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詩人把光陰鍍成了黃金”

Advertisements

《約翰·濟慈傳》 W·杰克遜·貝特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約翰·濟慈(John Keats,1795-1821)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代表。從濟慈以后,英國才有阿爾加儂·斯溫伯恩、威廉·莫里斯等一輩文人,受他的影響而主張藝術的人生觀,又有奧斯卡·王爾德主張“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這些可以說都是受了濟慈的影響。

濟慈在人世間只活了25年,整個寫詩的時間也不過生命中的最后6年。這部曾獲普利策傳記獎的《約翰·濟慈傳》,出自美國作家W.杰克遜·貝特之手,以75萬字的宏篇巨幅,詳細講述了濟慈生命之短暫與詩藝之杰出以及悲涼的身世、凄美的愛情故事,實在令人唏噓感嘆。

濟慈是馬廄經營者的兒子,他的親友們一直籠罩在肺病的陰影里。濟慈14歲時,母親過世了,在那之前,父親走了,舅舅們和外祖父也都走了。這時候,除了年邁的外祖母,濟慈成了這個家境普通的家庭里的家長,他還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接著,濟慈又陸續失去了外祖母、他愛戴的老師、他的二弟。他的大弟遠走美洲,后來生意失敗。濟慈15歲做了外科醫生的學徒,20歲通過藥劑師考試,目睹了更多人的疾病與苦難。濟慈24歲時與愛人范妮·布勞恩訂婚,終究未成眷屬,25歲時,他病殤異鄉,與愛侶陰陽相隔。

濟慈的家庭環境與所受教育原與詩歌無關,可是,或如同樣受盡病痛折磨的中國作家史鐵生的自身感悟,“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面對無法選擇的命運,面對無盡的生離死別,很多人會意志消沉、一蹶不振,濟慈卻迸發出了對生命的強烈熱愛,并且把他的熱愛盡情地傾注在了詩歌里,創作了很多不朽的卓越詩篇。也許,詩歌,唯有詩歌,是他在霧靄重重的荒原里前行的動力,他以之抵抗潛伏在身邊的恐懼,以之召喚燦爛的光明。

閱讀《約翰·濟慈傳》,我把屠岸先生翻譯的《濟慈詩選》放在了一旁。這部傳記收錄了濟慈的很多詩作,采用的就是屠岸先生和穆旦先生的譯本。兩位先生本身也是詩人,他們都深深地領略過濟慈詩歌的藝術魅力,在他那里獲得過詩歌創作的啟示。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濟慈如是說。濟慈的長處,就在“美化一切”,以完成他吟詩的大使命。他熱愛堅實而可以觸摸的土地、花朵以及海洋和天空的色彩,草木的芬芳與四季的更替;他熱愛他的弟弟、妹妹,他的范妮,他愛著他的親友和貧窮的百姓,人生有限而情意無窮。濟慈是優美的、細膩的,也是宏闊的、剛強的。《怠惰頌》《心靈頌》《夜鶯頌》《希臘古甕頌》《憂郁頌》《秋頌》,六大頌歌主旨各異,每一首都在進行藝術與人生的辯論,呈現他對自然、對人世的感受、想象力以及使周圍事物顯得高尚光華的才能。他的詩藝發展之迅速是任何文學史上都罕見的,而他流露在詩歌中的情感,即使是《憂郁頌》,也是明亮清新的,一個人可能遭遇不幸,但是,他永遠追尋著有光的所在。

但是,在濟慈所處的時代,濟慈的詩歌取向和他的詩藝,并沒有得到大眾的喜愛,甚至還遭到評論界的攻訐。1818年,英國以保守的托利黨為背景的三種期刊《評論季刊》《英國評論家》和《愛丁堡布拉克伍德雜志》批評濟慈,譏諷他是“政治上的倫敦佬派(Cockney School)和藝術上的倫敦佬派”,所謂倫敦佬是指政治上激進、藝術上遠離古典風格、生活貧寒、具有平民意識的詩人和政治家。雪萊、拜倫等詩人紛紛挺身而出,為濟慈辯護,肯定濟慈詩歌的核心是對美的追求,強調抒情詩即使脫離了政治題材,也能表達進步的社會理想。

濟慈不像拜倫、雪萊鋒芒四射,他活著的時候,很少有人留意到他的天才。直到死后若干年,人們才開始驚奇、贊嘆、欣賞他的詩歌,認可他的價值。濟慈寫詩,投入了大量精力用于自學,他景慕希臘、羅馬的文化,他模仿自己喜愛的詩人,前期是但丁、斯賓塞,后來沉浸于莎士比亞、彌爾頓和華茲華斯。他試圖將史詩的力量、戲劇的多樣性和現代意識以及模糊可辨的“智識的行進”之探索結合起來。濟慈無形中成為了英國詩壇一位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除了莎士比亞之外,沒有人比濟慈更加“英國”了。而且,濟慈的全部詩歌都滲透著熱愛自由的精神,他那些清芬如花的詩句,洋溢著純真的愛意,反映了樸素的審美態度,表達了人類對大自然的感性理解,這種詩歌理念是跨越時空的,有著長久的生命力。

濟慈寫于1816年的這首詩歌,“多少詩人把光陰鍍成了黃金/詩杰的神品永遠是我的幻想/得到哺育的養料,美妙的詩章/或質樸,或崇高,使我深思,沉吟”,現在也成了廣為人知的名詩。評論界認為,這首詩歌寫出了前輩詩人以他們的作品對濟慈所施加的影響,而且在詩中以自然界的比喻暗示了這種影響的品格。那時候的濟慈,大概不會預料到,有一天,他的作品也會被歌頌為“詩杰的神品”,無數愛他的人在“或質樸,或崇高”的美妙詩章里反復“深思,沉吟”……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林頤(作者系書評人,人文社科聯合書單評審)

流程編輯:u008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