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寫下浪漫的出塞詩,讓人心潮澎湃,大唐無數書生為此投筆從戎

Advertisements

王維寫下浪漫的出塞詩,讓人心潮澎湃,大唐無數書生為此投筆從戎

王維是唐朝著名詩人,有許多擁躉甚至將他排在李白、杜甫之后,稱其為“第三人”。他的詩歌,大多歌詠田園風光,老年后又融入禪理,更是別具一格,自成一家。然而,21歲便進士及第的王維自然才華橫溢,寫起其它題材的詩歌同樣得心應手,比如這首《少年行》: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王維是書生出身,少年得志,從未上過戰場,史料中也只是零星提到他曾經出塞勞軍,并未真正體驗行伍之苦。但是,作為偉大的詩人,王維卻以獨特的筆觸,將艱辛的戍邊生活寫得浪漫無比,讓人心潮澎湃。

當時,他一口氣寫下了四首《少年行》,從不同方面描述了急人之難、豪俠任氣的少年英雄,對他們的游俠意氣、憂國憂民盡情頌揚。這四首詩,可以聯系起來成為一個整體,敘述了少年成長的經歷,也可以單獨成篇,其中寫得最為精彩的,當然就是今天要說的這一首。

詩歌只有四句,開篇便借漢事喻唐,這是唐詩中常用的手法。少年剛剛從軍,就擔任了羽林郎。這個官職雖然官階不高,但宿仗衛內、親近帷幄,地位十分重要,并非等閑之人能夠擔任。簡簡單單一句話,暗示了少年武藝高超、相貌堂堂、品行端正,也說明英雄出少年,江山代有才人出。

第二句“初隨驃騎戰漁陽”看似平淡無奇,卻深藏血雨腥風。“驃騎”指的是漢武帝時期驃騎將軍霍去病,曾經率軍大敗匈奴,封狼居胥,取得了古之名將的巔峰戰績。“漁陽”是地名,歷來是邊關重鎮,這里指代的是戰況最激烈、最危險的邊疆。

少年從軍之后,第一戰便是跟隨霍去病征戰,自然是最為辛勞和艱苦的,也充滿著不可預知的危險。同時,這也反映出少年不懼生死,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

前兩句,作者以局外人的口吻描述,雖然語氣平淡,實際上驚心動魄。到了第三句,詩歌畫風一變,改為少年英雄的口氣。他以自詰的口氣反挑,發人深省地道出了內心獨白:“孰知不向邊庭苦”。邊疆戰況焦灼,危險叢生,生存環境惡劣,甚至連后勤都無法保障。但是,少年卻出人意料地表示,誰能知道不去邊疆的苦惱?

這一句話,道盡了唐朝人的豪情,道盡了唐人的胸襟,也完美詮釋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自豪。邊疆確實是苦寒之地,將士們確實冒著生命危險護佑著國家的安全和尊嚴,然而,唐人卻展現出與以往朝代完全不同的氣度。他們不再視邊疆為畏途,而是當作取功名、取富貴的道路,所以李賀才會喊出“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所以楊炯才會發出“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感慨。

對于王維而言,他則通過詩中少年英雄之口,說出了全詩的精華:“縱死猶聞俠骨香”。唐詩何其多,邊塞詩何其多,但這句詩卻以雄渾勁健和浪漫情懷的交織,永遠傳承。

誰不知道邊疆苦,誰又沒有兒女情長?但是,大唐告急的時候,邊疆需要的時候,男兒不挺身而出,捍衛祖國,又等誰去做?大唐,或者說我們的祖國,在危難的時候,總會有人舍棄自己,保護她的安全,這才是華夏民族生生不息的脊梁。少年并沒有大義凜然的言語,卻以舉重若輕的態度,淡然面對一切。

他不是看破生死,也不是不怕死,但為了大唐,他寧愿成為白骨。即便如此,他相信自己依舊會贏得尊重,這就是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才會綻放如此動情的藝術之花。它比“醉臥沙場君莫笑”更瀟灑,比“愿得此身長報國”更感人,比“不破樓蘭終不還”還霸氣。

王維也是一介書生,沒有上過戰場,沒有經歷過廝殺。但他尊重邊關將士,深知大唐的榮耀由將士們捍衛。這首詩一出,更是激勵無數文人投筆從戎,戍守邊疆。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