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請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新余改革公眾號
編者按: 近年來,全市廣大文學工作者聚力推動新余文藝發展,創作生產更加繁榮,創作成果更加豐碩,涌現出一批描繪時代新氣象、書寫人民新生活的文學精品,新余文學創作呈現百花齊放、萬馬奔騰之勢。近日,肖春香榮獲第七屆中國青年詩人獎、喻軍華的長篇小說《奔跑吧,馬瑤》入選2022年度江西省文藝基金項目、何闖的文學評論《江西網絡文學:弄潮二十年》獲江西省第六屆谷雨文學獎、李佩文的詩歌入選《遼河》“2022年度全國詩歌大展”,等等,不一而足。鑒于此,本刊邀請市文化館館員、市作協副主席何闖,新余日報主任記者、市作協副主席李佩文,市作協副主席李曼,新余學院副教授、市作協常務理事肖春香,北湖小學黨支部副書記、市作協副秘書長朱小青,從紛繁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抽身雅集,說說作家詩人的“心里話”。
本次訪談分兩期刊登,敬請關注。
0 1
《發展論壇》
欣聞肖春香和何闖兩位老師最近分別獲得第七屆中國青年詩人獎、江西省第六屆谷雨文學獎榮譽,首先向您們表示衷心的祝賀!請您們和大家分享一下獲獎感受,并請其他的各位作家老師談一談您們是如何在平凡的生活提煉出詩意和哲理,把它變成如此優美的文字?
肖春香: 首先我要表達的是感謝。感謝評委老師們對我作品的認可和厚愛,感謝中國青年詩人獎給我的青春書寫送上的大禮,尤其要感謝市作協、《后花園詩刊》的培養和領導、老師們的引導、關愛和鼓勵。希望以此為契機,既告別青春的稚嫩,又保持青春的活力和勇敢;既努力保持小自我,又奮力拓展大格局。
在感謝之余,我又感到誠惶誠恐,雖然對詩歌熱愛并且虔誠,但我深知作品依然不夠成熟有力,還有很多不足。從小,田野的莊稼、牛羊和蓬亂的野草、蘆花養育我,曾經以為詩歌是夠不著的遠方,回過頭來,養育我的正是詩歌本身。對我而言,詩歌就是我生命田野里自然而然生長出的一篷蘆花,看似平凡雜亂,實則柔軟又倔強、自由又頑強。所以,詩歌于我,看似是選擇,實則是宿命。
詩歌讓我在繁雜的生活中,找到自我,也找到鮮活的世界;找到內心的自由光芒,也找到潛藏心靈深處的隱秘的精神力量。米沃什說:“詩是對真實的熱情追求。”未來,我會更加熱情地投入生活,豐沛感受,審慎思考,努力找到一個打通自我和世界、情感和思維的詩性自我,更加努力學習和提升詩學造詣,希望我生命中的這篷蘆花能在大地上快意生長,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活力。
何闖: 在從事寫作的第一天,我就開始幻想獲得文學獎后上臺發表獲獎感言的情景,為此還特意買了一本《諾貝爾文學獎頒獎演說集》,每年都會演練一遍,聲情并茂的樣子像一個失足青年。
誰知終于獲獎后,除了感激評委慧眼識珠、獨具慧眼、高瞻遠矚外,自己內心反而有些空落,因為確實還沒有寫出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我的寫作習慣不會刻意去提煉詩意和哲理,也不會考慮如何編織優美的文字,只想讓讀者通過我的文字進入另外一個世界體驗,暢快淋漓地澆胸中塊壘。
李佩文: 美是無處不在的,詩意和哲理也是,它就存在于我們庸常瑣碎的生活中。這需要發現美和哲理的眼睛,需要善于捕捉和提取素材的敏感,還要有較高的審美情趣和鑒別力,當然更需要豐富的生活閱歷和獨特思考,需要高明高超的表達形式和技藝手段。我愿意把我詩集《如果可以》代序里的幾則詩觀與大家共享共勉。
1.以特別敏感敏銳的詩心詩眼,把平凡無奇的生活作為創作源泉和書寫對象,于程序化、復制式的生活方程式中尋覓詩意,調劑性情,打破乏味,別開生面,涵養心靈,以此作為詩意棲居的一部分。2.詩歌是大森林騰挪跳躍的古靈精怪,是腦海心田中的靈光一閃,是靈感作用于文字語境的美妙一瞬。3.詩歌凝聚天地菁華精氣,精靈般在字詞句行組成的枝椏間自由呼吸、騰挪跳躍,既感性又理性,既俗性又神性,吸附著眾人的追隨目光,庸常生活因了這片詩性森林的存在而充滿無限的新奇、美麗和神秘。4.詩歌是靈魂的高蹈,俗世的飛翔。5.散文是腳,詩歌就是腳印。散文是月,詩歌就是月影。散文是水,詩歌就是水蒸氣。散文是畫,詩歌就是畫外音。
