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導語:上世紀50年代美國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發動政變推翻摩薩臺政府后,美國與巴列維達成交易: 對于伊朗發生的任何事情,一切聽從巴列維。國王則讓美國人在北部邊境地區建立監視蘇聯軍事行動的遙測監聽站。但巴列維是個胸無韜略、優柔寡斷的“阿斗”,硬是被在外流亡14年的霍梅尼趕出了國。美國也得到惡報:
由于其在伊朗的間諜網陷于癱瘓,因而對1978年底爆發的伊斯蘭革命事件反應遲鈍、判斷失靈,中情局臨時派不出在1953年“阿賈克斯”行動中,像小羅斯福那樣的叱咤風云的人物。當美國讓巴列維赴美治病時,霍梅尼支持伊朗學生強占美國大使館,將53名人質扣押444天。為解救人質,卡特總統親自策劃了美國秘密行動史上最大膽、最富有想象力的遠程空中突襲營救行動。天衣無縫的計劃、近似實地的演練、高科技的保障、最善戰的“藍光”反恐怖特種部隊……
然而,營救行動尚未正式開始就失敗了。
1978年9月,伊朗形勢急轉直下。
10月初,霍梅尼從伊拉克流亡到法國,居于離巴黎30公里的諾夫勒勒夏托,這里很快就成了他的指揮中心。霍梅尼號召:向暴君發起決定性的進攻!
巴列維寄希望于他的50萬大軍,調動大批軍隊進城,在德黑蘭和其他大城市布防,擺出一副動武的姿態。
游行的群眾卻在爭取街上執勤的士兵倒戈,姑娘們把鮮花插在士兵的槍管里,白發蒼蒼的老叟和老嫗,把水果塞進士兵的口袋。軍隊不再聽從國王的指揮,許多士兵加入了反國王的游行隊伍。
在法國的諾夫勒勒夏托,霍梅尼宣布隨時可以回德黑蘭接管政權。
1979年元旦之際,巴列維正一籌莫展。忽然接到情報:美國總統卡特、英國首相卡拉漢、法國總統德斯坦和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在瓜德羅普會議上討論東地中海和波斯灣形勢時,提出了廢黜巴列維國王的意向。
1月16日,在霍梅尼發動的反國王群眾運動的浩大聲勢下,巴列維被迫出國長期度假。
2月1日,年逾古稀的阿亞圖拉・霍梅尼結束了14年的流亡生活,回到首都德黑蘭。2月11日,霍梅尼宣布建立伊斯蘭共和國。霍梅尼又通過憲法形式確定自己為“伊斯蘭革命領袖”。霍梅尼領導的宗教革命,終于成功地推翻了統治伊朗長達54年的巴列維王朝。
巴列維國王離開伊朗后,輾轉流落埃及、摩洛哥、英屬巴哈馬等地,于6月10日到達墨西哥城,并從那里再轉到奎爾納瓦卡城。雖然巴列維飽嘗世態炎涼,但由于過去早為自己積累了頗為豐富的財產,所以,失意之中仍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
霍梅尼接管政權后,立即宣布巴列維是“罪犯”,并宣判他“死刑”,甚至揚言要派行刑隊到國外刺殺巴列維,和他算一次“總帳”。10月中旬,巴列維的惡性淋巴腫瘤突然復發。他的墨西哥醫生建議他做一種特殊的治療,而墨西哥不具備做這種醫療的條件。于是,這位流亡的國王便通過各種渠道向白宮求情。美國政府同意讓巴列維到美國醫治癌癥。
這下子可把伊朗人民給惹怒了。本來就恨死了國王,這下把美國人也恨上了。霍梅尼曾公開宣布: “美國在伊朗的統治,是我們一切不幸的根源!”可是現在,美國不但不悔改,還將他們的“罪犯”當作尊神供奉,這還了得!
