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破陣子》是“愚忠”思想?康震反駁,作者與作品不可分割

Advertisements

古典詩詞是什么?我想那是刻在我們骨子里的深刻文化。一首詩詞的重量,不是簡簡單單的幾個意象,而是一段歷史沉重的表現,是一位詩人真摯的情感,更是經過千百年磨礪與沉淀的文化基因。

當我們歷史環境變遷,社會環境變化,古典詩詞與我們之間漸漸出現了一面不可觸摸的壁,它又該何去何從呢?

辛棄疾《破陣子》的真情實感

當我們打開初中課本,一首出自南宋大詞人辛棄疾的詞——《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正在其中,期待著和我們有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通過這首詞,我們可以看到,作為將領與詞人的辛棄疾的愛國與被痛苦現實不斷折磨的無奈。辛棄疾對于金人占領的國土,一心想要去收復,深懷報國理想與能力,卻被掌權者不斷排擠,只能在后方做一個“田舍翁”,種種田地花草。

面對敵人的挑釁,辛棄疾卻無法得到重用,不能上陣殺敵,只能借助醉酒“挑燈看劍”,通過夢境“吹角連營”去感受年輕時的自己,在戰場上英勇抗擊敵人,疆場廝殺的激烈場景。

回歸現實,看著自己漸漸老去,但是年輕時的壯志還未有實現的機會。

整首詩表現了詞人辛棄疾渴望報國、上陣殺敵的雄心壯志,但是無奈于年華老去、不得重用、壯志未酬的悲慘現實,實在可歌可嘆,可贊可泣。

移出課本,是對?是錯?

而今,對于這樣一篇經典的詞,網上出現了這樣一種聲音說“希望將《破陣子》移出課本”。原因為何?因為在一些人看來詞中“了卻君王天下事”是一種古代封建的“愚忠”思想,是我們應當摒棄的,而辛棄疾效忠這樣的朝廷更是失了自身的英雄氣概。

《破陣子》中,辛棄疾寫到“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這樣一句話,如今的人們常常將其看作是辛棄疾對于南宋小朝廷的“愚忠”行為,以及辛棄疾個人對于功名利祿的追逐。

因為,在面臨北方金人入侵時,南宋朝廷大多是不主張正面迎敵的,而是不斷地退縮,以至于國土不斷喪失,南宋朝廷卻仍舊固執認為自己可以偏安一隅。

面對這樣軟弱無能的朝廷,辛棄疾不能奮起反抗,卻依舊寫到“了卻君王天下事”,早就失去英雄氣概,更是愚忠。因此,網友便因此建議將他的《破陣子》移出課本。

康震老師《破陣子》的看法

對于網友建議移出課本的、棄之如敝履的辛棄疾的《破陣子》,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老師卻在《中國詩詞大會》上說出了自己對這首《破陣子》的理解。

對于這首詞,康震老師認為“既有豪情,又有萬丈失落。”,豪情在哪?豪情在當年,與士兵于營帳分肉而食。失落在哪?失落在如今,滿腔報國熱情,卻只有看著年華漸漸逝去。

而對于辛棄疾的詞,康震老師認為 “是發憤為詞,不改英雄氣”,更是直接評價“向來英雄都喜歡他(辛棄疾)的詞”。由此可見辛棄疾的英雄氣概毋庸置疑。

而對于辛棄疾是否是愚忠,康震老師借用另一首詞來進行了說明“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此時的辛棄疾不是沒有報國志,不是仍要愚蠢地效忠南宋朝廷,而是被人排擠,被貶鄉野之地,無奈于一身武藝無法發揮。

而康震老師的搭檔,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老師對于辛棄疾的評價,更加能夠體現辛棄疾本人的人格特質,“辛棄疾是一個戰士,辛棄疾是一個真正打仗的戰士。”

辛棄疾若是愚忠,大可不必堅持自己正面迎敵的主張,完全可以為了升官加爵應和掌權者的想法,不必費力不討好去不斷重申要收回失地。由此可見,辛棄疾并非愚忠,相反地更是一位不改英雄氣的戰士。

作者與作品不能分割

在網友建議將《破陣子》移出課本的這種現象的背后,其實反映的是現代人與古典詩詞之間已漸漸出現了一面不可觸摸的壁。

這面壁,隔絕了我們與詩詞人,讓我們與作者真正的思想情感不斷背道而馳。而我們又應當怎么做才能明白古典詩詞背后所蘊含的深意呢?

作者與作品是不可分割的,尤其是對于古典詩詞這種蘊含著作者極大的個人思想情感的作品。而在作者生平中的重大事件,更應該是理解作品的切入點。

辛棄疾祖父辛贊迫于時事,最終入仕金廷,但是辛贊卻常常給辛棄疾指點,何處失地,何處是故土,并教育辛棄疾,希望辛棄疾可以報國,收復失地。

而辛棄疾也在自己祖父的教導下,看到了金人對漢人的壓迫,也看到了故土淪喪的屈辱,這都促使了辛棄疾年少時便立下志向,一心報國。在這樣的人物背景下,辛棄疾的詩詞透露出來的英雄氣概是無法忽略的。

時代背景不可忽視

與此同時,詩詞所做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是不能忽略的。今天的我們更不能將詩詞中的某一句話或者某一個詞單單拎出來,并將其放在另外一個時代進行體會詩詞的思想情感。

正如《破陣子》中的“了卻君王天下事”,在辛棄疾所在的那個時代,講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個國君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人,更是代表了這個國家。

這種社會制度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是落后的,但是在那個時代,卻是一般人不可以逾越的時代鴻溝。

所以當我們將辛棄疾的個人經歷和處境,以及辛棄疾所處的那個時代背景相結合再來看這個句子時,“了卻君王天下事”其實并非是愚忠,而是一種愛國思想,這里的君王,也并非只是君王,更是南宋,是整個國家。

古典詩詞是刻在我們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是不可缺失的。

我們每一次與古典詩詞的邂逅,都是一場與古人穿越時空的對話。但是時光飛逝,作者千古,學習與傳承古典詩詞是我們的責任。

時過境遷,詩詞之于我們也許已不再生動有趣,但是搭建起古典文化與現代文化溝通的橋梁,讓古典文化在今天能夠有適應性的落地生根,是吾輩之責。

而我們應該擔心的不應當僅僅是一首詞是否會帶偏我們的思想,更應當擔心,多年以后,我們還能否記起千百年前古人通過詩詞對我們的諄諄教誨。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