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劉禪,在世人口中就是“昏庸無能”、“膽小怕事”的代名詞,畢竟“扶不起的阿斗”這個頭銜由來已久。而對于劉禪的無能表現,基本上是從四件事來確認的,包括:聽信小人、不戰而降、忘恩負義、樂不思蜀。
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細品三國后能夠發現,劉禪的所作所為都有明確的決定,有些人對他的做法只看到了表面,并沒有深入研究,對他的評價甚至有點斷章取義。下面我來對這四件事詳細分析一下:
先說,聽信小人
書中說劉禪親政之后聽信小人而遠君子,這方面肯定不能幫劉禪“翻案”,他確實有這樣的劣跡,但細想一下,從古至今,哪個皇帝身邊沒有小人?無論是漢朝、唐朝,尤其明朝更是多,外戚干政、太監弄權等,都是因為皇帝聽信小人之言,才導致朝堂烏煙瘴氣。
有好人就有壞人,有忠臣就有奸臣,皇帝只是一個人,有時候他自己都無法分辨誰是忠,誰是奸,劉備夠英明了,但他的身邊不也有個小人—法正,此人已經被定型多年。如果僅以此事認為劉禪是個昏君,那就對他太不公平了。
再說,不戰而降
古時候不是有句話嘛“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國家沒了,血脈要保住,或許以后還有希望復國。且當時的形勢,已經不是劉禪想要抵抗就能守住蜀漢的,此時此刻的決定就兩個,要么滅亡,要么茍活,他選擇了后一種。
劉禪在當時還跟他的兒子說:“現在大臣都說要投降,你卻仗血氣之勇,想要讓滿城流血嗎?”崇禎在明朝滅亡最后一刻,還大聲說不要殺我子民,后人說他不適合做皇帝,但心中至少有百姓。由此可見,劉禪的降是沒辦法,反過來看,他的行為可算一個仁君。
第三,忘恩負義
劉禪還是襁褓中的嬰兒時,趙云七進七出舍命救他,導致遍體是傷,差點沒命。而到了后來追謚前朝的將領關羽、張飛、黃忠、馬超時,唯獨忘了追謚趙云。這就讓人有的念叨了,沒有趙云,劉禪活不到親政,可后面卻忘了追謚他,確實讓人恨得咬牙切齒。
但事實是,劉禪不追謚趙云,是因為劉備當時封將軍的時候只封了: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后將軍黃忠,趙云壓根就沒被封,劉禪的做法只是繼承了父親對趙云的待遇而已,這當然不能怪他。
劉禪絕不是忘恩負義之人,因為后來姜維把趙云追謚的問題再拿出來說的時候,劉禪立刻就接受這個提議,追謚了趙云。這能說劉禪忘恩負義?當然不能。
第四,沒心沒肺
沒心沒肺的說法,源自劉禪在洛陽宴會上說的那句“此間樂,不思蜀也”。正因為這句話,讓許多人抨擊劉禪膽小怕事,沒心沒肺。
劉禪作為亡國之君被帶到了洛陽,司馬昭設宴招待他,宴會期間司馬昭故意安排演奏的音樂、舞蹈都是蜀國的,這是赤裸裸的羞辱于他。面對這樣的處境,蜀國大臣觸景生情,痛哭流涕,而司馬衷提問感覺如何時,劉禪卻談笑自若,毫無想念蜀國的念頭。司馬昭對旁人說,我從未見過如此沒心沒肺之人。
然而,此時的劉禪除了談笑自若又能如何呢?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人家是明擺著嘲笑你,如果劉禪擺出哭喪臉,正著了司馬昭的道。并且司馬昭也正是利用這次機會試探劉禪的想法,如果他還對蜀國有念想的話,那么就有復國的心思,那樣的話,有可能就活不過明天。
而正是那句“此間樂,不思蜀也”,讓司馬昭看到劉禪是個胸無大志的人,一個徹底的昏君,這才對他放下戒心。因此,所謂的沒心沒肺,未嘗不是一種明哲保身的計策,至少可以讓自己和大臣們還能茍活。
如上所述,細加分析后我們可以知道劉禪并不是扶不起的阿斗,甚至可以說,如果有一個好的政治環境,他的成就不會比別的皇帝差。因為在劉備臨死前曾有一個遺詔,遺詔中劉備對劉禪說,“丞相說你智量甚大,如果真如丞相所說,那我就沒有牽掛了”。
劉備怎會不相信自己的兒子?諸葛亮會是那種拍馬屁的人嗎?他們說劉禪智量甚大,不會是空穴來風。
從歷史資料也可以看出,劉禪在公元223年親政,到公元263年投降,執政41年,他是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最長的。三國亂世,能夠在位執政這么久,必須要有一定的才能做到。
當然,有人會說他是因為有諸葛亮輔佐,但諸葛亮在公元234年就去世了,接下來的29年里可沒有諸葛亮輔佐,如果沒有一定的才能,蜀國早亂透了,阿斗也被拉去當“輔助”了。
除了執政時間證明劉禪的能力外,還有幾件事也可說明他并非庸劣之人。
魏國大將夏侯霸逃亡蜀國,他的父親夏侯淵曾被黃忠斬殺,雖然走投無人但心中還是有怨念,而劉禪就僅用一句話就讓夏侯霸的心情平復。他說:“你父親是被反間計所殺,并非是我先人直接謀害的”,輕描淡寫的寥寥數語,讓夏侯霸徹底放心了,由此可見劉禪在帝王心術使用方面還有有點分量的。
李邈與諸葛亮同堂時,就一直對諸葛亮不滿,在諸葛亮去世后,他就含沙射影說諸葛亮有不軌之心,本來他想以此來迎合帝王主忌權臣的心理,但他沒想到劉禪對諸葛亮極為尊重,聽后頓時大怒,直接將李邈處死。這也說明,劉禪是有自己的見解和理解的,不是那種會被權臣玩弄鼓掌之人。
諸葛亮去世后,劉禪就廢除了丞相制度,后命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又任命費為大將軍,主管軍事,監管行政。這樣的做法就是把原來諸葛亮集權一身的職務和權力一分為二,讓兩人相互制衡。
諸葛亮在世時,他沒廢除丞相制度,是對諸葛亮的尊敬與信賴,而后來的廢除是讓底下的人相互制約,預防做大。這種做法就是妥妥的帝王心術,至于是誰給出的主意,史書沒有記載,既然沒有記載,那只能是劉禪安排的。能有這樣政治安排的人,怎么說也不會是庸劣之輩吧!
看到這里,大家心中對劉禪的看法是否有所改變?他還是不是那個“扶不起的阿斗”?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