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丨張志勇: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學校行動”

Advertisements

學校是教育的細胞,是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基石,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呼喚“學校行動”。

▲張志勇,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民進中央教育委員會主任、教授

高質量教育必須堅持育人本位

回歸育人初心,是建設高質量教育的前提。

什么是高質量教育?高質量教育的內涵是什么?我們必須凝聚共識,才能找到高質量教育的出發點。前一段時間,我看到一個家長在網絡上曬養娃成本,孩子從出生還沒到小學畢業,就已經花掉了100萬元。家長很無奈的說:“我掏空了自己,卻養不出優秀的孩子!”我們需要思考,什么樣的孩子是優秀的孩子?如果我們在這個本源性問題不能凝聚共識的話,我們追求高質量教育就找不到方向,就沒有出發點。92歲的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師說:“教育是育人不是育分。”教育的本質功能到底是什么?或者說,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到底是什么?于漪老師的話發人深省, 如果我們不能走出應試升學本位的質量關,就不可能找到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道路。

何為高質量教育?至少應該包括這樣幾個維度。 第一,從教育對象講,高質量教育是面向每一個孩子的。 第二,從學生個體講,高質量教育是孩子全面發展的教育,而不是片面發展的。 第三,從學生個性發展講,高質量教育是個性發展、差別化發展的教育。 第四,從學生發展水平講,高質量教育是讓每個孩子是走向自我卓越的教育。聯合國在2005年提出“人人享有卓越教育”的理念,就是要為每個孩子提供適合的教育,讓每個孩子達到自身可以達到的高度。我們必須在這樣的教育質量觀上形成共識,才能朝著建設高質量教育的目標出發。

最近,“雙減”改革備受關注。有人說,只要有中考和高考負擔就降不下來,校外補習就是剛需。我說,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不是剛需?人格健全是不是剛需?2008年以來,我一直呼吁,教育必須堅持育人第一,升學第二。必須承認教育的育人價值是有層次、有結構的。從人的自然存在意義上講,教育必須培育身心健康的人;從人的生命價值的意義上講,教育必須培養人格健全的人;從人就業謀生的意義上講,教育必須培養人的核心素養。這三者之間既具有系統性、整體性,又具有基礎性和遞進性。其中, 身心健康是根基,人格健全是保障,核心素養是關鍵。人的發展,不可能抽離了身心健康去獲得人格發展,不可能抽離了人格發展去追求核心素養。

高質量教育必須尊重教育規律

尊重教育規律,是建設高質量教育的必由之路。

第一, 堅持全面發展規律。很多教育工作者對堅持全面發展內心并不認同。有人說,就好比如一個人的十指,每一個指頭都不一樣長,怎么能全面發展?其實,從教育規律層面來講,全面發展是人的社會性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德行、智慧、審美、身心、勞動諸方面社會性的全面發展。這與人的特長發展不是一個概念。我們不是讓每個孩子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都得到一樣的發展。腦科學告訴我們,人的大腦結構是分區的,不同的區域具有不同的功能,而人腦的智慧水平與大腦神經網絡的聯結有關,人的活動方式越豐富、多樣,刺激大腦神經聯結的物質就越活躍。這說明,人的教育越全面,越有助于促進人的發展。北京師范大學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對山東省高中教育質量的監測表明, 非常喜歡美術藝術的孩子和不喜歡美術藝術的孩子相比,學業質量高出了近40分。

第二, 堅持身心和諧發展規律。現在,我們的孩子知識學習過度,伴隨而來是生活學習嚴重不足,帶來的嚴重危害是孩子們基于生活實踐得到的社會性發展不足,對生活的意義感知不夠。經合組織每3年進行一次的國際學生評估計劃(PISA),涵蓋了79個國家和地區的近60萬名15歲青少年。PISA數據顯示,中國學生每周近60個小時用于學習,接近世界第一,但學生對生活的滿意度排名倒數。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2021年3月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為7.4%;從小學到高中,隨著年級增長,抑郁檢出率呈現上升趨勢。心理科學研究表明, 嚴重睡眠不足影響情緒,情緒不良的積累會導致抑郁風險大幅度增加。我有一次去一所高中做隨機調研,早上9點時走進教室看到很多站著聽課的學生。我就問:“你們是在罰站嗎?”孩子說:“如果我坐著聽課,很快就睡著了。”我們的孩子的睡眠不足嚴重,已經嚴重危及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時也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我們講, 教育要堅持規律,尊重科學。

第三, 堅持知行合一的規律。兒童的認知不像成人這樣。孩子的認知不能光靠單一的聽講這樣的認知活動來進行。我曾經請了一位著名的特級教師程同森老師在山東開展“讓化學回歸實驗室”的改革,化學教學堅持讓孩子先做實驗再上課。結果孩子們學習化學的熱情異常高,孩子們都早早去實驗室等待,看老師的眼神都變得親切而激動。做實驗與不做實驗有什么不同呢?孩子們的回答很真實,不做實驗就覺得化學離自己很遠,很難記憶。做了實驗之后,就有了更好的理解。這就是,未做不解,做后大悟。

