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宣布“不給彩禮”,創下了知乎吵架新紀錄

Advertisements

01

最近知乎平臺創下了一個新的記錄。

一個00后大一新生,匿名在知乎問題【男生真的很不能接受彩禮嗎?】下面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回答里他表示:

“要彩禮的一律免談。”

“結婚是兩個人的事情,而不是兩個家庭的事情。而彩禮是女方家庭提出的要求。”

“女生也是人,夫妻在法律和財政上平等,我沒有理由偏袒她。”

全文如下:

這回答一出來,首先被噴了近萬條。

難聽一點的,說“你就是想白娶一個媳婦伺候你。”或者“你就是想白拿一個子宮。”

好聽一點的,則表示“你這還是太年輕,還幼稚著呢。”

“你是誰啊就匿名宣布。”

最后,大部分火力都集中在了“結婚是兩個人之間的事”這句上,網友們擺出許許多多事實,試圖說服他,結婚不是兩個人之間的事,結婚更多是兩個家庭之間的合作。

而后又有一群人過來表示支持答主:

“人家不想掏錢你就劃走不就好了,干嘛要逼不想掏錢的人掏錢呢?”

“他又沒說每個人都必須和他一樣,他只是表達自己的看法,怎么就這么多阿姨出來規訓他,進行媽味說教?

這一反擊,就又是一萬多條。

然后雙方這你一言我一語吵了三天,讓這條回答的評論數達到了驚人的51000多條:

這已經創下知乎有史以來的評論數記錄,更別說這條回答還在以每小時近千條的速度不斷增長中,乃至于有人在下面發起了“末日的一技能居然能吃小兵,真是太強大了”這種陳年老梗推波助瀾。

02

我無意于評價要彩禮到底是對是錯,我覺得每一家有每一家的情況,法無禁止即為可,只要小兩口自己愿意沒有強迫就行。

一些女性網友覺得自己婚后要生孩子,承擔了 生育風險,當然需要一些經濟補償,否則就 “白白給男人生孩子”,這可以理解。

也有一些人覺得“結婚也 不一定生孩子,生孩子就要錢是在 物化自己”,所以不想要錢,這也是一種想法。

那個問題下面還有一個回答,說整個家庭里,最反對她未婚夫給彩禮的是她爸,理由是

你看,什么想法的人都會有,想好自己想要的,自己能談妥就好。 所以我今天想說的不是這個。

我看了那個五萬多條評論的回答,發現無論支持他還是反對他的人,70%都同意彩禮問題不能由小兩口自己決定,近100%都同意婚姻不是兩個人之間的事而是兩個家庭的事情。

我雖然也同意這點,但還是覺得感慨。

因為曾幾何時我也寫過一篇文章,表示 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情不是兩個人之間的事,當時被一大堆充滿理想的網友噴作“老氣橫秋”、“沒有理想”、“愛情不自由”。

那會兒網上流行的故事是雖然父母都不支持,但還是要和心中的那個ta在一起,然后在網上分享如何私奔的故事。流行的是 兩情相悅然后執子之手,是追求他們心中純粹的婚姻和愛情。

那會兒如果為了彩禮多少吵翻天,是會被人群嘲“封建殘余”的。

不說遠了,就看看十幾年前,那些大熱的愛情電視劇,講的基本上都是兩個相愛的男女想在一起,但是雙方父母不同意,最后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

然而這么些年過來,現在網上流行的故事,是“門當戶對”、“是三套房配三套房”、“是如何認清鳳凰男如何識破麻雀女”、“是一定要計較彩禮嫁妝,少一分一子都不行”。

而且越是流行這些觀點,婚戀問題就越熱。知乎也似乎把彩禮問題當成了他們的流量密碼,隔三差五就給我推這么一些爭議問題和爭議回答。

最后,在知乎有意無意的扶持下,在婚戀問題被無限放大的今天,在“斤斤計較彩禮嫁妝”的政治正確氣氛中,在“男拳女拳”對罵的網絡狂歡里,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知乎問題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各方勢力各種觀點在這樣一個小小的匿名回答中產生了劇烈沖突,最后造就了知乎平臺的新紀錄。

respect。

03

和婚戀問題發展歷程差不多的,則是考公務員的事情。

還記得我大三大四那會兒,考公務員位于整個互聯網上各種職業鄙視鏈的底端。

追求有趣的年輕人,覺得體制內工作枯燥乏味,“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日子也忒沒勁了;

