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與奴化教育

Advertisements

古代詩詞大多能讓人們接受,有著美好的意境,也有獨特的審美體驗,但是詩詞本身有著奴化教育的意思。

詩詞產生于生產勞動,是生產勞動過程中自由的呼喊。后來有了專門的樂府官員,才開始收集民間的歌詩。后來,專門負責搜集民間音樂的樂府解散了,就有了專業的文人創作樂府詩,只是模仿樂府詩的題材和內容,卻沒有到民間體驗生活。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有了文人五言詩,也有了自擬棄婦抒情的詩歌,有田園詩,有山水詩,還有宮廷詩,卻只是在題材、內容方面有變化,在詩律和詩意方面有變化,卻并沒有多少建設性的意見,也沒有帶了諷刺的意味。到了唐代,詩歌韻律得到了豐富,引入平仄規律,律詩也得到了創新,還出現了田園山水詩的合流,邊塞詩等等。只是,文人們大多在詩律和詩意方面琢磨,卻不會對現實有太多的反省。

現實主義詩歌算是好的詩歌,尤其是杜甫的詩歌,可以對現實有著深刻的揭露,白居易的諷喻詩,可以對朝廷和民生有著一定的諷刺,也有建設性的意見提出來,當然,還有杜牧的懷古詠史詩,借古諷今,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只是,大多數詩人并非如他們寫“哀民生之多艱”的詩歌,而是寫一些傷春悲秋,離情別緒,思鄉懷遠,還要在內容和詩律方面下功夫,甚至“吟得一個字,捻斷數根須。”如此專注于詩詞創作,就會忽略自身的生存條件,甚至對民間的疾苦無動于衷。并非不能反映民間疾苦,而是對民間疾苦進行了藝術加工,而且要顧及美學意義,要用帶有美學特征的詞句反映出來,也就遠離了現實的悲哀。

連同皇帝都在寫詩作詞,李世民寫詩,楊貴妃寫詩,李隆基制作《霓裳羽衣曲》,李煜成為作詞的“一代詞宗”,宋徽宗也寫詩作詞,帶動了很多官員和民間書生寫詩作詞,卻只是在詩詞創作上下功夫,而忘掉了現實的不公,也忘掉了制度的缺陷,忘掉了底層人的悲苦。如此一來,皇帝就看到了治理天下的契機,要行詩教傳統,讓人們都要接受詩詞的教育,還要感受詩歌溫文爾雅的風度,也就讓人們暫時脫離了現實的不如意,沉浸在詩詞美好的境界里面了。

據《左傳》記載,城濮之戰前夕,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與群臣討論三軍元帥的人選,老臣趙衰推薦了郤縠,他的理由是,此人“說禮樂而敦詩書”,即“喜愛禮樂,篤好詩書”。意味著郤縠有忠誠的品質,還有謀略。于是,郤縠成了晉國的三軍元帥,也被稱為“詩書元帥”。其實,詩書本身對于打仗沒什么用處,謀略才重要。也就是說,作為領兵打仗的元帥,只要會讀兵書戰策,會應用于實際,會帶兵打仗就行了,沒必要學詩,也沒必要延續詩教傳統。可是,孔子提倡“詩書禮樂”為主的詩教傳統,也就讓詩教傳統流傳了下來。

國君們不想采納孔子“仁”的思想,卻采納了他的“詩書禮樂”教育,僅僅作為科舉考試課本的“四書五經”里面就有《詩經》、《禮記》、《樂經》,后來《樂經》失傳,代之以《易經》。書生們熟讀“四書五經”,才有可能科舉高中。于是,很多書生皓首窮經,埋頭苦讀,卻總是見不到什么成效。而真正考中之后做了官的卻迅速熟悉官場的潛規則,琢磨著私自加稅、賣官鬻爵撈錢了。不管是對于書生而言,還是對于官員而言,傳統的詩教傳統只會讓他們沉浸在美好的文學氛圍中,還學會了對詩歌以及古文的審美,一頭鉆進去,也就不會關注現實的悲苦了。

其實,一般老百姓生活很辛苦,一年到頭辛苦種地,糧食還是不夠吃,除了交稅,就所剩無幾了。他們只能吃一些菜蔬、糠秕當成糧食,而這些真實的情景官員是不知道的,皇帝也是不知道的。他們只顧著自己吃好的,享受體制內的好處,卻根本不知道老百姓吃的是什么。溫文爾雅的詩教傳統推廣之后,讓人們沉浸在詩歌審美意境之中,而忽視了階級分化,也忽視了巨大的貧富差距,就像整天看相聲和小品一樣,只是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不想笑還有人帶著你笑,也就讓人暫時忘掉了現實的不平等,忘掉了自身的悲慘遭遇。長此以往,就真的習慣了,人們也就不會感覺有什么不平等了。

古代詩歌本身帶有審美的意境,可以傳播知識和文化,可以興觀群怨,但長期沉浸在詩歌里面,無論是寫詩還是讀詩背詩,都會忽略現實的悲哀,從而失掉了批判現實的勇氣和反抗的精神,甚至變成了附庸型人格,也就失掉了人格尊嚴,奴性十足起來。可以欣賞詩歌,但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奴化思想,防止被同化。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