李曼 : 平凡的生活,實際上也是瑣碎的生活,它們碎片似地存在。這些碎片,大部分是在重復,看似寡然無趣,嚼之索然無味,談不上有什么重要作用和意義;還有少部分是新奇的,以往不曾遇到的事情,但畢竟是少數。
那些新奇的事情,因為繼續接觸,又可能變成了新的重復。不斷重復的事情,做的時間久了,就很容易讓人產生疲勞和厭倦。然而,在漫長的人生路上,我們又不能回避周而復始的重復,還要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對待它們。小學階段,我就有記日記的習慣。參加工作之后,我把這種習慣帶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文字記錄其實是梳理心情和厘清思路的過程,我把這些文字稱為“沉淀下來的日子”。這些“沉淀下來的日子”,在生活的原基礎之上,用文學手法,不僅融入感情,還有理性的認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篇篇文章。
朱小青: 我覺得首先要找到觀察自然萬物的角度。在日常生活中,再細微的事或物,都有其原本的內涵和意義,走馬觀花,以點概面都要不得。柴米油鹽、蒼松頑石,以及默默生長的野草和怒放的玫瑰都有不同的詩意和價值。
發現詩意的第二個途徑是要重新認識并建構自己。生活中既有你熱愛的事物,也有你厭惡的東西;有你喜歡的人,也會有人讓你敬而遠之;有歡樂,自然也少不了悲傷……以上種種,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感受,拆解,組合,建構起自己獨特的認知體系,那么,每段經歷都將會神韻兼備、血肉豐滿。
02
《發展論壇》
各位老師都是十分優秀的作家、詩人,在新余文學界有較高的知名度。請問,您們認為優秀的作家應該具備什么樣的能力和情懷?新余文學創作近幾年來取得了哪些成果?請給我們的讀者推薦一些比較出色的本土作家和代表作品。
李佩文
記得《詩潮》主編劉川說過寫詩的三個段位:有人找到了東籬,有人采到了菊,有人見到了南山。他還說過一段話(大意):詩歌是一個人的旅途,小說是收集多角色人等的腳印組成的旅途,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作家能力與作品效果的關系。關于能力,上面我談了一些。作家可貴的品質就是內心豐盈、思維敏捷、多愁善感、善于思考,這是作家有別于常人的優勢和特點。一個真正的作家,首先他必是熱愛生活并對文字有特別感覺的。熱愛生活,他才會愛家人、愛職業、愛他 、愛集體、愛國家,才會有家國情懷和悲憫情懷,才會去關注人與人、人與集體與國家的關系、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關系,才會有人類命運意識和終極人文關懷,他才會用手中的筆、筆下的文字寫出有溫度、有密度、有深度、有力度的作品來。客觀地說,新余文學軍團總體上還是比較弱的,除網絡文學居前外,其他文體創作在全省位置依然靠后。關于詩歌,我在一篇盤點新余詩歌的文章中用了一個詞:觸底反彈。但是反彈力有多強、彈跳有多高,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劉琴、肖春香是其中的佼佼者,但優秀詩人數量太少,而她們的創作體量和影響力也有限,新余還沒有出現像萍鄉漆宇勤、上饒傅菲這樣頻頻上刊的一線詩人、散文家。
李曼
