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敗守臺灣
1949年,國軍政府在大陸徹底失勢,蔣介石不得不帶兵逃去臺灣。
不過去往臺灣的計劃,并非蔣介石臨時起意。隨著1947年8月27日,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逆轉戰爭局勢,戰況開始朝著對解放軍有利的方向發展。
蔣介石雖然沒有就此認輸,心中卻怎么也壓不下隱隱的憂慮。他知道,必須趁著戰局形勢還沒走到完全不可挽回的地步,提前給自己準備一條后路。
在離開大陸時,蔣介石不僅將囤積的90噸左右的黃金,戰略物資以及各種珍寶都打包帶走, 還帶走一批在他看來存在意義堪比黃金的大師。
這些大師都有誰?
在追隨蔣介石去到臺灣后,他們又有怎樣的結局呢?
最后一代衍圣公
在被蔣介石帶走的這些大師中,有3個人的身份非常特別。他們分別代表著中國的 佛道儒三家傳統文化。對蔣介石來說,真正有利用價值的也不是他們本人,而是他們各自代表的文化或勢力。
其中儒家的代表是孔子的第77代孫,襲封的第33代、同時也是最后一代衍圣公 孔德成。
從漢代起,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也是歷代統治者最喜歡和推崇的思想。等到民國時期,雖然清政府被推翻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也開始盛行,但存在了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卻沒有就此消除,在百姓們的腦海中,傳統觀念依然根深蒂固。袁世凱的復辟行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孔德成出生在1920年,此時已是民國九年,他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孔令貽(yí)已經去世了,但他的出生依舊受到了萬眾矚目。甚至為了防止孔德成出生后被調包,北洋軍閥還派兵在孔府外站崗,時任北洋政府山東省長的屈映光更是在現場坐鎮監督。而孔德成一出生,時任民國大總統的徐世昌便迫不及待地宣布孔德成襲封成為衍圣公。
后來反孔的呼聲越來越高,孔德成漸漸長大,為了保住孔家的地位接受蔣介石的邀請,與他開始了長期合作。在15歲的時候,孔德成在南京宣誓就職,正式開始效忠于蔣介石。
不過在隨著蔣介石來到臺灣后,孔德成并沒有得到太多參與政治的機會,他更多的時間是作為臺灣大學中文系的教授,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館的聯合管理處主任委員,忙于學術。他與蔣介石雖是互相利用的關系,但是孔德成在大陸時期經歷過戰爭,并不喜歡蔣介石的作為,在臺灣期間始終拒絕為蔣介石辯護。
活佛第七世
被蔣介石帶去臺灣的佛教代表是 活佛章嘉呼克呼圖。
在1949年渡江戰爭勝利后,西藏地區仍沒能獲得解放。蔣介石很精明,他看準了解放軍受限于地理等原因,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放西藏,于是就想把西藏拿來做自己反攻大陸的起點之一。
這位活佛章嘉是第七世,是當時西藏百姓的精神信仰和支柱。
而章嘉在來到臺灣后,島上很快出現了第一批藏傳佛教信徒,但總體來說,佛教對臺灣社會的影響并不算大。不過章嘉依然十分虔誠地在臺灣宣傳著藏傳佛教,不僅提出了修正《監督寺廟條例》,還主持召開了第二次中國佛教代表大會。
在1952年,章嘉帶領臺灣佛教代表團前往日本東京參加第二次佛教大會時,多次與日方商談交涉,最終成功地請回了當年東渡的玄奘法師遺骨。章嘉作為活佛,是個很有想法和能力的人,只可惜他站錯了立場。
在蔣介石看來,有了這位活佛在,他就能輕易地穩住西藏地區,進而擴大國軍政府在西藏地區的影響力。
不過讓蔣介石沒想到的是,新中國成立后,雖然大陸各行各業百廢待興,為了保衛國土,中國還派出志愿軍趕赴朝鮮與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作戰,但在1951年,解放軍仍然有精力更有能力派兵到西藏,幫助西藏人民獲得了解放。蔣介石的計劃立刻破產,沒等蔣介石再想到利用活佛章嘉的方法,章嘉便在1957年的3月去世了。
張天師
