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通常比較愛與自己國家同學一起活動的學生,會以讀大學預科和本科的學生為主,他們年齡比較小,大多數是第一次離開父母到異國學習和生活,遇到“同聲同氣”的同學自然會比較依賴,容易獲得安全感,生活和作息習慣相似的他們通常喜歡結伴到圖書館讀書、一起去餐廳吃飯,甚至一起去旅行,這種現象十分普遍也十分正常。但如果學生長期只和中國同伴生活和學習,英語水平會提高得比較緩慢,學習壓力也會隨即增大。
以詩歌為例,英國老師是如何利用詩歌提升孩子們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呢?
詩歌是英國中學生必修的內容之一,英國老師一般會根據不同主題篩選不同時代的經典詩歌,學習同一主題下不同的詩人和不同風格的詩歌。每次學完一個主題老師會要求學生選擇兩首詩歌進行比較,提出有趣的觀點和想法。交流的內容通常包含讓學生從詩中挑選兩行進行探索,深挖觀點,仔細觀察,發現自己這樣一個過程。最后老師會根據交流的內容質量和表現給出評價(pass/merit/distinction)。
英國老師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有機會深入探索和交流詩歌。每一個主題下的詩歌都有很多值得探討的話題,7年級的學生會探討感情、人際關系relationship,8年級會探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等到9年級會探討文化和背景等等。
強調討論內容的質量遠比做題中的那些書面分析題顯有成效。在寫之前一定要有交流討論的部分。而我們的普遍情況是,老師總是讓學生們分享和交流之前先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重視書面交流能力勝于口頭表達,比如句子的結構,總結與分析信息的能力等。
英國老師怎樣激發學生們自己的想法呢?
Ideas需要空間萌芽、發展、成熟,這些都是口頭上可以發展起來的。在課堂上強調用英文以各種形式交流,Argue爭辯/Chat聊天/Disagree發表不同的觀點/Question提問題/ Challenge質疑/Persuade說服等。如果一個學生可以談論一些事情,他們當然也可以寫下來。
在英國英語課堂上,老師會讓學生們熱愛being challenged被質疑的感覺,比如老師和學生之間可以就An Inspector Calls中的燈光顏色進行長時間的辯論。師生雙方都會在各自的社交平臺上或者向身邊的朋友尋求幫助,尋找證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形成一種暢所欲言、積極熱烈的局面。這就是一種對思想深入探索的理想狀態。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非常喜歡表達自己,只要是聊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我們都知道男生對英語普遍有一種若即若離的疏遠感,很難讓他們參與進來。但是聊到其他話題時他們就興趣盎然…為什么會這樣呢?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考試阻斷了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考試的形式已經深入內化到老師們的課程計劃里,在平時閱讀英語文學也會要求學生像讀一篇陌生的文章一樣做閱讀理解練習,或者在有了想法后也是先寫下來。而不是首先讓學生們進行討論和交流。
為什么不設計有趣的話題充分挖掘孩子們喜歡聊天和交流的特點呢?我們重視寫作的能力是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表達自己的能力?因此我們要鼓勵孩子們talk,只是談論的內容要限定于課程內容之上。
因此英國老師一直在探索如何使用聊天和討論的形式開展英語課程。如何利用這種形式讓學生參與文章內容本身中去,激發他們自己的想法?我們真的要把一切都變成文字的形式嗎?難道想讓寫作成為英語課堂上的唯一主題嗎?如果讓學生們在英語這門課上充分思考更加深刻問題不是更好嗎?
在閱讀詩歌時,英國老師會先給出這樣一個表格,讓學生們利用這些句子開頭表達觀點。
因此,學生們必須分享觀點和想法,學會利用這些句子開頭來探索詩歌的主題。比如,讓孩子們研究雪人是如何隱喻一個男人在殺死一個人后對一具尸體進行非人化處理的?是否有某個單詞能夠讓我們捕捉到語氣上的微妙變化呢?老師和學生一起探索先砍頭的選擇,體會目睹謀殺現場的恐懼。
這樣的課堂活動下能保證大部分學生都可以參與進來,也會有小部分學生不會,因為他們可能更希望把觀點寫下來而不是與其他學生分享。有些孩子更喜歡在聽了別人的觀點后形成自己的觀點。沒有一種課堂方式適合所有的學生,關鍵在于平衡。無論是寫下來還是交流分享,都需要給孩子們一個獨立思考的時間和 空間。而7-9年級是培養孩子們發展自己獨特觀點的關鍵階段,交流就是第一步。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