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版權聲明
原文作者:伍英
原文首發刊載于:“東方良友影視傳媒”微信公眾號(ID:dfliangyou)
※ 未經作者及原創首發平臺同意授權,任何人無權轉載使用!
2023年1月1日,詩意紀錄片《詩約萬里》第二季在CGTN全新亮相,繼續借由“影像化散文詩體”的形式,走過更遠的距離,尋訪更多的心靈,講述更精彩的故事。該片從人類共同的情感基點出發,以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外詩歌為支點,用影像詮釋了“相約無遠近,萬里尚為鄰”中蘊含的價值理念。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詩約萬里》第二季累計獲得全球閱讀量4.5億,視頻觀看量9340萬,其中海外閱讀量3.85億,占比86%。相關報道被海外主流媒體轉載1949次,共觸達海外受眾5.7億人次。為什么這樣一檔由中國人主創的紀錄片節目,能夠在全世界范圍內受到如此廣泛的關注?這與該片從創意、到節目制作等諸多環節中的精心、用心密不可分。
首先,《詩約萬里》第二季從中國出發,站在人類文明的總體高度上,觀照“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情感價值。
在這一季中,影片創作團隊的足跡走過國內的北京、杭州、上海、重慶,又遠赴敘利亞、西班牙、法國、以色列、伊拉克等國家,在全世界范圍內邀請到23位不同國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命軌跡的嘉賓,講述各自精彩紛呈卻又動人心弦的人生故事。
透過嘉賓們的故事,我們會發現,無論是“友誼”、“生命”、“夢想”,又或是“勇氣”、“和平”、“歸來”、“初心”,每一集的主題主旨,其實不僅是當下中國正在提倡的人文價值觀,更是當今時代全世界、全人類都在關注的普世價值主題。
無論你身處何時、身在何地,我們的生命中都不可能缺少友誼的相伴、對生命真諦的求索、對夢想的追求、對勇氣的執著、對和平的渴望、對歸來的期許、對初心的堅守……于是,我們便會在不斷的挫折與失敗中,一次次在挫折與困境中艱難前行。透過《詩約萬里》第二季嘉賓們的故事,我們會發現,其實每一次當我們被打倒時,詩歌都成為支撐著我們繼續站起來、繼續向前走下去的精神支柱。這種精神的力量,無關乎你生在哪個國家,無關乎你是貧窮還是富有,無關乎你的宗教文化信仰,只關乎作為“人”,只關乎全人類最根本的共情與共性。
正如中國的薛慶國告訴異國的朋友費拉斯——“你在這里是完全安全的”,這不僅是朋友之間最簡單、最基本的寬慰,更是一種跨越文化的人類共情的具體展現。影片中所呈現出來的這種跨文化、跨地域的情感交融,也正是當今這個紛亂的人類社會最普遍呼喚的一種情感慰藉、一種樸實而又普世的價值理念。
又如在一聲聲震天動地的“雄起”的吶喊聲中,來自美國的弗蘭克所感受到的不是地域、國家、種族的區隔,而是“我周圍的人就是我的家人”,這不僅是中國人、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所傳承下來的凝聚力對“外人”的感染,更是全人類在面對共同的災難時所呈現出來的空前團結,深切地呼應著當下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召喚。
透過全片我們不難發現,《詩約萬里》第二季中所呈現的文化價值理念,是在種種紛亂仍舊存在延續的當下,從人類本性、本心出發,在豐富細膩的個體經驗中挖掘出屬于全人類的共性共情,遵循的是人類文明共有的精神追求,探索的是從基本人性的角度呼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命題,觀照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情感價值。
其次,《詩約萬里》第二季解析了“為誰而詩”的命題,剖析了人類文明共通的文化特質。
古往今來,我們時常吟誦著前人的名篇佳作,感喟著各自不同的際遇,抒發著各不相同的愿景,卻時常忽略了,每一首詩到底是因誰而作?每一句詞又是為誰而歌?
