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本文由聆聽小館原創首發,轉載請注明出處!
導語
2022年到現在,我們經歷了許多第一次。第一次感受到一場災難距離我們如此逼近,第一次感受到人性可以如此美好……很多很多的第一次,上演在平凡的生活中,當被展現、被看到時,卻擁有著非凡的感動。
在這樣的背景下,去體會這樣的一部紀錄片應該會有更深的感觸。這部紀錄片叫《人生第一次》,B站評分9.8,豆瓣評分9.2,這樣一部“出圈”的作品靠的是什么?
01雖是普通生活,但視角獨特,能夠引發共情
這是《人生第一次》紀錄片的立意:
“觀察不同人群在人生重要節點的‘第一次’,以點帶面,折射中國人當下的生存哲學”這樣的立意很人性,講社會但不會冷冰冰,讓紀錄片活了起來。
紀錄片一共有十二集加上一集特別版,主題分別為出生、上學、長大、當兵、上班、結婚、進城、買房、相守、退休、養老、告別。初看這些主題再平常不過了,這不就是我們要經歷的過程。那怎么把尋常百姓家的故事講深刻、與眾不同,就是制作者要思考的。
結果的呈現看出他們大部分的故事都是成功的。
《上學》一集的標題是“我快被‘媽媽’搞瘋了”,通常我們會從大人視角去想照顧孩子的不易,但他們反其道而行之,小朋友壓力也是很大的、他們也不容易。
聽聽小朋友的采訪,真是令人捧腹大笑。這也太真實了。
能夠讓觀眾有更大寬容度的,除了小孩,還有老人。或許你不相信愛情,但看到這種垂垂老矣后的互相陪伴,彈幕上會出現“又相信愛情了”。
《相守》這集就很好“哭”,導演蹲點了腫瘤醫院。提出了一個問題,當查出自己有病癥時,你會怎么做?
他們給出的答案是:飯還是要吃的。故影片聚焦了醫院旁邊的“抗病廚房”。那里有每天為老伴兒做飯的爺爺奶奶們,熱完飯菜后,回到醫院喂生病的老伴兒。年輕時所有的愛和選擇,都化作了老之將至時的一句“我喂你啊”。
其他的像《當兵》聚焦在“傘兵”,表現勇氣與氣魄;《進城》表現農村人口組織性進城務工,其中的干部、工人現狀,都具有廣泛的折射面……
制作組的神奇之處,是在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發現每個人生活的獨特之處,選取了新穎的角度,展現給觀眾們。
02賦予溫度的制作,才會獲得同等的感動
前面講到的有一集特殊版,是屬于12集主人公現狀的展現,對看客來說是一個“售后服務”,但對于實況拍攝的導演組們,表現的就是“溫度”。
導演們會再次和故事主人公們聯系,聊聊近況、問問家常,似認識好久的老友一樣。
拍《人世間》的導演秦博,同樣也是《人生第一次》的導演之一。他說在拍紀錄片時,不是拍完了就走,而是陪伴著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渡過難關。但觸及生離死別時,他是這樣說的:
紀錄片的制作者,需要有溫度、需要滿懷著熱忱,也需要有自我認知。
同樣,在《人生第一次》中,我第一次看到了攝影師和故事主人公聊起來的那種真情實感。
這位攝影師是北京人,平時拍攝時不愛講話,但卻和買房的人談起了自己的想法。這個細節,真的是覺得這是一部很可愛的紀錄片,人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是這部紀錄片的核心。
人的出現必會帶來很多思考,這個紀錄片的更深究的一個層面是“生存哲學”這個點。
03那些紀錄片中的生存哲學
“有東西”是很重要的。好電影是老酒,越品越有味;好紀錄片也是一樣,要讓人在深入解讀時不會發現是空殼,而是凝聚著智慧的結晶。
從《人生第一次》中發現的生存哲學:
一、陷入困境之中,不要忘記泥濘中也有“詩歌”
第三集的《長大》,它的關鍵詞是“學詩歌的孩子,不會砸玻璃”。導演講目光聚焦到留守兒童這個主題,輔之“詩歌”這個較為爭議的問題。
孩子該不該學習詩歌呢?為什么高考作文上寫著“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紀錄片中沒有給出準確的解答,但它向我們揭示了一個事實現象——孩子們是天生的詩人。他們的詩,不加矯飾,傳達出的就是最自然、最質樸的情感。
你會感嘆、驚訝于孩子們的藝術形式,這對被社會桎梏的我們來說,是何等的驚喜。