于是,1979年11月4日,伊朗首都德黑蘭的學生們在霍梅尼的支持下,干出了一件震驚世界的大事:
那天一大早,4000多名學生上街游行,強烈抗議美國接受巴列維國王。學生們高呼著“強烈要求美國送還巴列維!”“處死巴列維!”等口號。
上午10點,氣勢雄壯、口號不斷、憤慨無比的500多名學生走到了美國駐伊朗大使館附近的一條街上進行集會游行。美國海軍陸戰隊和幾名腰佩手槍的警察見勢不妙,立即各就各位,全神貫注地站在大門口執行站崗勤務。
大約過了25分鐘左右,可怕的事情發生了: 學生們繞開了美國海軍陸戰隊守衛的大門,突然從大使館的高墻上翻了進去,蜂擁而入。
“快擋住!擋住!”海軍陸戰隊的長官高聲命令著。
無奈,全副武裝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使用催淚彈進行抵抗。但是,遲了,狂怒的學生們迎著催淚彈,拼命沖進了大使館,降下了掛在大使館的美國國旗,升起了一面寫著“真主偉大”的白旗,然后,開始在使館內外進行反美演說。
結果是不言而喻的:大使館內包括秘書、武官在內的外交官共66人,全部被扣了。
學生們推推搡搡把外交官們集中到正樓附近的建筑物里軟禁起來了。平日里衣冠楚楚,文雅含蓄的外交官們被反剪雙手,向隅而望,有的頭上還被蒙上了黑布。
主持美國大使館工作的臨時代辦雷恩,在游行隊伍沖進大使館時,正巧同其他兩名外交官在伊朗外交部,于是也被扣押在那里了。
傍晚,伊朗外交部發表聲明,語言強硬地要求美國必須把巴列維國王送回伊朗,“如果美國拒絕,這幾十個美國人將作為間諜受審。”
外交官被扣押為人質,這在世界歷史中是罕見的。
一時間,美國朝野沸沸揚揚,憤怒的,高興的,幸災樂禍的,什么都有。
扣押人質也震驚了世界。輿論紛紛。
美國能把巴列維送給伊朗嗎?
“巴列維是我們的朋友,不能放回去!”在人質被扣留的當天,卡特總統發表聲明,下令暫時停止向伊朗運送軍事裝備的部件,并命令司法部驅逐“違反移民法”的旅居美國的100名伊朗學生,同時宣布停購伊朗石油,凍結伊朗官方在美國的95億美元的資產。
嗬!四項“高壓”齊下!
哪知,伊斯不怕壓,在高壓下,反而口氣更加強硬。11月7日,霍梅尼下令釋放了69名人質中的16名婦女和黑人,同時發表電視講話,指出其他53名人質將被繼續扣押,除非伊朗國王被引渡回伊朗。否則,人質將受到審訊,有的甚至將被“槍決”。
這是伊朗決策人公開發出殺人質的威脅!
中央情報局因為沒有看到大使館被占領的危險而受到批評。
伊朗學生強行沖進大使館時,中央情報局駐德黑蘭站站長托馬斯·艾亨成功地設法銷毀了許多中央情報局文件。然而,武官辦公室的大多數文件仍被繳獲。這些文件包括:1978—1979年武官的全部情況報告、國防情報局在伊朗的情報關系人員的名單、中央情報局和國防情報局協同竊取蘇聯賣給伊朗軍隊的高射機槍的秘密行動計劃、1979年10一11月關于蘇聯海軍活動情況的秘密報告以及國防情報局在世界范圍內最優先的情報目標一覽表。
這些絕密材料落到霍梅尼手中,是美國情報機關慘重的損失。
美國使館被占領時有6名美國人到加拿大使館尋求避難。1980年1月29日,這6名美國人用加拿大護照被偷偷轉移出了德黑蘭。除此之外,外交努力是徒勞的。53名人質仍在霍梅尼的手心里,隨時會被“槍決”。
卡特總統作難了: 把巴列維送回去吧,美國這個“超級大國”的臉面往哪擱?不送回去吧,霍梅尼豈肯釋放人質?
怎么辦?
在伊朗學生占領美國使館并將美國外交官扣為人質的第二天,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命令制訂緊急營救計劃,他希望在計劃中向卡特總統建議在外交手段之外采取軍事行動。
國務卿萬斯堅決反對在解決伊朗危機一事上動用任何武力。萬斯認為,只有通過外交途徑才能確保伊朗政府釋放人質,切莫給德黑蘭施加壓力來解決人質問題。
1979年11月9日,也就是美國人質被扣押的第5天,卡特總統召集副總統蒙代爾、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國防部長布朗、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瓊斯將軍開會,商量到底應該怎么辦。
會議開始后,人們都低頭不語。
過了好長時間,瓊斯將軍開口了:“我有一個主意——搶!”