作者苦思冥想的文章得以發表,并得到讀者的認可和鼓勵,催生了作者的自信和創作激情。激情是一種能量,是文學創作的動力,也是作家難能可貴的品質。哥倫比亞著名作家馬爾克斯說:“寫作是一大樂事,寫作也是一件苦差事。”要堅持不懈地在寫作道路上走下去,保護好我們的創作激情十分重要。同時,獨特的敏感性、好奇心、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等等,也是寫作者不可或缺的。對生命本質的深刻認識、對文化傳統的深刻理解,能夠折射出作家的情趣、胸懷、審美及學識等情懷。
近幾年,新余詩歌創作氛圍活躍,呈現喜人態勢,肖春香、李佩文、劉琴等詩人的作品在國內知名文學期刊發表并入選多個國內文學選本,周敏生的文化散文去年在《光明日報》《江西日報》多次刊登,何立文、彭曉斌、張玲云等作家的散文在國內知名文學期刊發表,何闖、吳珍明、郭星星、程璐、雷舒華的網絡小說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
何闖
寫作是藝術,但也是一種傳統手藝,有的人天生就能做木匠,有的人天生就會寫作。優秀的寫作者天生敏感,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細節,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具有超強的共情能力。新余文學這些年取得長足的進步,尤其是詩歌和網絡文學,在文壇開始嶄露頭角。如詩歌作家中涌現出白海、肖春香等人,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網絡文學作家純情犀利哥、番茄的作品《武映三千道》《都市圣醫》均被評為中國網絡文學20年的精品之作。
肖春香
新余這幾年在詩歌、小說、散文、網絡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我重點談一下詩歌方面。近年來,在新余市作協、《后花園詩刊》和有關部門的強勁推動下,新余詩歌空前繁榮,引起詩壇廣泛關注。“后花園詩群”常年不斷開展線上線下“名家講座”“一日一詩”“兩日一詩”及各種主題詩賽,并通過《新余日報·后花園詩刊》月刊及《詩刊》《詩探索》《詩歌月刊》《詩潮》《鴨綠江》《星火》《江西日報》等名刊大刊推出“江西新余詩歌專刊(專輯)”等形式,積極推介本土詩人和詩作,為新余詩人打造了囊括學習、訓練、發表的全過程一體式培養平臺,極大提高了詩人們的創作熱情和詩歌作品質量。迄今為止,激發了大批老作者重出江湖,尤其可喜的是,推動了大批80、90后優秀作者脫穎而出,快步走向成熟、走進詩壇,被許多重要媒體譽為“新余詩歌現象”。我自己就完全是在《后花園詩刊》的感召、培養下開始寫詩、慢慢成長的。
對我來說,現在提“優秀作家”我覺得還為時太早,不過對一個寫作者,尤其是一個詩人來說,我覺得最重要的能力是感受力和共情力,只有擁有敏銳豐富細膩的感受力,才能在普通平凡的生活中發現、提純出美和價值。而共情力來源于詩人的萬物平等意識和廣博的愛,當你把山川草木、一石一鳥都當做自己的兄弟姐妹,尊重他們的生命形態、理解他們的生存處境、感受他們的苦樂悲歡,世界萬物就有了跟心靈對話的可能。
朱小青
我認為,一個優秀作家應該具備五種能力:豐富敏銳的洞察力、人文情懷的理解力、深掘實耕的塑造力、文學溫度的駕馭力、高度辨識的表達力。當然也需要正直、善良、悲憫的情懷,因為擁有真善美心靈和悲憫情懷的作家,才可能寫出有文學溫度和思想高度的作品。
據我了解,本土大家有很多,周敏生、何立文、胡志亮、李前、胡永良等都是優秀的作家。我讀過并印象最深的作品是胡同老師的散文集《逐牧流年》,胡同愛好文學,主創散文,題材涉及城市、鄉村、軍旅、自然等,他的《稻花米花》《荷鋤筆記》《不過一盞茶》《何曾相與鄰》等作品,語言樸實,自由靈動,安然隨性,從不同角度展現他返璞歸真的寫作立場,以及新余當地的人文和煙火氣息。
03
《發展論壇》
“工小美”是新余城市的特質,新余民生事業創造了響譽全國的奇跡,這在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證。2023年是新余復市40周年,請問我們將如何挖掘好新余傳統歷史文化,在文學創作中更好地體現新余精神內核和地域文化特色?
