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如今,家庭文化正在發生根本的變化。將獨立自由精神引入中國家庭文化的內涵,是必由之路。
年輕一代的獨立,會同時生成老輩的獨立心性。關懷與放手,正是恰到好處的張力。
做一個恰如其分的現代母親,正是中國社會更多一點現代性的開端。
童年時,我的母親給我嚴格的品行與文化知性的教育,當我進入少年期之后,她一直給予我自由發展的空間,并且總是默默地關注和支持。
然而,中國人的母愛總是獲得過度的贊揚。有個問題,值得面對: 究竟有多少母親是不合格的?
比如,不少年輕人有“戀母”情結,這個責任應由他們不合格的母親來承擔。因為特殊的文化歷史原因,中國人尤其值得研究“母親文化問題”。
2002年,北京大學朱瀅等人以中國大學生為被試的研究首次發現:與西方人不同,中國人的記憶不僅具有“自我參照效應”(對與自己有關的信息記得格外好),而且對與母親相關信息也能記得很好,就像是記自己的事一樣,出現了“母親參照效應”。
這與西方文化背景下參與者的實驗結果大相徑庭。對西方人而言,“母親”這個概念,并不比與“自我”相關的材料記得更好。
中國人獨特的“母親參照效應”,說明母親在中國人“自我”中具有重要位置。從嬰兒時建立的依戀,到成年后,“母親”依然以這種方式存在于中國人的生命里。
為什么母親對中國人具有獨特的意義呢?這與“自我概念”的文化背景有關。
斯坦福大學社會心理學家黑澤爾·馬庫斯(Hazel Markus)等人曾根據文化差異提出過“獨立型自我”與“依賴型自我”兩種自我概念類型。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自我的概念是獨立的、個人主義的,他們關注于自身的思想、感受和行動;而在 東方文化背景下,個人是一種關系自我,強調的是人與人彼此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附,尤其看重家庭。
對美國人來說,母親屬于自我以外的其他事物,在記憶上并不占有優勢。而對中國人來說,自我中包涵有母親的成分,母親是“自我”的一部分。
一個進一步的實驗證明了這個結論:
這說明中國人的自我與母親是住在同一個腦區的,這為中國人獨特的“母親參照效應”提供了神經生理層面的證據。
多數中國人都會以自己的經驗來認同這一結論吧: 我們把母親擺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即使長大成人了,對母親的情感聯結,也早已滲透到個人的認知與行為甚至生理結構中。
要追究形成這種特殊的“戀母情結”,只能在中國文化傳統的家庭生活中來進行文化分析,我們今日值得提出一個問題: 究竟怎樣的母愛才是好的?
02
因為“依賴型自我”與“母親參照效應”的巨大作用存在,怎樣做一個恰到好處的母親,便顯得極其重要。
首先要考察的就是“母愛問題”。
無論在過去還是今日,母愛需要做到恰到好處,所謂的恰到好處,就是做到理性與溫情的平衡。
其實一個人最初、最好以至一生的教師,便是自己的母親。一個母親最好的品格,便是蒙臺梭利所表達過的“理智的沉靜”。
我們來看一個范例。
英國小說家羅爾德·達爾在自傳《男孩》和《獨行天下》里寫道,他的媽媽是怎樣以一種貌似冷酷的方式來培養他成為一個紳士的。
達爾幼年喪父,他的媽媽以能干、堅強、慈愛、能保護他又任他飛翔的方式輸出恰到好處的愛,從來不會釋放過度的母愛。
達爾中學畢業后不愿上大學——雖然只要他肯,牛津劍橋都是囊中之物。
當他把這一決定告訴媽媽時,媽媽只說了一句:”好吧。”
她因兒子的決定失望嗎?苦惱嗎?無從得知。
達爾考進了殼牌石油公司,半年后被派到東非賣3年石油。
去東非或中國這樣遙遠的地方一直是達爾的夢想,他當即奔回家告訴媽媽這個消息。達爾寫道:
20歲的達爾乘船去了英屬東非,二戰爆發后就地加入英國皇家空軍,后因傷回國。
他的《獨行天下》寫到這里,詳細地敘述著自己如何在利物浦又濕又黑的夜晚,徒勞地尋找媽媽的新住址,又如何在倫敦和媽媽通了3年多來的第一個電話。
即便到這時候,達爾也沒有聽見媽媽哭泣。當他開口問:”是你嗎,媽媽?”電話那端是完全的沉默,達爾于是知道,是媽媽,只有媽媽會這樣拼命地控制自己的感情。
這就是一個英國紳士的母親深愛著自己的兒子、而決不束縛他的成長和發展的教子之道。把愛藏在心里,不無殘酷地節制著感情對理智的干擾。
這就是一個恰到好處的母愛。
恰到好處需要的是理智的節制和基于人性常識的理解。一事當前,不需要道德來干預,才是恰如其分的明智。因為道德容易教人上綱上線,不容人基于人性常識的理解,而會居高臨下地扭曲人性。
03
有兩個關于“分蘋果”的故事,值得仔細觀察和比較。
故事一:
故事二:
同樣是分蘋果,結果很不一樣。 前者的母親選擇了讓孩子用自己的雙手來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后者那位中國母親,卻讓孩子用虛偽的表演來換取他心中想要的東西。
它們背后各自體現了文化價值觀的選擇:競爭與獲得的理性文化,道德與虛偽的表演文化。
母親總會遇到類似的兩難處境,其實都是很好的教育機會。不過,如果沒有把握好,則常常會因為過度或愚昧的母愛而誤了子女一生。
以分蘋果為例,媽媽應該怎樣引導和處理事情呢?