“搶?!”
“對,使用特種部隊,把53名人質統統搶回來!”
“不行,不能硬搶!一旦失手,人質會有生命危險。”
“不搶,又有什么辦法呢?”
激烈的爭論歸于沉寂。
又過了好長時間,一直沉默的卡特忽然站起來,大聲說:“先生們,為了美利堅合眾國的利益,也為了53名人質的安全,我同意派特種部隊到伊朗,搶!”
卡特令參謀長聯席會議擬定一個詳細的行動計劃。
當天,瓊斯將軍將美國陸軍“藍光”反恐怖特種部隊的顧問梅多斯召到華盛頓,把制訂計劃的任務交給了他。
梅多斯殫精竭慮,擬定了詳細的行動方案。該方案的指導思想是:在適當的時機,采用遠程空中突襲的方式,以武力一舉救出人質。計劃由陸軍“藍光”反恐怖特種部隊選派有經驗的突擊隊員組成一支精干的突擊隊,具體執行營救任務;由海軍出動艦載直升機負責提供戰斗支援;空軍出動C一130運輸機負責撤運人質。營救隊指揮官,由瓊斯最為賞識的、久經考驗的反恐怖專家查理·貝克威斯上校擔任,隊員90名;直升機隊指揮官,由查理·皮特曼擔任,配有8架RH一53掃雷直升機;運輸機隊指揮官,由詹姆斯·凱爾空軍上校擔任,配有6架C~130運輸機。
上述力量組成一支聯合特遣部隊,由詹姆斯·沃特陸軍少將擔任總指揮官。行動方案如下:
第一步:6架C一130從美國本土經亞速爾群島、埃及飛抵伊朗中部的卡維爾沙漠降落。與此同時,8架RH一53掃雷直升機從“尼米茲”號上起飛,也飛往卡維爾沙漠的降落點,與C一130運輸機會合。
第二步:在卡維爾沙漠降落點上,運輸機要為直升機添加燃料、補充給養,突襲隊員把裝備和武器從運輸機上搬到直升機上。然后,直升機運載90名突擊隊員,飛往德黑蘭東南80公里處的加姆薩爾附近,由提前潛入德黑蘭的美國特工人員用帶遮布的卡車,在夜幕的掩護下,把突襲隊員運往美國駐伊大使館。突擊隊在抵達使館之后,立即發起營救戰斗。先派幾個戰斗小組用M一60機槍封鎖所有通往大使館的道路,其余人員借助于攜帶的鋁梯翻墻躍入使館院內,用沖鋒槍射擊抵抗者,同時搶救扣押的人質。
第三步:將搶出的人質,無論活還是死,全部運到使館附近的足球場,等在那里的另外幾架直升機空運到伊朗西部的一個秘密簡易機場,然后換乘提前飛往那里待命的c一130運輸機飛離伊朗。
整個行動計劃可謂天衣無縫!
在詹姆斯·沃特陸軍少將的指揮下,聯合特遣部隊反復進行分段演習,并且還至少舉行了6次全面演習。白宮定期及時了解準備情況。
卡特沒有把這次營救任務交給中央情報局,因為中央情報局還從未建立過執行這類任務的特別行動隊。中央情報局的準軍事部隊有許多設備對拯救人質很有用,但沒有人對此任務進行訓練,這一任務只好由陸軍反恐怖特種部隊來承擔。
為促使這次營救行動成功,中央情報局提供了很多條件。從老撾回來的前美國航空公司專家解決了一些麻煩的后勤問題。一架中央情報局的飛機秘密潛入卡維爾沙漠的預定降落點,取走了土質樣品,并設置了標志。海軍為營救人質提供的直升飛機沒有必需的陸上導航系統,正巧中央情報局的準軍事行動隊有這些設備,這才解決了海軍的燃眉之急。 .