第四, 堅持因材施教規律。當下的學校教育為什么同質化嚴重?因為整個教育都在圍繞考試升學來運轉。這是一種以“育分”為旨的教育,而“育人”與“育分”大相徑庭,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的教育只有回到人,尊重每個我的獨特性,為每個學生提供可選擇的教育,才有激發每個學生的潛能,激活每個學生的發展。為此,我們希望學校應為每位兒童提供三種課程: 國家規定的統一的學科必修課程 綜合分類選擇課程 實踐育人選擇課程。今天,人們都在談論世界的不確定性,每個孩子的潛能在哪里確定嗎?孩子未來的職業確定嗎?孩子們應對未來世界不確定性的惟一方法,就是讓孩子們不斷在綜合實踐課程嘗試學習中發展自己、找到未來。

建設高質量教育必須轉變育人方式

人生下來是無知的,但并不愚蠢。愚蠢是后天的教育造成的。長期以來,我們推行的尋找標準答案的封閉教育,實質是扼殺了兒童好奇和創造性的教育。幾十年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很快,無論是教師隊伍建設,還是校舍建設、設施設備,都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但是,我們的教育基本上還是講練模式,講授和練習占據了教育的絕大部分空間,這樣的育人方式不變革難言高質量的教育。著名地理教師王晶華是國家留學基金委第一批派到美國和英國學習的高中教師之一,她在美國學習了半年,聽了美國中小學400多堂課。有一堂名為《大事年表:美國動蕩的60年代》的歷史課,美國人是這樣上的:教師讓學生先在計算機教室里用兩節課做準備,然后要求兩個學生一組在課堂上盡量用富有創意的方式展示、交流、討論自己的研究成果。王晶華老師感嘆道:這樣的學歷史真不簡單。原來死記硬背是一種多么懶惰而粗放的教學方式。這樣的作業不僅培養了學生查閱資料、收集信息、自主探究等學習能力,而且學生的獨立思索、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起來。這樣獲取的知識,學生自然能深刻理解,對知識的掌握也是最牢固的。現在,我們的教育基本上局限在低階學習,即記憶、理解、簡單應用的層次,很難達到分析、評價、創造的層次。而美國的教育是倒過來的,他們追求讓學生在綜合學習活動中通過自主構建完成思維訓練和知識的掌握。兒童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發現和建構知識,不是機械地從低階學習走向高階學習的,而是在綜合的主動的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在思維訓練中同時完成知識建構的。 我們呼喚教育哲學的革命:得其大者方可兼其小。

建設高質量教育必須改革評價方式

中小學考試評價,要從“貼標簽”、“搞排隊”的競爭性教育評價陷阱中走出來。這種評價違背了教育的初心,扭曲了教育評價的功能,制造了日益嚴重的教育焦慮。評價是解放兒童的,評價是讓兒童看見自己成長,評價是讓兒童找到方向的。所以,我主張評價改革要從“結果認證教學評價”到追求基于數據的“成長型教學評價”。

現代管理學的開創者彼得·德魯克在70多歲寫了一本書《旁觀者》,在書中他提到:“在教過我的老師當中,我認為一流的只有兩位,也就是我小學四年級的老師——埃爾莎小姐和蘇菲小姐……9月學年開始時,埃爾莎小姐告訴我們,一連兩三個星期都要進行測驗和考試,看看我們學習的成效如何……聽來雖然可怕,其實挺有趣的——她要我們為自己評分,并和同學相互打分數。考了三個星期后,她和我們個別會談……你覺得自己在哪些方面表現得比較好?……現在,再說說你表現得不好的地方吧……你低估了自己的算術能力了……以前教我算術的老師常常罵我,因此我總以為自己的算術很糟,聽了埃爾莎小姐的話,我不禁大為驚訝。” 評價的目的就在這里,看見自己,找到方向,這是評價的初心和本質。教育教學評價只有回到育心初心,才能讓學生找到目標和方向,進而激發出學習的內在動力。

建設高質量教育必須完善現代治理

最近,有一位老師給我寫了許多信,我很感謝他。那位老師說,校園的民主環境塑造很重要。他說,“教師職稱評聘的文件幾乎年年都變”“學校里沒有多勞多得,而是證件多報酬多。大家都是為證件工作的,不是為教育工作的”。他說,教育權利的政治化和私密化帶來的不公平性,影響非常大。學校有很多東西是不公開的,很多文件是不傳達的”。他說,“教師是一種職業,是勞動者,應該受《勞動法》和《工會法》的保護”,等等。我們應該如何健全學校內部治理體系?如何激發老師的活力?尊重老師的主體地位,真誠地聽取他們的意見非常重要。建設善治學校,方能激揚教師活力。 校長的權利不是無限的,校長必須學會讓渡和分享權利,必須革新校長的權利觀和領導觀,要堅持由直接利益相關方行使管理權。

我們需要建立家校育人共同體,孩子的成長是家庭和社會共同的責任,要凝聚學校、社會、家庭的教育理念共識,共同構建良好的教育環境和課程體系,共同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貢獻全部力量。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