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專業
文史哲
近期,美國人工智能公司OpenAI發布免費機器人對話模型ChatGPT占據了各大社交網站的熱搜榜,進而引發了大家對人工智能的極大興趣。
數據顯示,ChatGPT只用了兩個月時間,就實現了全球用戶破億,相比之下,電話用了75年,手機用了16年。
借此,文津小編向大家推薦與之相關的兩本好書,希望您會喜歡!
好書推薦
《人工智能的神話或悲歌》
✨一部從人工智能科技哲學角度
對現代性嚴肅地說“不”的書稿
✨人工智能究竟是人類的福音,
還是將把人類引向深淵的洪水猛獸?
✨作者從其精心構造的哲學觀念出發,
對人工智能科技的發展現狀、背后的邏輯、
未來前景等重要問題作了別具一格的反思
點擊書影,即可購書
趙汀陽 著
ISBN:978-7-100-20778-2
開本:16開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2年9月
定價:68.00元
向上滑動閱覽
本書目錄
前言:最后的神話.......1
一個反存在的存在論問題.......5
近憂遠慮:人工智能的倫理學和存在論分析... 24
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識何以可能?...40
人工智能會是一個要命的問題嗎?......55
是人的問題還是人工智能的問題?
——回應博古睿研究院(Berggruen Institute)關于人工智能的問題.....65
完美是最好的嗎?
——為桑德爾《反對完美》一書所作的導論......86
人類可能會死于好事而不是壞事....... 96
最壞可能世界與“安全聲明”
——來自《三體》的問題....... 102
未來的合法限度..... 122
要命的不是人工智能統治世界,而是人可能先亡于它創造的一切好事.......136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科技哲學的文集,多數是關于人工智能問題的,但不限于人工智能,也涉及基因編輯,還有一篇討論“宇宙社會學”——劉慈欣設想的一個存在于科幻中的理論,雖然不是被承認的學科,但其中包含重要的現實意義。主要論文有:《一個反存在的存在論問題》,《近憂遠慮:人工智能的倫理學和存在論分析》,《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識何以可能?》,《人工智能會是一個要命的問題嗎?》,《是人的問題還是人工智能的問題?——回應博古睿研究院(Berggruen Institute)關于人工智能的問題》,《完美是最好的嗎?》,《人類可能會死于好事而不是壞事》,《最壞可能世界與“安全聲明”——來自〈三體〉的問題》,《未來的合法限度》,《要命的不是人工智能統治世界, 而是人可能先亡于它創造的一切好事》等。書稿較為集中探討了現代人工智能的區分、本質、危險、可能的解決辦法等問題,具有前沿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趙汀陽,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歐洲跨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美國博古睿研究院資深研究員。著有《論可能生活》、《天下體系》、《第一哲學的支點》、《壞世界研究》、《天下的當代性》、《惠此中國》、《四種分叉》、《歷史·山水·漁樵》等,以及 Alles Unter dem Himmel (德國); Tianxia tout sous un Meme Ciel (法國); Redefining a Philosophy for World Governance (英國); All-under-heaven:The Tianxia System for a Possible World Order (美國); Tianxia: una filosofia para la gobernanza global (西班牙); Un Dieu ou tous les Dieux (法國,與A. Le Pichon 合著); Du Ciel ala Terre (法國,與R. Debray 合著)。
前言: 最后的神話
這是一本科技哲學的文集,多數是關于人工智能問題的,但不限于人工智能,也涉及基因編輯,還有一篇討論“宇宙社會學”——劉慈欣設想的一個存在于科幻中的理論,雖然不是被承認的學科,但其中包含重要的現實意義。
