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爭議最大的一首詩,是唐詩最好的一首,至今有四大難解之謎

Advertisements

李白初出川門到長安時,寫下了一首千古奇詩,這首詩情感真摯、想象奇特大膽、語言流暢瑰麗、構思精妙絕倫、風格雄奇豪邁,讀起來讓人感覺有如天降奇文一般,這首詩就是《蜀道難》。

正是因為《蜀道難》真摯熱烈的感情、流暢瑰麗的語言、奇特大膽的想象、精妙絕倫的構思和雄奇豪邁的風格,所以有人說《蜀道難》是李白所有詩歌中最好的一首,更有人說它是全部唐詩中最高的巔峰。

傳說,當年李白從蜀地初來長安,居于一家旅館內,賀知章久聞其名,便去造訪李白,觀其外貌賀知章就驚奇不已,等讀到李白的《蜀道難》后,感覺更是吃驚,詩沒讀完,就已經感嘆萬千,等讀了《蜀道難》后,賀知章不禁驚呼:這莫不是天上下來的仙人?從此,謫仙之名就傳到了至今,這件事被記錄在唐代孟棨《本事詩》中,其文如下: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師,舍于逆旅,賀監知孕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四,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期“不間”日。由足稱譽光赫。

《蜀道難》一出示世人,便得到了極大的肯定,由此可見,《蜀道難》經典到何種程度,這也使得李白初入長安便是聲名大噪,引來了無數人的關注。

在李白的大多數詩歌中,其想象獨特的情節與簡潔大方的語言使人讀后感覺有如“黃河之水天上來”,更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而《蜀道難》卻不同于李白的其他詩歌,這首詩是李白爭議最大的一首詩,它的創作背景與創作目的是什么?無人得知,所以歷史上不同的人對這首詩也都有不同的闡釋。使得這首詩更加地出名,更加地像謎的一樣存在,至今難以解開。

《蜀道難》從唐朝開始,就引發了很多人去關注,而且千百年來,更有無數的詩人學者都對這一首《蜀道難》去深入研究。但是,卻始終無法解開這個塵封千年的謎語,我們且來再看看這首詩,全詩如下: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緣。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譯文:

“哎呀呀!多么巍峨雄壯!

蜀道之難以攀登,竟然感覺比上青天還難。傳說中,蜀國是被蠶叢和魚鳧所建,然而開國的年代久遠,實在難以考察。不過大約估算一下,從那時到現在,恐怕大約有四萬八千年了吧,一條秦嶺橫亙在秦與蜀地之間,人煙難以進行溝通和來往。那西邊的太白山更是險峻高絕,只有天上的飛鳥可穿越,此山直通峨眉山巔。

傳說當中,蜀王派五位壯士前往秦地迎接秦王送給蜀王的美女,哪知途中遇到大蛇阻擋,五位壯士拔出大蛇,哪知竟然山崩地裂,五位開路的英雄壯士便就此埋葬,于是,秦蜀之間高峻的山路和棧道就得以相互勾連。然而,在寬廣的蜀中,天上還有那高大的山巔,擋住了太陽神的六龍車,在低川峽谷,還有那浪花拍岸的名川迂回曲折。那黃鶴高飛尚且無法飛越,猢猻善于攀爬卻也無法通過。青泥嶺曲曲彎彎的山路,曲曲折折地縈繞著山巒。如此艱險難攀的道路,使人仰頭似乎就可以觸摸到天上的星星,緊張得使人屏住呼吸,只能用手撫住胸口,驚恐不已,長吁短嘆。

請問朋友啊,你去西游何時回來呢?這蜀道危險艱難,層層疊疊,實在是不可登攀!山間除了那鳥兒在古木之間悲鳴啼叫,雄飛雌從,相隨在樹叢之間,更無半個人影。夜里還有杜鵑的聲聲悲啼,在空山里回蕩傳響,令人愁思無窮。蜀道之難以攀越,比那青天還難,這不得不使人聞之色變啊!山峰兀立,峰峰相連,離天已不足一尺,枯枝老松敗頹倒掛于絕壁之間。此中漩渦流轉,瀑布飛懸,水流撞擊著巖石,在山中響起,有如萬壑鳴雷一般。如此危險之地,你一個遠道之人,為何非要跑到這里來呢?

