題。當本該擔負起責任的“把關人”打起了盹,出版機構的權威性就會大打折扣,最后就是對整個信息市場的降維。

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低級錯誤,錯了也就錯了,也就是大家笑一笑,當事機構和當事人尷尬一下,道個歉、改個正,似乎就沒事兒了。

但這種低級錯誤泛濫,潛在的危害是誤人子弟。“誤人子弟”看起來只有四個字,但影響卻是致命的。當孩子們學習的是錯誤的知識,就可能產生錯誤的認知、得出錯誤的結論,影響以后的人生發展。

所以,這些低級錯誤泛濫的現象,必須得到治理,根本路徑或許還是得回到“把關人”的環節。

如何讓“把關人”擔負起自己的職責;若失職該有怎樣的處理和代價;甚至如何高標準地篩選“把關人”等等,都該一一建立相應機制。從而讓專業回歸專業,讓權威抵達權威,唯有如此,才能給孩子們一個信得過的學習環境。

□與歸(媒體人)

編輯:馬小龍 校對:趙琳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