何闖
有次出去采風,路過一個不起眼的水塘,車上的人紛紛要求停車游覽,我一問才知,李白在這個普通的水塘寫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所謂地域文化,其實就是由歷史長河中那些優秀的佼佼者所創造的。優秀的本土作家本身就是一個城市的文化符號,也是應該被提煉、被宣傳的對象。他們將自身的文學水平發揮到極致,就是在豐富地域文化,就是對這座城市最大的貢獻。
李佩文
童年的回憶是每個人揮之難去的,地域寫作是一個作家的創作源泉和永恒母題。忽視和無視是愚蠢的,也是不劃算的,或可使創作陷入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工小美”是我們的大色調、主旗幟、總口令。應該說,新余文化可成體系,是創作的富礦。比如,天工文化、鋼鐵文化、鋰業文化、新能源文化、新材料文化、麻紡文化、數字經濟文化、鄉村文化、紅古綠文化、新農人文化、城鄉融合文化、抱石文化、仙女文化、七夕文化、旅游文化、公園文化、森林(園林)文化,以及新余的書法攝影、國畫版畫、篆刻拓片、詩歌網文、少兒舞蹈、花鼓快板等等。作家們應大力發現、挖掘、打撈、提煉蘊含在“工小美”中的文化底蘊、文化底氣、文化氣場、文化氣派,讓文藝作品為經濟社會發展賦能,為美化心靈世界賦能。
李曼
夏布文化、仙道文化、抱石文化、天工文化等,是新余傳統歷史文化的亮點。要挖掘傳統歷史文化,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保護好現有的歷史文物遺跡,運用高科技手段,提高文化含量,使傳統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和經濟建設交相輝映。
有學者認為,地域文化會在不經意中決定作家在創作中展現的氣質和風貌,也就是說作家的創作,深受他所處的地域文化的影響。個人認為,要在文學作品中體現新余精神內核和地域文化特色,不僅要認真研究歷史名人和歷史文獻,有條件的,可組織作家到有代表性的鄉村(景點),駐村(駐點)寫作,進一步把握歷史文化根脈,使反映新余歷史文化的文學作品具有人文之美、自然之美 。
朱小青
新余位于吳頭楚尾的過渡地帶,因鋼設市、工業興市,吸引了一大批來自國內外的優秀人才,是典型的移民城市。移民城市的屬性造就了新余開明開放的精神,也形成了以工業文明為主要特征的移民文化。我個人認為,我們的作品不僅要有歷史人文、傳統村落等文化的記錄,更要弘揚敢于開拓、勇于創新、不屈不撓、奮斗不息的新余精神。
肖春香
任何一個人都受到地域文化的深層滋養,特定的地域特征和精神文化是融入一個人血液里的東西,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個性氣質和人格精神。作家也是如此,故土的一山一水、一橋一路、一街一巷都留下了自我成長的痕跡,每一個場所和地名都收藏了自我生命的生活細節。作家是生命的見證者,他們用作品傾吐、留下自我生命對世界的獨特感知:有一個人,他曾經這樣看待過這個世界,曾經以自己的方式真切地存在于這個時代、這個地方。這些作品無一不帶著故土的味道。所以,對作家來說,認真生活、用心感受、沉浸體驗我們的家園和時代,就自然地是在為這個地方書寫。
未完待續
編 輯:羅思源
審 簽:李 霖
投 稿:xysggbxx@163.com
尊重原創,轉載新余改革文章請注明出處及原文鏈接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