道教的代表人物名叫 張恩溥(pú),是我國道教 天師道的第六十三代繼承人,也被稱為 張天師。
他這一系統領茅山、龍虎山以及江南閣皂山等三大符篆道派,每一代張天師都是“正一教主”,與全真教派不同的是,他們這一派是可以結婚生子的,每一代張天師都是世襲。比如說,第六十二代張天師就是張恩溥的父親張元旭。
張恩溥作為長子,不僅從小熟讀四書五經,學識淵博,還得到了天師世代相傳的功印和神劍,在20歲的時候便成為了天師道的新一代天師,受到全國無數信徒的仰慕。
不過,張恩溥天生性格比較灑脫隨性,對凡俗事物興趣不大。他長年居住在江西貴溪上清鎮祖傳的天師府內,開展道教活動時,基本只在上海和江蘇地區。
他是個非常愛國的人,抗日戰爭爆發時,日本人很看重他在中國百姓心中的地位,想要拉攏他,進而拉近與中國人民的關系。但是張恩溥對此非常反感,他不喜歡這群侵略者,于是便退隱到龍虎山,一直到抗日戰爭結束,他才回到上海,成立了上海道教會,很快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教徒的響應。
蔣介石也意識到了張恩溥在中國百姓心中的獨特地位,他知道張恩溥這一系只會傳位給長子,若是將張恩溥帶到臺灣,那么最正統的天師道一系就只會在臺灣延續了,到那時連大陸的道教信徒也必然會想盡辦法來到臺灣參拜天師,道教的中心早晚都會轉移到臺灣來。
為了更緊密地拉攏張恩溥,蔣介石甚至授予了他第20軍副軍長的職位,張恩溥這才答應追隨蔣介石去到臺灣。他沒有表面上看起來的那么淡然自若,其實內心深處野心勃勃,想要在臺灣大展身手。
可惜的是,臺灣本就擁有獨特的道教派系,張天師一派雖然在大陸很有聲望,但在臺灣的本土道教并不吃他們這一套。
張恩溥在臺灣辛辛苦苦忙碌多年,始終沒能混出什么門道。漸漸地,蔣介石對他沒那么上心,他在道教會的地位也漸漸喪失,最后被人頂替掉了臺灣道教會的職務。而他的長子早早去世,張恩溥失去了繼承人,只能將天師的位子傳給堂侄張源先,最后在1969年心懷遺憾,在臺北的私人住所內羽化。
教育界大師
而除了宗教派系的代表,蔣介石還帶走了許多其他領域的代表大師,比如說教育界的大師人物, 傅斯年。
在五四運動時期,傅斯年曾在北大讀書,受過李大釗和陳獨秀的教育,除了教育事業,他在歷史學和古典文學方面都頗有成就。
早在20年代,傅斯年就是站隊蔣介石,在1948年還當選了南京國民政府的立法委員。蔣介石作出退守臺灣的決定時,命令傅斯年跟隨,還要他為其他的知名大師們做思想工作,勸說他們一起前往臺灣。
傅斯年也是一個志向頗為高遠的人,他向來有話直說,被人稱作 “傅大炮”。他在應蔣介石的要求前往臺灣時,已經年過半百,但說話依然中氣十足,還在前往臺灣的飛機上給蔣介石寫信,很直接地告訴蔣介石: “我來臺灣不是為了你許諾的高官厚祿,而是為了我個人的自由理想。”
在來到臺灣之后,傅斯年迅速當上了臺北帝國大學改組后的臺灣大學校長,這所曾經在3年時間里連換四任校長的糟糕學校,在傅斯年的執教下,煥發了全新的生命力。他上任后,四處搜羅優秀教師,方方面面都以學生為重,頗有曾經教導過他的北大校長,蔡元培的行事風格。
而傅斯年作為一校之長,生活作風卻非常的樸素,從未像其他臺灣官員一樣貪污腐敗。蔣介石原本只是想利用傅斯年的名頭,來安穩其他知名大師,結果卻給了傅斯年大展身手的好機會。傅斯年雖然站位蔣介石,但到死都沒有加入國軍政府,蔣介石利用他,他也利用蔣介石。
不過遺憾的是,傅斯年身體肥胖,患有嚴重的高血壓和膽結石等病癥,又因為不愿貪污,迫于生計經常熬夜趕稿,身體很快就垮掉了。在1950年的12月20日,傅斯年在參加臺灣議會答復教育行政問詢時,因為過于激動,突發腦溢血,倒在了講臺上,不治身亡。
傅斯年生前一直覺得自己將來還是有機會回到大陸的,只可惜他并沒有等到那一天。
結語
無論是佛道儒三教代表人物,還是與蔣介石互相利用的教育家傅斯年,他們這些人在保護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方面,確實作出很大貢獻,但他們帶去臺灣的根本用處,都是給蔣介石裝門面的,實際用途不大。
蔣介石的計劃的確很精明,但僅僅依靠這些大師的影響力,并不能幫助他重新獲得人民的支持。他自始至終都沒想明白,他真正需要的從來都不是這些大師,而是真正裝下人民的那顆心。
蔣介石做不到這一點,所以他注定只能成為一個失敗者。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