依靠技術情報的全部弱點在這次營救任務中明顯暴露出來。
德黑蘭沒有中央情報局的間諜網,這意味著收集基本的情報都將是緩慢的,艱難的。
伊朗局勢急劇惡化后,中央情報局才開始安插一些人,但這需要時間。要知道,訓練后安插一個特工需花5~7年時間,先要發現合適的對象,然后招聘、訓練、作出評價,最后推薦進入哪個國家,然后他們在隱蔽一個相當時間后,才能拿出成果。
直到1979年12月底,中央情報局才物色到一名60多歲的已經退休的情報官,給他的代號是“鮑勃”,讓他秘密潛入德黑蘭。不久,中央情報局派了另一名特工——一位富有的伊朗流亡者協助鮑勃工作。
鮑勃把主要精力用在搜集情報和使已癱瘓的間諜網恢復工作上,那位伊朗人則主要負責為未來的營救活動作物資準備。他搞到幾輛卡車,藏在市郊租來的倉庫中,預備用來把突擊隊員從第二個降落點迅速運往使館。
但是,美國駐伊朗使館占地27英畝,使館院內的大型建筑物多達14個,人質究竟被關押在哪座建筑物內?
搞清人質的確切位置成了營救行動成敗的關鍵。
營救行動發起前三天,伊朗人突然允許一名在美國大使館工作的巴基斯坦廚師離開伊朗回國。他報告的情況說:“如果不是全部,至少是絕大部分”人質被關押在使館領事處內。同時,他還提供了伊朗警衛人員在領事處樓內的部署情況:在每層樓各派有1名哨兵把守,在每層樓的軍械庫門前還有另外2名哨兵。
同一天,鮑勃報告:他們在德黑蘭該做的事都做好了,一切準備就緒。
美國。白宮。
瓊斯將軍興奮地對卡特說:“總統閣下,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您任何時候發出實施作戰的命令,都可以立即執行。”
卡特微笑著點了點頭。但一想到國務卿萬斯的反對,他不禁又皺起了眉頭。
萬斯從一開始就堅決反對軍事營救,一直在努力尋求通過外交途徑解救人質。但是,他的外交勢力連續受挫。卡特越來越準備下決心采取軍事行動了。
4月中旬,萬斯外出度假。白宮作出了落實行動計劃的關鍵決定。得知這一消息,萬斯勃然大怒。他感到自己別無選擇,只有辭職。
4月16日,卡特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體會議,研究作出最后的決定。
沃特陸軍少將和貝克威斯上校匯報了營救準備工作。萬斯作了最后努力,試圖說服同僚不要采取軍事行動,但他沒能改變在場人的意見。
卡特下了最后的結論:“好!營救計劃很大膽,很細致,考慮得很周到,我同意執行!”
第二天,萬斯在辦公室里字斟句酌地寫著給卡特總統的辭職信。他本想等伊朗人質的危機過后,再正式提出辭呈。但左思右想后,他毅然作出決定,辭去國務卿的職務。
萬斯的辭職信,使卡特徹夜未眠。他擔心的不是萬斯的辭職會有什么影響,而是如果行動失敗,其后果是……現在改變決定還來得及。
由于缺少內線力量,這次營救行動的賭注完全押在美國的先進技術上:最先進的偵察衛星、最出眾的預警飛機、最強大的航空母艦,執行這一計劃的是一些久經沙場的反恐怖專家和特種部隊最優秀的官兵,他們擁有當代最先進的武器和通訊設備……
然而,技術上的事來不得半點的疏忽和差錯,一切都要精確無誤。萬一某個環節出了問題,或某一零件失靈,整個營救行動就會失敗。越是要求精確,所冒的風險就越大。顯然,卡特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4月24日晚,白宮。
格林威治時間將近22時,卡特總統下達了“立即執行”的命令。
22時整。五角大樓。地下200米深處的美國秘密軍事指揮中心。
“藍光,射出!”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瓊斯將軍簡潔、威嚴地下達了命令。
