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10月1日,“快來讀詩,一起讀《詩刊》”十佳朗誦作品征集正式啟動。此次活動由《詩刊》社和快手聯合主辦,邀請著名詩人、朗誦家出任評委,并參考朗誦視頻播放量,最終評選出十個優秀朗誦作品,發放榮譽證書與獎金。
本次活動發起后,引起了詩人及詩歌愛好者們的廣泛關注。在他們看來,當詩歌牽手短視頻,將為詩歌的未來帶來更多可能,同時也為短視頻內容帶來文化氛圍的提升。
探索詩歌傳播的更多模式,讓讀詩成為一種潮流
據悉,參與者需拍攝一段自己朗誦《詩刊》(含《中華辭賦》)所發表的詩歌作品的視頻,上傳至快手平臺,并添加“#快來讀詩”標簽,是否為本人作品均可。征集時間為2021年10月1日至31日。本次征集將評選出優秀朗誦作品獎十名,獎金各人民幣5000元;人氣獎十名,每位贈送《詩刊》創意產品和一年的《詩刊》。
“以往,《詩刊》社都通過紙質刊物發行的方式,與大家交流。如今,我們也想通過新媒體傳播方式,讓更多詩歌走進大眾的視野。”《詩刊》社主編李少君認為,對于詩歌的未來發展,創作與傳播方式都十分重要,當詩歌遇上短視頻,將會出現更多傳播模式的可能。
“其實,詩歌一直在緊隨時代、緊跟潮流,期待著更廣闊的傳播空間。”詩人李嘯洋告訴記者,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開啟,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等傾心培育詩歌傳播的互聯網平臺——中國詩歌網、“詩刊社”微信公眾號等。如今,短視頻的紅火,詩歌與其牽手也是順理成章。“傳統平臺的讀者可能還是專業受眾多一些。而短視頻面對的是各行各業的普通勞動者,讓詩歌飛入尋常百姓家。”李嘯洋說。
其實早在今年中秋前,《詩刊》社便開啟了“快來讀詩,一起過中秋”詩歌朗誦活動,總播放量累計超過1.1億,活動得到了廣大詩人、詩歌愛好者、朗誦家的熱情響應。李嘯洋說:“人們過去常說,詩歌是‘小眾’的。但從中秋之夜的互動評論中可以看到,人們十分享受‘詩朗誦,過中秋’的形式。換句話說,如果有持續性的氛圍培育,那么將來,月下讀詩有望和賞月、吃月餅一樣,成為中秋節的一部分,為文化生活添彩。”
“讓讀詩成為一種潮流。”李少君期待。
詩人形象的下沉,為創作帶來更多生活氣息
李少君表示,目前已經有上百位詩人上傳超1500個作品,“短視頻不僅保留了文字、聲音,還留下了詩人的形象,未來或許可以建立詩歌朗誦、詩人形象的線上博物館。”
一首詩有千萬種閱讀感受和表達方式,視、音、文字融合,有助于更加形象地傳達詩意。在讀詩過程中,詩人用語言表達了對所作詩歌的個人理解。詩人談驍在朗誦過程中,從未把自己當作朗誦藝術家。“在詩歌的發生地發聲,我依然是一個詩人,用新的形式傳播詩歌的藝術,而不是聲音的藝術。”他認為,短視頻建立了一個讓讀者理解詩歌、理解詩人的通道,“讓詩人的形象得到了下沉。”
“只見其詩,不見其人,未聞其聲”,是詩人昔日在普通大眾中的常規印象。如今,短視頻的加入,有望打破這一僵局,更多詩人將走進大眾視野。
李嘯洋不僅關注詩歌和新傳播形式的融合,還關注詩歌在公共性、私人性層面的改變。短視頻平臺,打通了公共性與私人性之間的橋梁。緊密的互動性讓詩人對創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當然希望自己的詩歌更加普及,也希望自己的詩能為更多的讀者所理解。”李嘯洋說,“有網友提出某首詩歌和他們之間有‘隔閡’,看不懂,那我就要思考如何改進,消除誤解,讓它‘能看懂’,今后,這也倒逼著我在未來的創作中更多地走進百姓、走進生活。”
提升短視頻平臺內容品質,有助營造更清朗的網絡空間
我們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感嘆小草頑強生命力;我們在“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中產生了對愛情最初的向往;我們在“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中與孤獨的詩人共情……
有網友表示,借助短視頻的創新,少年時代的詩歌歲月似乎重新“回來”了。
據了解,有越來越多的作家和詩人,以及《詩刊》社、人民文學雜志社等機構也在短視頻平臺開通了賬號,旨在推動詩歌普及,推動詩詞文學的創新發展。
另一方面,詩歌元素的加入,也為短視頻平臺的廣大網民提供更新穎、更豐富的文化體驗,對平臺健康發展大有裨益——流量的收獲之外,更多積極的影響正在產生。
在為這次牽手點贊的同時,不少詩人也對未來提出了更多期待。
談驍從詩歌傳播的角度分析認為,詩人讀詩,這十分直觀,卻也略顯“表面”。要想更好地理解詩歌,下一步應關注詩人和詩歌創作背后的故事,讓“理解”的渠道進一步拓寬。
“讀詩為提升短視頻內容的文化氛圍開了一個好頭。我期待越來越多的文化元素能加入進來,引導全社會提升短視頻素養,營造更清朗的網絡空間。”李嘯洋說。
作者:趙征南
編輯:沈竹士
責任編輯:范兵
圖片來源:詩刊社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