野心勃勃的年輕人,認為公務員收入太固定, 晉升渠道狹窄,一輩子科員科長做到老,沒什么成就感;

想要簡單的年輕人,則以為體制內關系不純粹,人情世故與關系門路太多。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網上一提到體制內就搖頭,像下面這樣的吐槽鋪天蓋地:

那會兒流行的是這樣的搜索:

是這樣的文章:

里面的內容不外乎是說公務員的生活一眼就能望到底,記得曾經在某個演說比賽還是什么熱門文章里看到過一句話,叫 “我不想過一下就知道三十年后在干嘛的生活” 充滿了各種理想主義的抱負。

在這樣的大風氣下,七八年前,無論知乎天涯微博還是人人網,都有一股 勸退考公的熱潮。

每個人講起自己,都要加上一句“我勇敢從體制內出來了!”

真正的公務員要這么說,不是公務員只是事業單位的也要這么說,某個自媒體人甚至還沒考出教師資格證算不得體制內,也要洋洋灑灑寫上幾千字,表示自己和體制內“分道揚鑣”的決心。

總之 大家相信,如果一個人要酷、潮、新,就不要去體制內。

那么,氣盛的年輕人該去哪里呢?

答案就是去創業,去企業。

喬布斯的名言經久不衰,杰克馬的句子鼓舞人心。

去企業,去創業,令世界因自己而改變,是當時很多人的信條。

很多人盼望自己能改變原有商業模式,帶來“革命性”產品,領著一幫小伙伴們上市敲鐘。

甚至很多人以為風口將永遠持續,遍地是會飛的豬。

我至今還記得大學某個夏天最火的一個視頻。

演講者是金語俊,他的身份是韓國一個日報的社長。

1991年,他去歐洲旅行,在巴黎相中了七八千元人民幣的BOSS西裝,為此,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錢買下。

穿著名牌西裝又身無分文的他,想到了給賓館拉客來賺錢的點子,沒想到這個點子幫他賺了第一桶金。

其實他演講的主題很簡單,那就是你可以為了夢想而付出所有,不要求安穩,安穩會害人。

有了夢想,就會有一切,所以你要有夢想。

這個視頻并不是第一次火,但因為迎合了當時的創業創新熱,很多人都在轉發,我也深受感染。

以致于多年以后,我依然記得那種夢想膨脹炸裂的理想主義狂歡。

但這么多年過去,如果現在你再在網上寫文章勸導“年輕人別去體制內。”,網友只會罵你是騙子。你再寫,網友給你發來一個故事,并表示你就是故事里的黃鼠狼:

再看看數據,會發現考公人數和錄取比例經歷過一個短暫的低谷之后,再次一飛沖天:

不但人數多,報考學歷還都特別高:

除了清華學子,其他c9高校學生,進體制的比例更是一年比一年高。

他們把考公考編稱為“上岸”,認為在外面那些企業做事都是繞彎路,最后還是要有編制才算工作。

總之,現在說起創業反而會被人恥笑。提起大廠,大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理想主義”,而是“996”、“被吸血”。

于是每一個職位都開始緊俏,每一場考試都在擠獨木橋,考公越來越內卷。

那些一時搶不到入場券的人,另辟蹊徑。

有人愿意去殯儀館上班,半夜堅守崗位,因為有了五險一金,讓他們在相親時倍有面子;

有人考進畜牧站,給老鄉的雞、鴨、羊看病,因為有了五險一金,讓他們在相親時倍有面子。

扎根現實的夢想不過如此,值得被復制和推廣。

緊跟著,一組很有特色的現象產生了:

“月入3萬,不如回家考公務員。”

“在各行各業當螺絲釘,不如回家考公務員。”

