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1943年1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北非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舉行首腦會議。
這個會議,討論了二戰中非洲、地中海、太平洋戰局和爾后對德意日軸心國作戰問題。
會議開得意見分歧很多,爭吵不休。諸如開辟歐洲戰場、東南亞戰場、法國領導人等問題。
但最重磅的消息卻在1月24日出來了。
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在新聞發布會上,當著所有新聞記者鄭重說:
“總統和首相在考慮了世界大戰的局勢之后,比以往更加確信:只有徹底摧毀德國和日本的戰爭力量,世界才能恢復和平。 這就是我們能夠把戰爭的目的非常簡單地表述為:德國、日本和意大利無條件投降。”
這時的丘吉爾表情有點僵硬,因為羅斯福事先并沒有和他商量此事。
但丘吉爾還是老成練達,在大庭廣眾之下馬上恢復了笑容,而且丘吉爾馬上應聲贊同,而且還提議為“ 無條件投降”干杯。
遠在莫斯科的斯大林也知道了這個消息,在當年五一的講話中強力回應“ 只有希特勒軍隊被徹底殲滅和希特勒德國無條件投降才能使歐洲獲得和平!”
當時中國的國民政府也響應了這一決定。
四大盟國終于在反法西斯的立場上達到了空前的一致。并確定了這場戰爭的最終目標。
難道還有“有條件投降”?
如果不注意的話,很多人會忽視無條件投降的真正含義。
無條件投降就是不論對方提出什么條件與盟國停戰與媾和,盟國方面都不予談判,直到投降為止。
歷史上的投降,大多數都是有條件投降!
在歷史上,像一戰、普法戰爭甚至早期的拿破侖戰爭都是有條件投降,或者說是停戰。
辟如一戰的德國就是屬于先停戰,而后簽和約,突然發現自已是被當作戰敗國處理的。所以,德國人一戰后很不服氣,就是這么個原因。而且即使德國戰敗后,戰勝國也沒有在德國駐軍,德國仍然保留軍隊等等。
完全不像二戰后,德國幾乎喪失了所有的自主權。
二戰時的法國投降也是屬于有條件投降,在法國人看來就是屈辱點的停戰。所以法國仍然保留了維希法國政府與軍隊等等。
為什么羅斯福要提出無條件投降這一目標?
事后丘吉爾在回憶說:“ 在這種場合和這種時候,如果我們兩人有一點分歧即便是一時疏忽所致,也會破壞甚至危及兩國的作戰努力”。
很明顯,丘吉爾被羅斯福擺了一道。
不過丘吉爾還是很聰明,他選擇了要團結,顧大局。當然也有英國實力不夠的原因。
羅斯福為何要這樣擺一道呢?
最初衷的原因,當然是卡薩布蘭卡會議開得很不滿意。而最主要的原因呢,就是英國強烈反對從法國登陸反攻德國,而是要求盟軍從意大利登陸。
就是丘吉爾標榜的所謂從“歐洲柔軟的腹部”(意大利)切入歐洲戰場的戰略。
其實,丘吉爾的打算就是從意大利北上可以直接進攻南歐,從南向北發起攻擊,這樣一來,實際上就是從東歐切入戰場。
丘吉爾的如意算盤,就是阻止蘇聯紅軍從東線占領東歐。從而把整個歐洲吃掉,這屬于典型的意識形態之爭。
但是,此主張遭到了美軍參謀總長馬歇爾、艾森豪威力等的極力反對。眾所周知,從軍事上講,意大利國土狹長,山地眾多,是明顯的易守難攻。
所謂“柔軟的腹部”,一點都不柔。
而在法國西海岸登陸(那時還不叫諾曼底)的話,西歐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盟軍可以擺開足夠的機械化部隊,展開強大的攻勢,直插德國腹地。
這一點已經在后來的戰爭中被證明了。
意大利的戰爭不僅效率低,而且一直拖到了1945年,盟軍在海陸空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遲遲打不開局面。
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德軍凱塞林元帥利用意大利多山區地形,設立多道防線,使得盟軍根本發揮不了機械化集群作戰的優勢。
而法國登陸則不存在這個問題。
主導權之爭
所以,卡薩布蘭卡會議就吵成了一鍋粥。由于丘吉爾的堅持,也為了更好的團結盟國。
羅斯福做出了讓步,同意丘吉爾的意見。所以這個會議好像是英國主導的會議。
但羅斯福與馬歇爾對于丘吉爾的小算盤還是心知肚明的。
所以,羅斯福突然提出“無條件投降”的這個決定作為反擊。
小恙,你還想主導我們?
