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率先開始了人類史上對太空的正式探索, 蘇聯航天員尤里.加加林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
在美蘇冷戰的背景下,美國不甘心在太空競賽中落后,于是便有了著名的阿波羅登月計劃,時任NASA局長的詹姆斯.韋伯,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撥款和項目優先級,在舉國之力的加持下, 從1969年到1972年,美國成功將12名宇航員送上了月球。
雖然阿波羅計劃早期出現過人員傷亡,但瑕不掩瑜,縱觀整個人類航天史,成功實現載人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始終是最高光的那一瞬間。
如今提起載人登月,人們首先都會想到那些宇航員們,比如阿姆斯特朗,比如奧爾德林,很少有想到把他們送上月球的 超級火箭土星五號。
但事實上,整個阿波羅計劃最燒錢的設備就是土星五號,當時這種一次性大火箭的造價堪比一艘航母, 最鼎盛時美國有30萬人在為土星五號服務,阿波羅計劃11年間,多達255億美元的資金都用在了制造土星五號上。
但自從阿波羅計劃結束后,土星五號的生產線就停止了,現在距它的最近一次發射已經過去了將近五十年,有過輝煌歷史的土星五號似乎從此就銷聲匿跡了。
難道是它的能力無法滿足當下需求了嗎?
這個說法顯然站不住腳,因為土星五號的推力高達3480噸,僅次于人類史上推力最強的蘇聯能源號運載火箭,如果它還在的話,美國重返月球早就實現了,根本不用等到2025年, 但為什么現在美國卻失去了制造土星五號的能力了呢?
難道真如網上傳言, 美國把土星五號的設計圖紙弄丟了嗎?
這個問題其實要從土星五號的局限性說起,雖然它的推力很強,但作為一個面子工程的產物,土星五號除了大推力外的其他技術,放到今天其實并不先進, 尤其是自動化和計算機技術,更是大大落后于時代。
總重3038噸的土星五號,其實2160噸都是燃料,起飛升空后每秒就得消耗13噸燃料,高達110.6米的它,真正的有效載荷其實只有火箭頂端那一小部分,靠這樣的分配,顯然不可能建設出月球基地和火星基地。
因此NASA后來放棄了土星五號的設計方案,只保留了土星五號發動機并聯控制的部分,并以它為基礎重修設計了運載火箭, 當然了,土星五號太貴,也是NASA放棄它的原因之一,畢竟沒有了蘇聯的壓力后,NASA再也得不到阿波羅登月時期的巨額撥款了,根本養不起土星五號這種超級火箭。
基于同樣的原因,美國2025年左右的重返月球, 其實主要找的也是外包商,NASA只負責技術上的一部分,剩下的研發和制造,靠的是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以及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公司。
總體而言
土星五號的出現是天量資源堆積在一起的結果,它只適合載人登月炫耀一下,而不能真正把人員和物資持續送往月球, 因此未來的月球開發,只能靠更符合經濟學規律的新火箭來完成,而且馬斯克這樣的私人航天企業在未來也會越來越多,他們將成為一股更靈活也更沒有束縛的航天力量。
雖然土星五號如今已不適用于當下的需求,雖然土星五號已經成為歷史,但毫無疑問的是, 目前為止它仍然是人類運載火箭歷史上的天花板。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