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看過的書籍都已不復記憶,成過眼云煙。但要知道,其實每一本書都由成千上萬的語言組成,這些語言構成了作者的思想,思想是無價的。
——女同事說
文章來源: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
作者:李小墨
1
我們為什么要讀詩歌?
如果我說,我們每個人都要讀詩歌,那這句話就很虛偽,我們不是非讀詩歌不可,我們從學校里畢業,考完試之后,一輩子都不讀詩歌,也不會有任何問題。
古人靠詩歌博取才名,靠詩歌社交,靠詩歌入仕途,可是現在詩歌的作用已經退回到文學里面去了,沒有任何實際的功用了。
但是我還是建議你讀詩歌,因為詩歌是單位字數濃縮意向最高的文字。
它是和情緒,和感受,和心靈相關的。
對我個人來說,讀到自己喜歡的詩歌,或者有共鳴的詩歌,會觸動我的詩歌,是非常幸福的。
那種幸福,和你在悶熱的夏天,搖頭的電風扇吹到你的那一刻的幸福是一樣的,那種幸福和你冬天從寒冷的室外走進家里,喝一碗熱熱的豬肚雞湯是一樣的,那種幸福和你爬到山頂上,在徐徐晚風中,看見天邊燦爛的晚霞是一樣的。
你不需要眼睛真的看到,通過詩句,那些情緒、感受、意境、那些精神力量,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愣是被詩人用高超的文字技巧傳達給我們了。
眼睛看不到,卻能出現在心里的意境。
詩歌的這種功能,不是其他任何類型的書籍可以做到的。
你說我要賺錢,我要暴富,可是就是沒有“腰纏十萬塊,騎鶴下揚州”那種氣勢。
比如劉邦的“大風起兮云飛揚”,幾個字,我們就能體會到那種睥睨天下的帝王之氣在心里涌動。
還有蘇東坡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那種對待人生的豁達,淋漓盡致,真的,你就是會很感動,然后被打動,甚至被改變。
這就是那句很土的話,“陶冶性情”的意思。
我讀唐詩三百首,讀到杜甫的一句“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眼淚一下子就掉出來了,因為我當時剛好看到一個新聞,說一個七幾年畢業的一個班級聚會,他們班級很團結嘛,能來的都會盡量來。
可是呢,每一年都會少掉幾個,不是因為不來,而是來不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去世了。
以前是一起讀書,一起長大的,很久沒聯系,一打聽,去世了,你說這種傷感和悲哀,多么沉重啊。
可是杜甫就用“訪舊半為鬼”五個字,把我心里面對世事無常,人生苦短的復雜情緒給勾出來了。
所以詩歌,你要說它有什么用,它真的是什么用都沒有,不能幫你揚名立萬,也不能幫你升職加薪,可是它就是這么特別,你只有進入它的世界,你才能體會到它的好。
2
我們為什么要讀哲學?
我們為什么要讀哲學呢?我之前在美食閱讀那一篇領讀講過哲學思考對我們人生的意義。
今天我想講另外一方面。
哪些人是哲學家?那些有名的哲學家都是他那個時代最會思考的人,思考能力最強的人。
不止是在他自己的時代,他們就是人類歷史上思考能力最強的一群人。
你要提高思考能力,怎么提高,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圍觀這些人的思考過程,他們的思考方法,把他們的思想脈絡梳理出來了,等于是他在前面帶路,帶著你把思考的路走一遍了。
而且見識了人類歷史上思考能力最強的人是怎么思考的,你對思考這件事就不會自卑了。
因為你見過最好的思考者是怎么思考的。
你在生活里能遇到的人,再厲害,也在這些思想家之下,對吧。
你和任何人都可以平等地、不畏怯地交流了。
3
我們為什么要讀小說?
我記得一個作者有一個概括非常精辟,他說小說就是三十萬字寫三十字。
確實就是這樣,如果你非要概括主要情節,或者主旨,幾十個字就能講完,可是他偏偏要塑造眾多人物,鋪成數十年的恩怨情仇。
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會覺得自己好似多了一個人生。每個人物的閱歷,都變成了你的閱歷,你不需要親自去過這種生活,就能感受這種生活所帶來的的感受。
我們只能過一種人生,但是小說能讓我們過一千種人生。
我第一次有這種感覺是讀《源氏物語》,源氏物語是日本的紅樓夢,但成書比紅樓夢還要早一千年好像。
我看了三天三夜,除了吃飯,睡覺,所有的時間都在看,等到我讀到最后一頁,突然像是一場漫長的夢醒了,我抬頭看看周圍,我怎么在學校的圖書館里,有幾個相熟或不想熟的同學在邊上學習, 那個瞬間,我覺得周圍的一切特別不真實。
4
我們為什么要讀歷史?
