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江南》金秋情景誦讀會,讓觀眾“停留”在此刻

Advertisements

“打開卷軸,成為詩篇;誰叫這是歲月里的期盼,詩歌中江南。”10月17日,《詩歌的江南》大型金秋名家情景誦讀在上海市虹橋藝術中心舉行,邀請觀眾共赴一場只為詩歌而“停留”的金秋之約。

演出分為四個篇章,以“江南可采蓮”、“似是故人來”、“海上升明月”、“詩歌的江南”四部分來描繪上海這座城市,藝術地詮釋詩歌一路走來的衍變。

《詩歌的江南》

“上海其實詩的文化很深,有很多非常優秀的本土詩人。上海又是一個節奏非常快的城市,大家在忙著工作,安排自己的人生規劃時,其實有時候錯過了很多東西。”談及為何要策劃這樣一場演出,出品人兼制作人吳斐兒說,這場誦讀的主題是“停留”,希望讓走進劇場的觀眾“停留”在此刻,“停留”在詩中,“停留”在自己向往的世界里,“讓自己寧靜下來,才能再次出發。”

當天的活動吸引了諸多國家一級演員、表演藝術名家,丁建華、王詩槐、王蘇、劉家禎以及青年演員焦健、宋揚等都悉數到場,用不同的方式演繹著他們心中的詩歌。

描寫江南的詩歌,古詩是繞不過去的部分。第一篇章“江南可采蓮”中選取的就是一些膾炙人口的古詩詞,融入古曲,煙雨江南的氛圍立現。

古琴演奏家杜金鵬為《江南四屏》四篇古代詩文誦讀伴奏,那幾乎為“聲音活化石”古琴音,引領大家感受古代文人“清風皎月”般的風骨和志趣。

第二篇章“似是故人來”選取朦朧派的詩歌,從戴望舒的《雨巷》到林徽因的《人間四月天》,這些詩歌陪伴了多少人的青春歲月,是大家的共同記憶。

戴望舒《雨巷》

聶魯達《我喜歡你是寂靜的》

青年演員楊子安、倪聞婕飾演的青年沈從文、張兆和在相愛日子里探討何為“歷史”的歲月,引出由楊明飾演的中年沈從文關于“歷史是一條長河”的哲思訴說。

第三篇章“海上生明月”選取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海外詩歌作品。包羅萬象的海派文化是上海的精神特質,從海上而來的,也有詩歌文學。

大提琴演奏家徐佳佳和丁建華老師在這一篇章合作演出了普希金的《我曾經愛過你》,大提琴弦音與誦讀聲如泣如訴,如追如隨,激蕩人心。

最后一個篇章“詩歌的江南”為整場演出點題。由劉家禎、趙靜、楊明、劉劍、李娜共同演繹詩人趙麗宏創作的詩歌《江蘆的詠嘆》,將整場演出推向高潮。

演出以聲音為卷軸、以經典詩歌為畫面、以原演繹為線條、以歌舞為水墨,讓“視覺”“聽覺”“記憶”和“想象”全部打開,構筑全方位體驗的詩畫江南世界。正如原創詩歌《詩歌的江南》中所寫“打開卷軸,成為詩篇;誰叫這是歲月里的期盼,詩歌中江南”,觀眾與藝術家天涯共此時,詩意共徜徉,共同構筑豐富闊大的詩歌世界。

“本場誦讀最大的亮點是‘無紙化’和情景化演出。”現在大部分朗誦表演都采用讀稿的方式,吳斐兒覺得,這樣表演者把自己的視覺和觀眾阻隔開了,很難帶給觀眾深刻的感受,“大家要的是我跟你融為一體的共情,是你打動我,我也能理解你的心態。”

朗誦中融入了許多情境化的表演、舞蹈

所以,在《詩歌的江南》誦讀會中,她要求所有朗誦者都用情景化的方式完成演繹。著名演員王詩槐在演出中朗誦李叔同的《送別》,吳斐兒找了兩位年輕的男孩女孩,在朗誦后唱了一首《送別》,“在朗誦過程中,王詩槐老師一會是李叔同,一會又是朗誦者,像是在訴說自己的故事,又像是和兩個孩子娓娓道來。”

李叔同《送別》

“讓好的聲音和好的文本用好的演繹方式呈現出來,最終讓觀眾產生共情、為之感動,這是我們的目標。”吳斐兒說。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