劍閣巍峨,高聳入云,一人把守,萬人難攻。駐守的地方官吏,如果不是可以信賴的人,一旦有二心,據險作亂那可就危險了。在這里,更是日日夜夜都要躲避那磨牙吮血的無數猛虎和長蛇,因為在這里殺人如麻,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因此,雖說蜀中奇特的自然風光是非常的不錯,更是個快樂的地方,但是蜀中如此艱難險惡,高不可攀,倒不如早早地回到家鄉快樂。因為蜀道之難,實在是比上青天還難,只能讓人側身西望,發出無限的感慨與長嘆!”

一首《蜀道難》讀完,真的是讓人感嘆不已。而我們從《蜀道難》的體裁來看,它是以樂府舊題的形式來創作,但是又在舊樂府題材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及發展;在詩的句式風格上,出現了大量的散文化詩句,句式上也出現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十一言,形成了是較為開放,較為自由的創作形式和無拘無束的奔放的語言風格;在用韻的方式上,不再使用過去那舊作中的一韻到底的方式,特別是在描寫蜀中險要的環境時,詩文連換三次韻腳,都是依據詩文的需要,靈活多變,變化無窮。

而這首詩之所以成謎,主要是在它的創作背景之上,換句話來說,這首詩為什么而作,目的是什么?一直以來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而為了搞清楚這個焦點,人們產生了幾種說法,也即是困擾著人們的四大謎團。

第一種說法是:李白寫下這首詩,主要是擔憂房琯、杜甫二人恐遭劍南節度使嚴武的毒手,所以希望他們能夠早日離開四川。

第二種說法是:安史之亂后,唐玄宗李隆基逃亡流落至四川,而蜀中的地形與軍閥的混亂,實在是讓人堪憂,所以寫下此詩,勸誡唐玄宗早日歸返長安,以免受四川地方軍閥的不測之亂。

第三種說法是:此詩意圖在于揭露當時蜀地的長官章仇兼瓊憑險割據,不聽朝廷節制。

第四種說法是:李白一生熱愛祖國的明川大山,而此詩正是因為目睹了蜀中的山水,領略了那不一般的蜀中自然風光,于是有感而發,純粹歌詠山水風光,并無其他的寓意。在這四種說法之外,還有人說這是一首送別詩,不過持有這種說法的人較少。

以上這流行的這四種說法,除了第二種說法在時間上難以吻合之外,其他的三種說法各有根據,但是都沒有一種說法有足夠的證據能夠讓人真正地信服,所以更使得這一首李白詩歌最好的詩歌像謎一樣的存在,千百年來,無人能解。

當然了,從賞析詩歌的角度出發,我們只有了解到詩歌的創作背景及意圖,我們才好去理解一首詩。但是如果從詩的美學角度來看,如果硬要說一首詩是為什么而寫,因何而作,寓意是什么,那就不免太過于牽強附會了,更是失去了詩歌的美感與價值。就不可能表現出詩人的那種狂放、恣肆與亢奮,也不可能發揮出詩人內心深處的那種天真、浪漫與自由。

因此,李白的這首《蜀道難》,我們其實不必去深究那塵封千年的謎團,更不必去計較于它背后的故事和詩歌的寓意,而是應該以開放的眼光去解讀這一首詩,以李白一樣浪漫的心境去閱讀,去理解和領悟這首詩。

同樣,和《蜀道難》一樣,很多詩歌我們也不一定非要去深究其背后的故事和情節,不一定非要去深究它創作的目的與意義。因為,有時候一首偉大的詩歌、一篇雄奇俊美的文章、或者一場價值連城的戲劇可能就只是作者偶然之間一次靈感的迸發,或者是一種偶然心境的突然爆發。比如《百年孤島》,所以這時候我們只需要去體驗它的美,用我們的心靈去感受,去領悟,只要讀的人皆有所得,那就足矣。

(圖片來源網絡,不妥告知刪除)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