科技哲學的前生前世是知識論。盡管古代哲學早已討論了知識問題,但知識論的興盛卻在現代,是一個后神學的產物,也是建構人的主體性的一個計劃,如康德的豪言壯語所表達的,知識論試圖證明人的理性能夠“為自然立法”。知識論的雄心無疑與現代科學的興起有關。假如沒有出現能夠實證地解釋世界萬物的現代科學,以盡享成功與光榮的牛頓力學為代表,就很難想象知識問題會成為現代哲學的核心。現代知識論的主要議題是康德設定的,康德試圖解釋知識的一般普遍原理,但后來人們發現,康德理論可以解釋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早期科學的意識基礎,卻不能解釋以非歐幾何、康托數學、哥德爾邏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代表的當代科學,同時,也無法解釋不能化約為科學的人文知識,即被狄爾泰定義為“精神科學”或李凱爾特命名的“文化科學”的那些具有歷史性的知識。當代知識論沿著科學和人文知識的道路而分別發展了不相容的兩種知識論,甚至成為所謂“兩種文化”。不過,總的來說,現代知識論沒有超越對“科學”概念的崇拜,即一般相信滿足科學標準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而且還相信科學技術遲早能夠解決一切問題。這種科學崇拜不是迷信,因為科學確實創造了無數難以置信的奇跡。盡管科學無法解釋價值和歷史——這是人文的特區,但人文的短處是至今無法建構一種不同于科學而幾乎同樣可信的方法論。這是題外話了。
科技哲學是知識論的傳人,但放棄了康德式的一般總體知識原理,只是分析科學的知識生產方式、認知假設、認知機制和模式,也反思科學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后果,以及對科學提出人文或倫理學的批評。收縮為科技哲學的知識論也因此失去了廣泛宏大的影響力。近幾年來,科技哲學突然成為哲學的一個前沿問題域,甚至成為牽動所有哲學問題的一個核心樞紐,其爆發點顯然與人工智能和基因編輯的技術發展有關。技術的發展其實不及科學的理論挑戰那么深刻,盡管康托數學、哥德爾理論、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等劃時代的科學進展已經過去了百年或更久,而至今知識論仍然沒有能夠足夠合理地解釋其中革命性的知識論問題,即一度被夸張地稱為“數學危機”和“物理學危機”之類“終結了真理”的那些難題,有趣的是,人們并沒有為之特別煩惱。這意味著,知識論的問題并不急迫也并不致命,甚至,知識不能解釋自身的困境也不影響知識的繼續發展。雖然人工智能和基因編輯只是技術上的應用和推進,在思想的革命性上遠不及科學,但人工智能和基因編輯的實踐卻引出無比嚴重的問題,它超出了知識論而觸及了存在論,或者說,從知識論問題轉向了存在論問題,而所有涉及“存在”的問題都是要命的,所以刻不容緩。這就是問題之所在:如果人類運氣不佳,人工智能和基因編輯等技術有可能要了人類的老命。歷史經驗表明,沒有一種批評能夠阻止技術的發展,盡管人喜歡嚇唬自己,但終究還是擋不住技術的美妙誘惑。
平心而論,人工智能的實際危險性并沒有理論上的危險性那么大,目前人工智能的技術水平距離理論上的危險還很遙遠(關于“奇點”臨近的說法是夸大其詞),而現實可及的利益卻十分巨大,因此,限制在圖靈機概念內的人工智能都是可取的。至于超越圖靈機的超級人工智能,雖然十分危險,但目前只是一個“形而上學”的問題。這本書主要討論的正是作為形而上學問題的超級人工智能,即具有自我意識和神級能力的人工智能,也可以理解為一個關于人工智能的神學或神話學的討論。這個形而上的危險雖然遙遠,但并非杞人憂天,科學技術的突破有可能像火山爆發一樣突然。
更危險的或許是基因編輯之類的生物學技術,而且是并不遙遠的真實危險。生物學技術似乎比人工智能更有用,因此是更大的誘惑。可以說,凡是用于治病救人的生物學技術都是可取的,而凡是基于完美追求而試圖改變或改善人類自然性質的生物學技術,都是非常危險的,比如說,試圖把人類變成長生不老的生命,或者具有超級智商的生命,或者美麗無比的生命。這些試圖改寫人類生命的自然結構的努力有可能適得其反地導致人類的滅亡,因為破壞一個系統比建構一個系統容易太多,而重新設計生命系統需要上帝一般的完全知識,這是人類所缺乏的知識。對此我無法給出必然可信的論證,只是基于一個信念:人類的技術不可能超越大自然的設計,所有改變大自然設計的技術或可能會導致生命系統的崩潰。
就人工智能和基因編輯的長遠目標而言,都是試圖在存在論水平上改變存在的既定性質,相當于再造存在,而任何“再造存在”都是絕對的冒險,都違背理性的風險規避原則。當然,冒險總有一絲成功的希望,但鑒于人類遠遠沒有完全了解意識的秘密,更沒有完全理解自然的秘密,因此,任何“再造存在”都是缺乏依據的冒險。不敬神的現代性是一個關于人的主體性的神話,即以人為神,因此人想要一切,想做成一切。人的神話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成為一種勢不可當的自動實現預言,更恐怖的是,人的神話還具有自相關結構,即使反對主體性的僭越也需要以主體性為依據。現代早就有不少思想家批判性地反思了現代性、主體性以及科學崇拜,而且那些反思也早已成為廣為人知的話語,但沒有用,完全無力阻止人的神話。人已經被慣壞了,太想統治自然,太想長生不老,太想不勞而獲。事實證明,對現代性、主體性和科學崇拜的倫理批判無力而軟弱,無效而可憐,無論如何懷念“去魅”之前的“詩意的”世界,此類話語不僅無濟于事,甚至因為無濟于事而失去了思想性。人的神話,或者主體性的神話,包括人工智能和基因科學的神話,隱含其中的可能是人類的悲歌。