一個有公平心和有智慧的媽媽,可以這樣說:
把問題交給孩子們去探究,是一個謙虛和理智的策略。以孩子們的聰明和實事求是的赤子之心來說,他們自會想出諸如公平比賽、用刀切開平分和輪流享有甚至抓鬮決定等等可以共享的辦法來解決。
這樣的話, 他們從小就會學會在競爭和合作中公平相處以及用實事求是的智慧來處理利益合理分配的道理。
如果媽媽只是用了專權處分的方式,就會同時把虛偽和偏心、嫉妒和怨恨之壞心眼種植在孩子們的心底。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對待天下的事情,也就這么一點出息了。
本文無意于說子女的教育只是母親的責任,但不可不特別指出,人類有一些永恒的東西是無法超越自然的。蒙臺梭利特別指出:
她特別強調的是“兒童與他的母親的沖突”,所以,對于女性來說,做一個恰到好處的“教育媽媽”,是天職所在。
近十數年來,在世界醫學領域上有重大貢獻的科學家斯蒂芬·格倫,記者采訪他時問道:是什么讓你具有了普通人所不及的創造力?
斯蒂芬·格倫提到了幼年時的一段經歷。
這個經歷給了他非常深刻的記憶。后來他回憶說,正是從那個時候起,他明白了無須害怕犯錯誤,錯誤往往是學習新知識的開始。
弗洛伊德說 :“童年經驗影響人的一生。”而你的經驗首先來自于你的母親。一個好的媽媽,她的愛心就是要用最有益而深遠的經驗影響你的一生,這就是“恰到好處”的智慧。
一個好的媽媽,會有足夠高貴的大度和寬容的耐心,而遠離急躁、尖刻、斤斤計較和居高臨下。
好媽媽除了寬容愛心之外,還需要“理性的沉靜”,即恰到好處的態度,在不動聲色中引導,首先,不要讓已經發生的事件成為強烈追究的“問題事件”,小心保護子女的自尊心,并培養孩子理智的沉靜,讓他從困境和打擊中解放出來。
“恰到好處”就是恰如其分的愛和教育,最后在不經意中使孩子獲得解決難題的成就感。
這需要一個母親要有多高尚的修養啊!
現在,一個新現象正在考驗著中國母親 :當你的子女長大之后,你該如何處理好互相獨立自由的關系?
母親不能獨立,子女也肯定不能獨立。這種情形在心理學上稱為未能實現“角色退場”。即一個婦女長時間擔當無微不至關懷子女的“母親角色”,當子女長大后,母親依然不肯退出這種角色,那么,她的子女必定也屬于長不大的角色。
反過來,她會完全依賴子女,以至變得不懂事、不講理和很無能,甚至無賴地憑著“我是你媽”的信念,繼續干預和插手子女的人生。
同時,如果她的子女一直依賴于她,一旦發現自己所依賴的母親也變成一個不能依賴、且要依賴自己的老小孩,那么兩個家庭的生活便糾結得無比折騰。
有一種情形經常見到:
這些過度的母愛會產生過度代入和干預心理性格,失去了讓自己和子女各自獨立自由生活的意義。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看似無情,其實明智,合則兩害,獨立雙美。此之謂“恰如其分”矣。
“家庭”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一切人情文化圍繞著家庭這個中心一層層構建起中國文化模式。如果要有一個根本的破局,特別是要造就新一代的獨立自主公民,必須適當調整家庭關系。
如今,家庭文化正在發生根本的變化。將獨立自由精神引入中國家庭文化的內涵,是必由之路。年輕一代的獨立,會同時生成老輩的獨立心性。關懷與放手,正是恰到好處的張力。
做一個恰如其分的現代母親,正是中國社會更多一點現代性的開端。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