這不免讓聯想到一部電影——《去世詩社》,怎么說這部電影呢,它像是一種“絕之死地而后生”,有現實感,當然少不了詩歌帶來的希望。
基汀老師的出現,他象征著希望、浪漫、激情、自由的那一面,他教授學生們詩歌,這是當時的教學環境所無法容忍的。因此,他對抗的是整個社會體制,這樣的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影片最后他離開了,但這完全不妨礙種在孩子心中的小樹苗會不斷成長。
這部影片和紀錄片同樣講到了“詩歌”。放在生存哲學的高度講,那是一種“美麗、浪漫、自由”的象征,深陷泥沼或是體制內,都不要忘記對美的追求。
二、“寬以待人,你永遠不知道你的苛求帶給陌生人的是什么”
在《上班》這一集中,講述的是殘疾人的工作方式。他們與正常人有些許不同,依靠的是公司巴巴的活動項目,淘寶中的客服小蜜,人工回答問題都依賴于他們。
在工作中,他們經常會遇到人們的莫名投訴、艱難刁鉆的問題、不知名的一頓謾罵,這對原本就青春的他們是一種二重傷害。
這是一個引子,它折射出的是一個生活哲學:寬以待人。這個問題太真實了,現在的人戾氣太重了,焦慮、煩躁等等情緒,肆意傾瀉而出,幾乎成為一種“疑難雜癥”。
但,當你看到除了自己生活外,哪怕是一點點別人生活的樣貌,也應該有所反省。像黃磊老師所言:“不要苛責自己,也不要苛責他人,所有的不美好都是證明美好的存在”。這句話對于矛盾雙方都受用。
所以,請對所有人都保持適度的寬容。
三、“人類最強大的武器,不是核武器,是豁出一切的勇氣”
這個文案絕了!這其中的生存哲學,是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思考。想到軍人,我們總會肅然起敬,因為他把自己的半輩子,都放在守衛祖國、守衛網民身上,豁出一切勇氣的,是軍人。
這出現在《當兵》一集中,看著20出頭的年輕小伙兒初入軍營,抱著“四年在學校也是混日子,還不如來當兵”這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志氣,從高空往下跳入。一瞬間明白了,人類的勇氣才是共通的。
在這次疫情的洗禮下,這個道理,我想各國都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從來都是人在散發著光芒啊。
四、“生的對立面不是去世,而是遺忘,試著與世界和解吧”
《告別》這一期,向我們展現面對去世人們的態度,這其中豁達樂觀者有之。但導演展現了一個比去世更加殘忍的狀況,是“活著遺忘”。
故事開頭就從一位患有阿爾茲海默癥的奶奶視角出發,她看著老伴兒天天出現,只覺得陌生。
阿爾茲海默癥——世界上最殘忍的病。前面的內容,讓人感動,或許都有幸福的意味存在。可是,到了這里,是沉重的。遺忘真是一件可怕的事,記不住自己了,記不住家人了。其中,最難忍受的是那些深深愛著的家人。
“當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記得你時,你也就徹底消失了。”皮克斯動畫《尋夢環游記》用一個家族的故事,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感動了無數人。因為這是真理,但也殘忍。
“萬事不甩萬事甩”一位爺爺在人生的一首詩中這樣寫道。這是他和世界和解的方式,也是我們要學習的,面對去世的態度。
終其一生,我們都在做的是和這個世界和解。
04繼續生活
看完《人生第一次》后,人會處于一個百感交集的狀態中。有人會覺得很喪,有人滿滿感動,有人思考人生……
但無論如何,生活要繼續前進。
“生存哲學”這個問題,講著很大,細細說來不就是生活嘛。生活,很難,真的很難,但不要忘記我們有快樂的能力。
最后,整部紀錄片要講的,凝結在了每一集結尾都會出現的BGM,楊乃文的《推開世界的門》。
推開世界的門,我們會看到不同的樣貌、不同的經歷,不要害怕去經歷每一個第一次,有經歷才會成長。
“年少的輕狂”“遲暮的悲傷”終究都會被原諒,被釋然。所以各位,盡力地去生活吧!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