延伸閱讀
《人工智能與莎士比亞——
基于計算與認知分析的詩歌翻譯情感研究》
✨ 人工智能將重塑人類世界的格局
✨讓人工智能走近莎士比亞
✨ 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相結合,
分析《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詩歌情感
點擊書影,即可購書
陳慶 著
ISBN: 978-7-100-21876-4
開本:16開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2年12月
定價:68.00元
向上滑動閱覽
本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莎士比亞邂逅人工智能/ 001
第二節 量化定性:雙重性質研究/ 004
第三節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與梁宗岱/ 005
第二章 情感量化研究:情感計算
第一節 何為情感?/ 009
第二節 情感計算/ 012
第三章 情感定性研究:認知語言學視角
第一節 語義框架/ 018
第二節 概念隱喻/ 022
第三節 象似性/ 027
第四章 意象:詩歌情感表達的基本單位
第一節 中西詩學之意象/ 031
第二節 認知語言學的意象/ 034
第三節 意象的分類/ 036
第四節 意象與詩歌翻譯情感表達/ 038
第五章 詩歌意象翻譯研究
第一節 認知語義學視角/ 041
第二節 認知語法視角/ 047
第三節 認知語用學視角/ 048
第四節 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角/ 049
第六章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譯本情感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問題/ 05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05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054
第四節 分析框架/ 056
第五節 研究步驟/ 058
第七章 情感計算的整體分析
第一節 總體特征/ 065
第二節 正負極性均值與譯詩分布/ 069
第三節 四分位值與情感整體差異性/ 074
第八章 情感計算的趨勢分析
第一節 情感波動分析與梁譯本的典型性/ 081
第二節 分區段統計與情感集中趨勢/ 084
第三節 情感子類型分析/ 088
第九章 雄姿英發的太陽:積極情感認知分析
第一節 直接情感資源/ 093
第二節 間接情感資源/ 100
第十章 靈與肉的沖突:消極情感認知分析
第一節 直接情感資源/ 115
第十一章 時光的毒手:情感子類認知分析
第一節 直接情感資源/ 128
第二節 間接情感資源/ 130
第十二章 譯作情感的追根溯源:真實譯者
第一節 隱含譯者與真實譯者/ 135
第二節 譯者的文學創作/ 137
第三節 譯者的詩學思想/ 141
第四節 譯者的翻譯思想/ 145
第五節 譯者的人格類型/ 149
參考文獻/ 153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采用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相結合的方法,利用人工智能領域的分析工具NLPIR大數據語義智能分析平臺,計算《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譯作的各種情感值,對情感值進行二次統計分析之后篩選出人工分析的對象,結合認知語言學和人文研究的質性方法,研究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譯作的情感表現以及背后的根源。正如作者在本書前言中所陳述:“本研究創新點主要在于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創新,人工智能的計算與人類智能的相結合實現量化與定性結合的研究范式,將詩歌和詩歌翻譯的情感研究從長期的純思辨型分析范式推向量化定性結合的范式。”
作者簡介
