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詩歌創作,離普通大眾有多遠?

Advertisements

文/王慶松(詩人)

龔學敏(左)與王慶松

詩歌創作已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的鼎盛期,到今天迅速衰弱,從全民讀詩寫詩,到現在小眾愛好,詩歌的路越走越窄,不得不引起詩歌界反省。我們到底丟了什么?我們的詩歌為什么離大眾越來越遠?我們為什么再也沒有舒婷《致橡樹》這樣的好詩讓讀者記住并朗誦?《星星》詩刊龔學敏在《一位詩刊主編的理想和煩惱》一文中,評判了當前詩歌狀況,認為新詩寫作進入了一個瓶頸期。現在的詩歌創作,大多數都還在探索,還在尋找頂峰的路上。既然還沒有頂峰,那我們的創作就要盡可能在寫作上嘗試新方法,包括語言和題材,找到讓自己詩歌能夠走向更高層面的可能。

龔學敏說,當下的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大部分詩人用新詩剛產生時的理念在進行創作,寫作上不斷重復自己,陷入停滯不前。詩人內部也出現了一些矛盾,老年詩人學傳統,年輕詩人學西方,你不懂我,我也不愿意嘗試去了解你,這些都不是好的傳承和融合發展,更不是中文詩歌的出路。

而教育中,涉及詩歌的版塊也非常滯后,課本選用的詩作如今還停留在幾十年前。說到新詩,大眾只知道舒婷,在上世紀80年代初的舒婷之后,中國新詩又已經發展了40年之久,普通大眾對此毫不知情,導致了當下的詩歌都是曲高和寡。對于當前詩歌存在或及待跳出“燈下黑”的現象,我有幾點感受:

第一,情感是詩的靈魂。現在詩多在語言、技巧、哲理上追求,缺少了情感,讓人讀起心跳不厲害。即使是愛情詩,寫“思念”,不讓人失眠,寫“悲情”,讀后不落淚,寫“喜悅”,不觸動人神經興奮。

第二,過度追求創新。探索是有必要的,但詩不能寫得有一定文學功底的文學愛好者都讀不懂。不少詩人求新,把詞句都反復拆出花樣,把小溪想象成太平洋,把地上的花栽上天,太折騰了。

第三,忠實生活。真正來源于生活的詩,才是好詩。現在不少詩飄在云中,讓你看不到摸不著,云里霧里,說他寫天,又是在寫地,寫人又像是寫鳥,既沒立意,又沒有感悟,讀,一無所獲。

第四,好詩,應該引起大眾共鳴。現在詩人,好像成了一個組合樂隊,你打你的鑼,我敲我的鼔,沒有共識。所謂詩權威,無非是占有話語權,真正讓眾詩人欽佩、作品顯威者寥寥無幾。這此年應該說,沒有推出讓大眾點贊的詩。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突破!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