《尚書·舜典》曰:“詩言志”,這是中國古代文論家對“詩”這種文學表現形式的本質特征的認識。由此我們得以知之,“詩”是我們抒懷言志的載體。縱觀人類文明發展歷程,自從人類有了語言開始,“詩”就伴隨著人類文明不斷成長發展演進。
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從《神曲》、《飛鳥集》到《萬葉集》、《草葉集》,古今中外,詩從來都不曾遠離人類文明,也從來都是我們抒懷寄情的最佳選擇。
以往,我們都在浩如煙海的詩篇中,在時空的交融中,追憶著作者曾經的感懷,探尋著作者彼時的心路歷程。而《詩約萬里》第二季卻用今天現實中不同際遇中的鮮活人物,為我們揭示出詩這種文學體裁更為深刻的內涵。
在安東尼奧·塞里弗·恩巴洛的講述中,我們看到的是中國作曲家曉河為了中幾兩國人民的友誼而寫下雋永的詩篇;
透過法國舞者布布和日本鼓手末吉覺的經歷,我們看到的是優美的文字中激昂著的夢想的瑰麗翅膀;
穿過隆隆炮火,我們看到的是記者斯蒂芬妮·弗萊德內心深處永不倦怠的勇氣;
穿透曾經的絕望與悲傷,敘利亞的阿卜杜拉·庫爾迪通過詩歌傳遞給我們的是全體人類對和平與美好未來的共同祈愿;
……
就在不同人的講述中,就在不同生命的各自絢爛中,我們看到,《詩約萬里》第二季用一段段真情實感,為我們揭示著“詩”的譜寫“本源”——
一首傳誦不絕的千古名篇,寄托著的是作者對世間美好的期許,是穿越時空阻隔、對人類普世價值的深切關懷。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名篇著作,一定是飽含著對人類的關切。
今天,當我們身處這個遠方戰火依舊、饑荒仍在肆虐的時代,當我們站在人類文明究竟該何去何從的歷史十字路口,我們可以輕輕翻開一本嶄新詩集的扉頁,以剛剛蘇醒的心靈為筆,以人類文明共通的情感為墨,為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為這個時代中的每一個鮮活絢爛的生命個體,為這個時代中要共同面對種種困境與難題的全人類,書寫下一首生動的時代之詩。這,也是《詩約萬里》第二季給予我們的一種啟迪。
第三,《詩約萬里》第二季貼近本真質樸的現實生活,傳遞出“詩歌就在我們生活的每一秒之中”的人文關懷。
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詩歌仿佛在我們的生活中正在變得似有若無,很多人甚至發出“詩歌已死”的感慨。然而,詩歌真的“已死”嗎?
從第一季開始,《詩約萬里》每一集的片頭都會出現尋訪主持人夢桐的畫外音——
當然可以沒有詩——
不過是雎鳩離了河中之洲,
秦時月照不到漢時關;
不過是陽春吹不響號角,
長夏轉瞬凋落;
不過是浮云再不懂游子心意,
蒼苔也不必長上我們的嘴唇。
但我們的心,
又如何乘著萬里細浪,
飄然來到彼此身旁?
這樣的解說首先對“沒有詩的生活”進行了闡釋,也促使觀眾發現,正因為有了詩,我們的生活才會變得更加炫彩。而在《詩約萬里》第二季節目中,觀眾們更是可以跟隨著鏡頭,從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中,在生活的一息一瞬間,找尋被遺落的詩意。
無論是文化學者、登山家、航海家、探險家、藝術家這樣的“達官顯貴”,還是農民、舞者、記者、難民這樣的“平頭凡人”,跟隨著《詩約萬里》第二季,走進他們的生活,走進他們的故事,我們都可以發現,身份、經歷、成就……一切的一切,都可以釀造出這世間最優美的詩文。這無關乎他們到底來自哪里,也無關乎他們將去往何處。
正如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所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自人類文明發祥以來直到今時今日,詩歌其實從未遠離。只是,我們時常沒有意識到,詩歌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像在海上孤身一人的翟墨,卻能享受著他人無法企及的與海豚“共舞”的美妙時光。那是一種尋常人看似難以企及的詩意,但也是我們時常忽略過的詩意。
在觀看《詩約萬里》第二季的時候,很多人可能都會不由自主地發問——詩,是什么?詩意,又是什么?
而當我們靜靜地看完7集節目,或許就會驀然發現,詩,也許并不是格律齊整的文字,她有可能就是我們生活的鍋碗瓢勺;詩意,也不僅僅是風花雪月的浪漫唯美,他還可以是支撐著我們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擎天一柱。
當白居易那一句“松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悄然飄落到白茹云的身邊,當蘇軾那一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照進白茹云的生命,被惡性腫瘤所纏繞的生命從此便不再晦暗,于是,“我只要活著就好,活著就是他們的希望”也就道出了這個普通農婦最質樸的感受,也勾聯起全人類都普遍存在的共通情感。
總之,無論是主題主旨的創設,還是人物故事的呈現,《詩約萬里》第二季都可以說是一首“獻給全人類的情詩”,是在繁蕪的生活瑣碎中打撈被我們遺落的詩意的絕美篇章。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