陳慶,湖南湘潭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翻譯學博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翻譯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認知翻譯學、文學翻譯、翻譯教學、語言服務等。出版譯著4部,作為主要成員參與國家社科基金科研項目2項,教育部重大攻關課題1項,以及其他項目若干;在《外語教育》《中國比較文學》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數篇。
序
人工智能——科技進化產生的超級造物——給這個時代帶來無限可能,同時也令人焦慮不安。曾經被視高端專業的口譯和筆譯工作不得不直面人工智能技術的步步緊逼,眼看著自己的領地被機器翻譯占領。筆譯工作已經進入人機結合的時代,人類譯員的工作越來偏重于譯后審校,同聲傳譯的金領地位也不斷受到挑戰。唯有文學翻譯,尤其是詩歌翻譯,似乎一直是技術硝煙之外的世外桃源。詩歌的本質是抒情,詩歌翻譯的本質是情感再現,情感這種高度復雜主觀的體驗似乎無法被機器計算。
由此看來,情感似乎已經可以計算了,以人工智能科學家為代表的自然科學領域的專家們比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者們似乎更加熱衷于研究情感了。但是有趣的是 以傳達情感為本質的詩歌和詩歌翻譯卻沒有被人工智能專家們納入他們正式的研究版圖,比如莎士比亞的情詩以及情詩翻譯。人工智能領域,偶爾有一些針對小說等文學作品的情感分析文章,但多為吸引關注度的怡情之作。究其原因,也許是人工智能專家們對莎士比亞不感興趣?又或許是莎士比亞的“情感”對于人工智能還很難?目前來看,答案主要是后者。
文本情感分析技術對于解析情感直白的話語已經很純熟了,但是當解讀那些表達多樣,修辭手法豐富,充滿了多義性和復雜情感的詩歌,人工智能還遠不如人類智能。詩歌里那些看似簡單的詞句往往凝結著最復雜的情感,一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這樣平淡的詩句,在讀者心中激起的平靜而愉悅的積極情感,如果沒有人特意去標注,人工智能又如何及時感受呢?何況,讀者群體的集體無意識和文化基因都是理解詩歌情感的復雜因素。當然,應該可以通過測量讀者閱 讀詩歌時的瞳孔變化、腦電波情況和內啡肽等激素水平,來計算詩歌的情感。不過,那已經超出了人工智能單純的算法邏輯了。
2月7日,ChatGPT在官網表示,用莎士比亞文風表示“最近一小時內蜂擁而至我們的網站,但我們的網絡資源是有限制的。”
如果說標準化與復雜性是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最基本的矛盾,那么人工智能與莎士比亞似乎是咫尺天涯,情感分析無法解讀莎士比亞,更加難以分析莎士比亞的譯作情感。而本書所呈現的研究卻嘗試通過認知語言學分析將人工智能與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聯結起來,讓人工智能走近莎士比亞。
該研究并非企圖打造一個自動化的詩歌情感分析平臺,而是將已有的人工智能領域的工具應用于詩歌情感和詩歌翻譯情感的分析,并基于機器的計算,結合認知語言學的分析工具和一般人文研究的質性方法,研究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譯作的情感表現以及背后的根源。本研究利用到了人工智能的數據處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大規模分析詩歌譯作的難題,同時又充分發揮了認知語言學的語言解析力,彌補了人工智能解釋力的不足。另外,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我們在研究中也發展了認知語言學,對于人工智能領域來說也有借鑒價值。
很多計算機領域的論文在評述情感分析時,總會出現類似以下的內容“我希望本書能夠促使語言學家研究并建立有關觀點、情感及相關概念的系統理論”。那么該研究也算是就計算機學界對文學語言學界的友好合作倡議的呼應了,我們也從文學翻譯研究的角度做一點貢獻。
布萊恩·阿瑟曾在《技術的本質》中說,有時候“創新只是解決方案的微小改進”。本研究借人工智能的一成算力試圖解決詩歌翻譯研究長久以來難以實現的量化問題,雖有大材小用之嫌,但這也的確是一種解決方案的改進。也是新文科、新文學、新外語大浪潮之中一朵微創新的小浪花,希望讀者們的批評、支持與幫助能讓這朵小浪花化成夏日的玫瑰日漸枝繁葉茂。
趙汀陽: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識何以可能?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