卡特總統親自策劃的、美國秘密行動史上最大膽、最富有想象力的一場遠程空中突襲營救戰,開始了。
瓊斯將軍一把推開窗戶,遠看遠方的夜空,在心底默默祈禱著……
這時,6架c—130運輸機已從亞速爾群島起飛,經過埃及,穿過紅海,繞過阿拉伯半島,從阿拉伯海的方向飛入伊朗領空。
與此同時,8架RH一53掃雷直升機從停泊在阿拉伯海的“尼米茲”號核動力航空母艦上起飛,也向伊朗進發。
RH一53型直升機本來是用于海上布雷和掃雷的,這次在執行營救任務,預先進行了改裝,增加了副油箱,裝備了夜視裝置。為了避開雷達,在潛入伊朗海岸的時候,保持了貼近地面30米的超低空飛行。
4月份的伊朗高原正值冬春交替的季節,迅猛的狂風時常引起駭人的沙暴,席卷著整個伊朗高原。根據氣象預報,4月24日天氣較好。
然而,直升機進入伊朗后不久,便遇到了沙暴。沙暴又叫“黑風暴”,是指大風沙影響能見度小于1公里的惡劣天氣,也是對飛行特別是超低空飛行威脅最大的惡劣天氣之一。
直升機在狂風之中奮力向前飛行,有如茫茫沙海之中的幾葉小舟,隨著氣流上下翻騰。
為擺脫沙暴,直升機采取貼地(4.5米)和高空(3000米)飛行,但都無濟于事。一架直升機螺旋槳加壓用的氮氣全部喪失了壓力,迫降于伊朗東南部。為保密起見,需要把這架飛機炸掉,但爆炸的火光會引起伊朗人注意,只好把它遺棄了。另一架直升機顯示航向的電羅盤失靈,不得不按照“尼米茲”號航母上的導航信號飛返航母。剩下的6架直升機經過艱難的飛行,終于抵達卡維爾沙漠的降落點,與c—130運輸機會合了。
不幸的是,又發現一架直升機液壓系統出了毛病,不能繼續飛行了。而5架直升機,是無論如何也不能順利完成營救任務的。
這時,已是25日凌晨2點了。
5分鐘后,貝克威斯上校與在中東某地的特遣隊總指揮官沃特將軍通上了話。他平緩地,像什么麻煩都沒發生似地報告了情況。
“將軍,我很遺憾地向您建議,中止這次營救行動。”說完,貝克威斯眼淚大滴大滴地往下流。
瓊斯立即拿起直通白宮的緊急電話。是布熱津斯基接的電話。他像一陣風似地闖進了卡特的辦公室……
卡特差點暈了過去。
緩過氣來后,卡特得出痛苦的結論: 剩余的5架直升機不足以將53名人質和90名突擊隊員安全運出伊朗,繼續此項行動勢將冒更大的危險,而且沒有成功的把握。
“撤吧。”卡特又癱在皮椅上……
總統的決定迅即傳到卡維爾沙漠。
“撤!立即撤!”貝克威斯上校沮喪地沖著部下嘶喊。
已經亂作一團的突擊隊員紛紛爬上飛機。
這時,更不幸的事件發生了。慌亂之中,1架直升機與1架c—130運輸機相撞。“轟”地一聲,一團火光照亮了伊朗沙漠的夜空!隨著一聲巨響,大火立即吞噬了這2架飛機。8名突擊隊員當即葬身火海,另有4人被燒得奄奄一息。其余突擊隊員被迫遺棄5架直升機,抬著4名傷員,搭乘5架C—130運輸機,倉皇撤出伊朗。
至此,經過長達5個多月的精心設計和周密準備的遠程空中突襲營救戰,以失敗而告終了。
當天晚上,卡特發表電視講話,將這次行動的經過公布于眾。
“……實施行動也好,中止行動也好,都是出于我的決定。一切,都由我負責!”卡特如實說。
3天后,萬斯沒有向公眾作出任何說明永遠離開了國務院辦公室。
7月份一個凄風苦雨的夜晚,那個被廢黜的伊朗末代國王巴列維客死埃及。
在秋天的總統競選中,卡特被羅納德・里根擊敗。一個據說起名為“蜜熊行動”的更大規模的襲擊計劃已經制定出來,但從未付諸實施。
被扣押了444天之后,53名美國人質于1981年1月20日被釋放。霍梅尼有意挑選里根就任美國總統的這一天釋放人質,是為了表示他對美國政府的蔑視。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國際新聞☜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