這樣,等于羅斯福又把主導權從英國人那里奪了回來。
“無條件投降”的各界反映是什么?
因為一旦談到無條件投降,這就意味著敵人也會拼死抵抗到最后。己方的損失也會是相當慘重。
所以,當時盟軍內部的反對意見也很大。
會后,英國情報局局長孟席斯就警告丘吉爾: “如果不放寬條件,德國軍隊就會像所謂的走投無路的老鼠,在絕望中兇暴中打下去。”
而英美的很多輿論也覺得羅斯福的決定是個錯誤,“ 這將使得德國人、意大利人和日本人進行頑抗,孤注一擲地拼死抵抗,從而延長戰爭時間”。
但是羅斯福還是力排眾議提出了這個戰爭目標。
其實當時提出這個目標是有很大風險的。
就在1942全年,大西洋海戰并沒有取得優勢,盟軍被德國潛艇的狼群戰術擊沉的商船噸數超過制造出來的船舶噸位,這意味著運輸生命線的戰斗還在生死存亡之間。
要知道這條生命線承載著的,不僅是英美的運輸物資,也包括了對蘇聯、中國的援助物資在內。
而盟軍對德戰略轟炸也沒有取得優勢,空軍損失慘重,別看炸得起勁。
光飛機損失就達15000多架,此處詳看《 》,直到1944年春,盟軍才獲得了歐洲大陸的制空權。
在蘇德戰場,蘇軍也并沒有取得優勢,別看斯大林格勒戰役打贏了。在“無條件投降”決議后的半年里,德國人又打了一個出色的反擊戰——哈爾科夫戰役,蘇聯紅軍損失將近50萬人,如果按這個進度打下去,蘇德之間的局勢可能進入長時間的拉鋸戰。
在太平洋戰場,瓜島戰役還沒有結束,并沒有進入反攻階段,雖然大家明白這個是遲早的事情,但是要多久才能消滅日本,這個卻并沒有數。
所以,在這個時候。盟軍并沒有占據太多優勢,戰爭還處于很艱難與殘酷的階段。
此時提出“無條件投降”,的確相當于把敵人逼到死角,導致拼死頑抗。
羅斯福這個決定,當然是存在著他希望美國成為世界霸主,主導戰后世界秩序的小九九。
但客觀上,的確給了反法西斯聯盟國以信心。
這里,更可以看出羅斯福的領導力。
產生了怎樣的意外效果?
第一,有利于反法西斯聯盟內部的團結。
當時,蘇聯懷疑德國可能會與英美等國單獨議和。而英美也擔心蘇聯單獨與德國和談,其實大國之間的合作就是如此,互疑是經常的事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曾發生過俄國單方面退出協約國作戰的事情,使德國擺脫了兩線作戰的被動,當時的英法協約國差點崩潰。
如果不是美國人已經參戰,協約國的失敗是很有可能的。
這在后來看,雙方都傳出過與德國和談的事情。
蘇德之間,莫洛托夫與里賓特洛甫就傳出過要談判的事情,而且德國的將領也曾計劃私下與盟軍停戰等。
而且,斯大林當時因急著要盟軍開辟歐洲戰場,拒絕參加此次會議,也是擔心盟軍在故意拖延時間。
而盟軍這邊也的確因為大西洋的運輸線遭受嚴重打擊,以及歐洲制空權還掌握在德國手中。數百萬軍隊及龐大軍需裝備的籌備都需要時間,也很難做到在1943年登陸法國。
但是,正是羅斯福搶先提出了“無條件投降”這個公開倡議。
徹底堵死了與敵國談判的可能性。這也使得斯大林相信盟軍不會與納粹妥協。
日本談判的希望破滅
尤其在亞洲,日本原本就不指望能打贏美國,一直希望在一個有利的局面下與美談判停戰。
但是,羅斯福絲毫不給日本人機會。日本人只有拖著所有的家當打下去了。
到了1945年8月,蘇聯向日本宣戰前,日本大使佐滕還在不斷希望蘇聯居中調停,但很明顯,斯大林也不可能答應了。
這樣,盟國之間才真正達成了一致的目標。
第二,有力地提高了參戰國的積極性。
因為這個終極目標的提出,各國也相繼承認了這個事實,那就只有全力以赴的打敗法西斯。
最明顯的就是在1943年11月的德黑蘭會議,英國終于在美蘇兩國的壓力下同意“霸王行動”,既法國諾曼底登陸行動。以減輕蘇聯紅軍東線戰場的壓力,從而徹底摧毀納粹德國。
而在1943年,意大利登陸戰的勝利,直接使希特勒難以兼顧庫爾斯克戰役,被迫把裝甲部隊抽調到意大利戰場。蘇德戰場蘇軍開始占據主動。
在太平洋戰場,麥克阿瑟與尼米茲開始南北兩路以“跳島戰術”夾擊日本。
也是在1943年,東南亞戰場上,中英美三國開始反攻緬甸。
在物資援助上,美國的大規模工業生產,使得軍工生產在1943——1944年開始達到產能高峰期,其間對蘇、英等國的援助也直線上升。
那這個決定到底最后有沒有貫徹到底呢?
