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孩子也講究高效?“棍棒教育”最無能,高效懲罰是這樣的!

Advertisements

文|福林媽咪

一邊打孩子,一邊嘴里問孩子:“讓你再這樣,讓你再這樣!知道錯了嗎?”

孩子哭著說:“知道了!再也不敢了!”

這是多數中國家庭的懲罰措施,短時間內簡單有效,但是有考慮過一個問題嗎?孩子真的知道錯了嗎?會不會是為了讓爸爸媽媽停手才說自己知道錯呢?

我們的爸爸媽媽很多時候知道孩子錯了要懲罰,但是會懲罰的家長沒幾個,好像懲罰只有批評、罰站和打一頓,這其實是最差勁的懲罰方式,因為根本不高效。現在連陪伴孩子都講究“高效陪伴”了,懲罰當然也有高效和不高效了。

所謂高效懲罰,就是利用一次懲罰,讓孩子深刻地認識到自己錯了,讓孩子感同身受、承擔后果。有兩個很好的案例。

一、

美國一個小女孩,由于在校車上霸凌同學,被校車拒載,她的爸爸讓她每天步行8公里去上學。

霸凌同學、欺負弱小是不正確的,而且校車拒載你,家長也不會去送孩子上學,讓孩子自己承擔后果。放在多數家長身上情況就不一樣了。在中國,明事理的家長也許會說孩子兩句,并讓孩子賠禮道歉,讓孩子繼續坐校車,而多數家長也可能在家打孩子一頓,然后找校車司機理論一番。

這位美國爸爸的做法讓孩子知道了犯錯后自己需要承擔什么樣的后果,而后面的這些做法,只是讓孩子意識到錯了,但是挨頓打就好了,他還可以繼續坐校車,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二、

一個小女孩兒嘲笑班里一個因為疾病掉頭發的同學,媽媽知道后,將女孩兒烏黑亮麗的頭發剃光。

嘲笑別人,很多家長會忽略孩子本身的這個劣性,認為沒有給對方造成身體上的傷害,但恰恰心靈上的傷害更不好痊愈。多數家長會讓孩子去道歉,告訴孩子這樣做不對,但對于性格頑劣的一些熊孩子來說,這根本改變不了他的本質,不如讓他感同身受來的更有效。

很多爸爸媽媽的懲罰方式,有個演變過程。

講道理→批評→體罰→打罵

其實,這就是因為對孩子的懲罰不到位造成的這種局面,不會講道理,孩子自是不聽,隨即言語呵斥、批評,這時孩子還是沒有什么痛感,然后開始體罰,起到了一定效果,爸爸媽媽的這種思想得到強化,認為還是吃點苦頭管用。但沒過多久,孩子認為犯了錯大不了挨個罰,又惡性循環,最后才演變成了大罵一頓才管用。

說“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家長,其實是一種無能的體現。就是因為沒有高效懲罰,才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皮,尤其對于那些經常挨打的孩子來說,大不了就是打一頓唄,頗有“破罐子破摔”的感覺。

懲罰孩子要想高效,更多的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懲罰。

之前有寶媽留言說她懲罰孩子的方法是讓孩子做家務,其實她把懲罰想得太簡單了。這是需要多動腦的,沒有想得那么簡單。

其實做家務不好作為懲罰,如果無論孩子犯了什么錯誤,你都懲罰他掃地、洗完、拖地,那么孩子將來對做家務是抗拒的。

但是如果當孩子在家里亂畫、亂丟東西、亂放玩具,就可以用做家務來懲罰孩子。當然不告訴孩子這是懲罰,就讓他一起做家務,在這個過程中,他自己會體會到東西亂放,到收拾的時候有多麻煩。

很多時候,懲罰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進行的,多數情況下,是可以通過講道理,很多時候不是跟孩子講不通道理,而是不會講道理。

場景一,孩子不知道錯,不知道后果的嚴重性

例如帶孩子一起逛街,孩子在街上亂跑。

做法:孩子不知道為什么不能亂跑,可以說:“我不喜歡你這樣子,你會干擾別人,萬一你跑丟了就找不到媽媽了。”一般情況下孩子還是會乖乖回來的。或是給他選擇,“要么在我邊上乖乖地走,要么我們回家,你決定!”

場景二,由于缺乏生活經驗而犯錯

例如用完水彩筆,沒蓋蓋子丟在沙發上,沙發臟了

做法:把孩子帶到沙發那你,你看,沙發都花了,以后用完筆就蓋好蓋子,放回原處。

指導孩子應該怎么做。但如果屢教不改,這才需要懲罰孩子。

對于孩子,他們很多事情不懂、不會,懲罰孩子,也得讓孩子知道到底錯在哪兒了,如果因為孩子犯錯了,威脅孩子:“再不聽話不要你了!”孩子會嚴重缺乏安全感;如果因為孩子犯錯了,打罵孩子,這只能教會孩子用暴力解決問題;如果孩子犯錯用體罰,孩子因為恐懼而“立竿見影”,但并沒有實際作用。

更多的時候,有效、高效的懲罰,是讓孩子感同身受、承擔后果,而非體罰、打一頓。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