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人的精巧設計,哪怕一只?手?臂廢了,也能單手完成手槍上膛

Advertisements

大家知道,手槍上膛通常需要兩只手協作,當然一只手也是可以的,但難度較高,比如《戰狼》里冷鋒那樣后腳跟上膛,或是將套筒夾在大腿與小腿之間上膛,特定情況下確實能做到單手上膛。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類很特殊的手槍,它們無需腳后跟、腿部或其它東西的輔助,真正做到了僅靠單手就能上膛。

Bergmann-Einhand-Pistole(伯格曼單手手槍),伯格曼是生產商的名字,而設計師路易·施邁瑟正是伯格曼公司的首席設計師;Einhand在德語中譯作“一只手”,即代表單手武器的定位;而Pistol就是手槍的意思。

順帶一提,路易·施邁瑟的兒子名為雨果·施邁瑟,就是那位開發了MP18沖鋒槍和StG44突擊步槍的大佬,兩款武器都是劃時代產品,果然虎父無犬子。

槍長117mm,槍管長53mm,空重0.51kg,發射.25 ACP彈(6.35×16mm),彈容量6發(后期還有一款可裝彈9發的改進型),確實小巧又便攜,很符合袖珍手槍的定位。

至于有效射程?目前沒有找到確切數據,但就伯格曼單手手槍這小管子和小子彈來說,能夠準確打中十幾米外的目標已經算不錯了,畢竟袖珍手槍還是以便攜、隱蔽為賣點,射程并不是此類武器的強項。

伯格曼單手手槍被認為是單手上膛手槍的鼻祖,正常來說手槍的扳機護圈為一體式,但伯格曼單手手槍的護圈分成兩段,護圈前端可以活動,而且其內部結構與套筒相連。

如圖所示,當射手將扳機護圈的前端向后壓,套筒也會連帶著向后移動,然后當射手松開扳機護圈,套筒則在復進簧的作用下回正,這就完成了子彈的上膛工作。

這樣一來,即便一只手受傷的情況下,人們也能僅憑另一只手實現上膛,恢復反擊之力。

伯格曼單手手槍的經歷頗為曲折,它最初誕生于1910年,創造者是一個名為維托爾德·切爾列夫斯基的波蘭人,最早是在奧匈帝國申請的專利。

1912年,伯格曼公司注意到了切爾列夫斯基單手手槍,認為它在自衛武器市場會有不錯的賣點,于是花錢購買專利,并讓路易·施邁瑟進行改進性能,最終誕生的就是第二代伯格曼單手手槍。

一戰結束之后,德國淪為戰敗國,武器生產遭到極大限制,伯格曼公司也因為缺少訂單而日漸凋零,最終在1922年被利格諾斯公司收購,于是第三代又被稱為利格諾斯單手手槍。

第三代與第二代可以說基本一致,唯一的區別套筒上的商標換成了利格諾斯,因為利格諾斯公司本身是做炸藥的,造槍都造不明白,用的還是伯格曼的機器與技術,更別說改進了。

不過很可惜,利格諾斯單手手槍在1928年也沒了,生產時間非常短暫,所以還是伯格曼單手手槍的產量最大,如今也比較容易找到。

其實無論是哪一代,單手手槍的核心都沒變,都是以滑動扳機護圈來帶動套筒,從而實現單手上膛,而且手槍本身確實小巧、隱蔽,對那些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是款非常不錯的自衛武器,所以當年銷量還不錯。

單手上膛手槍的發展巔峰是在上世紀10-20年代,后來逐漸式微,因為此類手槍的結構要比一般手槍更復雜,故障率較高,而且手槍過于偏向小巧便攜了,導致人機功效很差,使用起來很不舒服。

其性能之差,已經不是單手上膛的優勢能夠彌補的了,所以20年代末逐漸失去市場,成為歷史。

值得一提的是,咱們國家生產的77式手槍,其核心設計就來源于第三代利格諾斯單手手槍。

77式的誕生很有戲劇性,其原型格諾斯單手手槍到底是何人引進的已經不得而知,很長一段時間都被棄置在山東一座舊槍庫內,直到70年代才被軍械修理所的工人翻找出來,然后以此為基礎改進出77式,也算是我國在單手上膛手槍方面的一次有趣嘗試。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國際新聞☜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