實事求是地說,還是貫徹到底了。
首先,1943年9月,意大利無條件投降,且加入同盟國向德國反戈一擊。
其次,德國就不消說了,在1945年到1949年這段時間,德國基本是被分割占領,軍隊都不允許保留。甚至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索開始計劃“把德國變成一個徹徹底底的農業國”。
那段時間里,根本不存在德國政府。
只是后面因為冷戰的爆發,和考慮到戰后維護的成本,才各自成立了東西德政府。
而最令人爭議的是日本,很多文章中說日本其實不是無條件投降,因為日本最后保留了天皇。
其實事是這么回事,但日本的投降,的確是無條件投降。
7月26日,盟國發出《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表示還要繼續戰斗。陸軍大臣阿南惟己甚至叫囂:“一億國民總玉碎!”
但在8月6日到9日,美國連續兩顆原子彈扔下去,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
鈴木內閣就慌了,開始計劃接受波茨坦公告。但最具實力的陸軍阿南惟己還在堅持,但阿南惟己的堅持也是有條件投降。如保留天皇,由日本審理戰犯等條件。
到8月13日,日本內閣僵持不下,首相鈴木貫太郎決定提交裕仁天皇。
天皇心里也清楚,此時滿州的退路是切斷了,原子彈的力量也嘗到了。如果不投降,那就日本這個民族都會不存在了,如何對得起“列祖列宗,萬世一系”?
裕仁肯定是承受不了這樣的責任的。只能無奈地表示 “為大和民族留點種子”。
至于阿南惟己說的保留天皇,那就只能寄希望于盟軍的最后裁定。
所以,裕仁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
只有阿南惟己死不同意,但也還是服從了天皇決定,在投降文件簽字后的第二天剖腹自殺。
那日本為什么保留了天皇呢?
那是因為麥克阿瑟飛到日本一看,發現日本這個民族太聽天皇的,一根筋,如果把天皇給干掉,那日本就會大亂了,日本板栽要是打起了游擊戰來,那可不得了。
所以,麥克阿瑟就對當時的美總統杜魯門說,如果你要把天皇廢了,那就給我派一百萬美軍過來。
這樣,杜魯門一看,也沒轍,戰后日本秩序的維持還用得著天皇。那就保留裕仁天皇吧。
但很明顯,日本投降的確是無條件投降,只是戰后清算時的確是保留了天皇,那同時也保留了軍國主義的殘余。這是后話也就不多說了。
從今天來看當年的“無條件投降”的決定,至今還是很讓人痛快淋漓的。尤其是對于飽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人民而言,的確是鼓舞人心,信心大漲。
告訴我們什么?
二戰中的法西斯德國其實就是走一步看一步,打到哪算到哪。結果四處起火,最終身死國滅。
同樣,日本也是一個樣,先貪個小便宜,侵略下東北,一看還不錯,又想吞下華北,結果就陷入中國戰場,怎么都抽身不出來。
根本就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只有喂不飽的貪欲。
從“無條件投降”的歷史意義上看。
我們可以看到,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一個團隊也好,一個企業也好,都要有一個明確、清晰的目標。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目標管理法。
雖然走向目標的過程中有沼澤、有荊棘、有陷阱,但只要知道北斗星在哪里,就知道怎樣凝聚團隊、部署力量,分配任務,從而快速達成目標。
前期精彩:
參考資料:
《二戰史》
《光榮與夢想》
《落日:日本帝國的覆滅》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