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農耕面積全球第一,為何糧食產量就是上不去?拖后腿原因太多

Advertisements

眾所周知,亞洲地區在近年來發展非常不錯,不僅占據全球經貿的半壁江山,同時更代表著未來世界的希望。而和中日等國并駕齊驅的印度,雖然在很多方面都名列前茅,但總給人一種干啥啥不行的感覺。就拿農業來說吧,據數據統計,印度農耕面積接近2億公頃,要知道目前全球總耕地面積才剛剛達到17.4公頃,可以說印度一個國家就占比11%,可是印度年產糧食量卻少得可憐。

曾經有專家分析過,如果印度農耕技術跟上來的話,印度年產糧食量最少可以達到8億噸,可以為54億人口提供保障。可是回到現實才知道,印度目前的年產量連自己國家都難以招架,更不用說外銷了。那么此現象是什么造成的呢?其實和他落后的農耕技術以及管理制度有非常大的聯系。

要知道印度的農耕技術還屬于新中國成立之前的狀態,換句話說,種植糧食屬于老天賞飯,沒有任何技術可言,有沒有雨水也成為是否收獲的最重要原因。而我國在很早就解決了大部分農耕水灌溉、機械化耕作、穩定化肥劑等目標,可以說主動權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也是我國為何能僅用1.22億公頃的農耕面積就超出印度年產量一倍的原因。

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點,我國奉行現代化建國理念,實現了人人平等制,即便繼續走下去,人民也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勞動、能力吃飯。而印度還屬于土地集中制,和我國古代的封建制度特別相似。大家都看著其他國家走向了跨時代,而印度群眾還需要給別人打長工,甚至還得“老爺、老爺”地叫著,還會有工作的積極性嗎?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印度在所有領域都屬于“半吊子”水平。拿俄羅斯來說吧,雖然重工業極其發達,但是基礎工業、農業幾乎沒有,這也就導致俄羅斯經濟始終提不起來。而印度也是一樣的,他還不像俄羅斯有一項精通,處處不行的結果就是相互牽扯、拖累,導致經濟經濟不行,工業工業不行,最終成為了惡性循環。

(文/軒仔)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國際新聞☜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