我想講一個非常私人的體會。
我讀歷史,其實是我沒辦法忍受,我作為一個人類,對人類的過去,人類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一無所知。
不讀歷史,就像一個沒有過去的人,過去是一團迷霧。智人是4萬年前出現的,人類的智慧星火相傳,我們熟讀歷史,我們就都等于已經4萬歲了。
作者在這部分講的楚霸王的故事,讓我萌生了要讀歷史學家的歷史原著的想法。
他說他讀歷史教科書上的項羽,一點感覺不到他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我特別有同感,因為歷史教科書里,他是灰溜溜的失敗者,剛愎自用,走在歷史的對立面。
直到有一天他讀了《資治通鑒》。寫項羽趁著天黑,帶著800人突圍而出,往南疾走。漢軍到天亮才發現,派了五千騎兵追趕。
過了淮河,跟隨的人只剩一百多人,偏偏中途迷路,向一個農夫問路又被騙,結果走錯方向被漢軍追上。
再往東走,只剩下二十八人跟著他,而追上來的漢軍有幾千人。
看情況,項羽覺得難以脫身,就跟那二十八個人說: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必潰圍、斬將、刈旗,三勝之。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幾千名漢軍已經把他們團團圍住,項羽把二十八人分了四隊,然后就照他剛才說的指東斬東,指西殺西,再三突圍,要斬漢軍哪名將領就斬誰,殺了上百人,28騎只犧牲兩個。
然后到了烏江邊,烏江亭長勸他坐船逃走,到江東,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大事可圖。
他笑了起來,說他帶了江東子弟渡江而來打天下,現在只剩下他一個人回去,就算江東父兄憐惜他,仍然尊他為王,他自己怎么好意思呢?
然后把寶馬送給亭長,自己再步行短兵作戰。
又殺了幾百人,自己也被砍傷十幾個地方。
突然在漢軍中看到一個認識的人,就說漢軍重金懸賞我的人頭,那現在就干脆送個人情給你吧,你拿我的人頭去領賞,然后自刎而死。
我以前以為他拔劍自刎,是他的心氣沒了,心里的那口氣泄了。但是讀這些,我會覺得他失敗了,但是他一點都不像一個被打敗的人。
他還是霸王,還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他這個人做人做得是那么體面,那么有尊嚴,你很難不動容。
歷史都是成功者寫的,可是他作為一個失敗者,卻依然讓代代的人敬重他,肯定是他自刎的那一天,在場的那些人沒有不動容的,所以口耳相傳,把他的英雄故事傳開來,然后代代傳下來。
《如何閱讀一本書》里,說歷史更接近小說,讀了這一段,我覺得郝明義說歷史兼具小說和詩歌的和哲學三者的特點很準確。
我寫這段的時候,忍不住哭了。
我們對歷史的胃口,真的被教科書給破壞了,要死記硬背那么多事件、年代,所以才會談歷史色變。
郝明義說,好的歷史書不是這樣的,一部精彩的歷史書,有以下特點:
第一, 情節敘述逼真。第二,用字精微,令人擊節贊嘆。第三,合上書,那些人物不會消失,而是跟隨故事進入我們的內心深處。
5
我們為什么要讀圖像和漫畫書?
因為有些東西,文字不拿手。
比如你要描述一個心臟的樣子,你描述得越細致,聽的人就越糊涂。
但是一張圖片,就可以把所有事情講清楚。
圖像對文字是一種補充。
有一本非常有名的裝修的書,叫《小家越住越大》。這個是講裝修的,用的是非常可愛的漫畫配合照片,以及少量文字說明,如果不用圖畫來講,這個根本講不通的。
6
為什么要讀經典和流行?
有一種非常流行的閱讀理念是,經典的才是好的,要讀書就讀經典。新的書不值得讀。
比如寫《瓦爾登湖》的梭羅,他就是持這樣的閱讀觀點。
他只讀流布世界的經典,只讀最古老的最優秀的書籍,他把當代文學稱為廉價的當代文學,把一些書稱為垃圾食品,他覺得現代生活的種種問題,都能在經典中找到答案。
他說的當然有一定的道理,經典能在時間的洗禮下流傳下來,一定具有一定的永恒性。
我總覺得哪里不對,因為它否定了當代書籍的價值。可是今天我們說的經典,在幾十年前,幾百年前,幾千年前,不也是新書嗎?
我在這本書里讀到一句話,我馬上就心中了然了。
他說: Fashion,就是享受當代各行各業頂尖的人的創造成果。
確實經典書籍,經過時間的洗禮,已經是披沙揀金的結果,所以我們省去了挑選的麻煩,不容易踩坑。當代書籍良莠不齊,所以更需要火眼金睛。
所以呢,我覺得最好的讀法是,經典和流行搭配起來讀。
//
更多好看的
天天說想躺平的人,究竟在想些什么?
46歲“喪尸哥”刷屏,背后故事看哭400萬網友:如果你覺得生活太難,就來看看他
當代父親“劫”行為大賞,服氣了!
作者:李小墨,樊登讀書簽約講書人,職業讀書人,前海南特區報記者,新書《請停止無效社交》全網熱賣中。公眾號: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個人微信號:wslxm2019
你 “在看”我嗎?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