“想為自己的孕期買單,就回家考公務員。”

一切的熱鬧好像真應征了那句話—— 宇宙的盡頭是編制,編制的盡頭是公務員。

04

上面幾件事說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其實反映的都是經濟發展減速,社會逐漸轉入保守狀態。

社會高速發展階段,愛好風險愛好改變的人能獲得更多利益,于是整個社會的風氣就是風險偏好的,于是大家會說“我不需要父母輩的干涉。”,會說“我要去做那些高風險,高收益的事情”。

就拿彩禮和門當戶對來說。

過去,一個家庭總存款超過一萬元就已經是非常殷實的家庭,而現在,上海應屆本科生平均月薪就有近萬。

在社會充滿了讓人指數增長的新行業階段,盯著原生家庭那點固有資產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指不定哪天誰就創業成功了,或者誰家房子突然被劃為重點發展區域,身價倍增。

所以那會兒大家更愿意拋開這些物質上的東西不談,更多集中在對方這個人本身,也就有一個流行的說法叫“潛力股”。

但現在不一樣了,現在我國經濟已經有了一定體量,經濟不可能像過去那樣飛速增長了,這個狀態下大家的財富相對穩定,想找到指數增長很難,那積累下來的財富就變得至關重要,門當戶對再次成為主流觀點。

當然,實際的婚姻和愛情遠比這個來得復雜,這也只是非常簡化的說法。

考公務員也一樣。

經濟高速發展下,整個社會充滿了機遇,選擇高風險“下海拼搏”的人也會獲得比較高的收益,所以那會兒流行從體制里走出去的說法。

尤其有段時間,只要是個創業項目就能獲得百萬、千萬融資,北京的咖啡館里到處都是人在那談幾個億的項目。

那樣的氣氛下,很難不讓人心動。

然而現在經濟增速放緩,體制外的種種弊病也就暴露出來。

不穩定、加班多、五險一金交得少、會“優化”上了年紀的雇員。 甚至 大多數公司 薪酬待遇也不如 體制內好,而且越來越不如體制內。

更別說有一些人胸有抱負,在體制內可以為人民服務,更有成就感。

多方面原因影響下,當然愿意考編制的人會變多,而且以后會越來越多。

很早之前我們就學過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肯定有人打心眼里不在乎物質,但大多數人口頭上說的“不在乎物質”,其實真的只是隨口一說而已。

你看,我上中學那會兒大家都熱衷批判“啃老”,現在已經沒人批判了,因為那些批判的人悲哀地發現,如果不啃老,自己不僅買不起房,甚至可能養不活自己。

現在我們的問題在于,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到底還有多少事情會受影響,會有多少觀念會轉向保守。

除了結婚越來越講究門當戶對,除了大家越來越熱衷于考公考編以外。

比如現在大家都熱愛往大城市跑,因為現在大城市還有一些新增的工作崗位,還需要勞動力, 某些 家庭掏空六個錢包還 可能在大城市安家,所以這會兒流行的文章還是《我為什么不愿意離開北上廣深》。

如果未來北上廣深房價進一步離譜,新增的崗位也越來越少,會不會流行的就是《回到老家我安逸多了!》,你看之前那個花了7萬在東北鶴崗買房的故事,不也得到很多認同嗎。

再比如現在大家都說年輕人要成家立業,結婚了一定要自己搬出去住。

但如果以后房價居高不下,年輕人無論如何都無法買房的狀態,會不會再次流行祖孫三代乃至四代住在一個大房子里,這樣父母還能方便幫著帶孩子。

過去,家里最說得上話的往往是最老的那一輩爺爺奶奶,最近幾十年這種話語權才逐漸下放。以后如果年輕人普遍需要中老年人資助,會不會再次回到以前那種老人有家里最終決定權的狀態?

我覺得可能性有,但是不大。

更大的可能,是 年輕人干脆躺平,既不去大城市也不結婚,既不奮斗也不社交,過起所謂的“低欲望生活”,就像日本的年輕人那樣。

至于這樣的狀態會給我們生活什么影響,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END-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心情谁人懂☜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