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唯一的四國交界點,納米比亞的國土為何宛如斧頭深入內陸?

Advertisements

世界上的三國交界點不少,例如老緬泰交界的“金三角”地區,中朝俄交界的圖們江口地區,但是四國領土互相交界的卻很稀有,放眼當下世界甚至獨一份。

這個神奇的地方在哪?這就是非洲大陸南部的贊比亞、津巴布韋、博茨瓦納和納米比亞四國交界地帶。

▲世界唯一四國交界的地方

當然,從地圖里也看得出來,這里也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四國交界于一點”。納米比亞和津巴布韋中間實際上是被隔開了一段距離的,但由于距離不過數百米,完全在可目視范圍內,因而被視作接近四國交界處也是有道理的。

▲肉眼就可以看見的交界處

如果再仔細看地圖,就會很驚奇地發現,納米比亞似乎“本不該”與其他三國的領土在這里交界。

它的國土主體部分與這里實際相距甚遠,只不過納米比亞多了一條狹長如斧頭,從該國東北延伸出來的長450公里,寬30-100公里的地區——卡普里維地帶,它靠這片土地才“強行”延伸到了另外三國的交界點,也無意中成就了四國交界一處的奇景。

▲納米比亞地圖,圖中紅色地區即為納米比亞的卡普里維地帶

納米比亞之所以能擁有這條狹長地帶,當然不是地理劃界所致,而是完全的人為因素在起作用。

而納米比亞1990年才獨立,是非洲大陸最后一個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這奇特的領土劃分與殖民時代歷史的關系也不言自明,納米比亞這個國家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歷史?

一、美麗而致命的“骷髏海岸”

納米比亞作為一個偏居非洲西南一隅的國家,向來鮮為人知,歷史更是短暫,僅有一百多年的殖民史和獨立后的短短31年。

雖然它約82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不算狹小,但人口僅有253萬,反觀120多萬平方公里的鄰國南非,卻有5800萬人口,差距可謂懸殊。

▲南非和納米比亞的人口對比(2018年)

為何納米比亞人少?最大的原因就是它多沙漠,多高原山地,少水資源的惡劣環境,簡單來說,就是窮山惡水。

▲納米比亞的地形

不過,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人們漸漸發現這個環境惡劣的非洲國家同樣有著旖旎的風光與難得的原始風貌,全世界游客的目光逐漸被吸引,納米比亞也成為了新生代旅游勝地,游客連年增加。

▲納米比亞奇景:火烈鳥群在海岸嬉戲,遙望遠方卻是廣袤的沙漠

雖然沙漠海洋相接的奇景天下罕有,美不勝收,但也代表著納米比亞極度干旱貧瘠——大西洋的本格拉寒流剛好從納米比亞海岸經過,寒流的低氣壓讓海洋的濕氣無法滋潤陸地,才讓納米比亞成為了海邊的沙海。

雖然寒流造就了世界聞名的大漁場,但是高原山地為主的地勢和平滑的海岸線卻讓這片土地缺乏耕作和通航的條件,令人類望而卻步,原住民寥寥無幾。

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水手曾經畏懼地稱荒涼的納米比亞沿海為“骷髏海岸”。只因這里綿延千里皆是無垠荒漠,且暗礁急流眾多,岸邊散落著無數白骨和失事船只殘骸,最勇敢的水手也為之膽寒。

與被西方殖民者稱作“胡椒海岸”“象牙海岸”“黃金海岸”的物產豐饒的西非相比,被稱之為“骷髏海岸”的納米比亞顯然是被殖民者敬而遠之的,而惡劣的自然環境也深刻影響了納米比亞的命運。

▲納米比亞海岸散落的鯨魚的巨大殘骸

納米比亞的環境和非洲其他地區相比如此嚴酷貧瘠,連原住民自己都認為這片土地的樣貌是神明的憤怒所致。然而禍兮福所依,歐洲殖民者也嫌棄納米比亞這個窮鄉僻壤,遲遲不肯占領這里。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都來了又去,紛紛繞開納米比亞另覓殖民地。

▲在納米比亞平直多沙漠的海岸線上,鯨灣港堪稱一顆明珠

納米比亞北面的安哥拉被葡萄牙占領,其后荷蘭人、英國人又相繼占領了南面的南非和東部的內陸諸國,唯獨納米比亞這片“骷髏海岸”長期沒有歐洲人占領,只有荷蘭、英國相繼建立并占領了當地唯一的深水良港鯨灣港,但也沒去占領內陸,這倒是讓納米比亞人晚受了數百年的殖民之苦。

▲鯨灣港

可殖民者的野心是不會被沙漠和白骨阻止的,隨著19世紀非洲大陸逐漸被歐洲各國瓜分殆盡,納米比亞這塊無人問津的地方也被盯上了,而盯上這里的就是新興殖民帝國德國。德國并不是品味獨特,而是迫于無奈,硬著頭皮拿下了這塊地盤。

▲延伸到大海的沙漠

二、殖民者的交易

為什么別國都避之不及的納米比亞被德國人看中?原因無他,德國1871年才統一,參與殖民地爭奪實在太晚,難以與根基已深的別國爭奪舊的殖民地,只好從沒人看得上的地盤入手,納米比亞遂成為了德國的目標之一。

1883年,德國商人盧德里茨宣布除鯨灣港外全部納米比亞土地歸德國所屬,第二年,德國正式建立“德屬西南非洲”,1885年柏林會議上英國借坡下驢,宣布放棄對納米比亞的領土要求。于是面積達80多萬平方公里,是德意志帝國本土面積1.5倍的納米比亞淪為德國殖民地。

▲德屬西南非洲旗幟

德國在獲得德屬西南非洲的同時,也占領了東非的坦噶尼喀,稱“德屬東非”。不過,強盛的德國并不指望區區幾塊落后的殖民地能為本國帶來多大經濟利益,此舉更多地是為了爭奪“太陽下的位置”,讓德國在非洲也擁有殖民地以“宣揚國威”。當然,德國人也沒忘了敲骨吸髓,瘋狂奪取當地人土地和牲畜。

▲19世紀末非洲殖民地形勢圖,德國僅有四塊互不相連的殖民地

德國殖民地相比英國大片的殖民地,不但少,還分散,納米比亞之所以多出來一截領土,還要“歸功”于德國殖民者。從地圖中看得出來,德國苦于東非與西南非洲殖民地之間隔著英國大片殖民地,交通不便,德國人迫切需要讓東非、西南非洲距離縮短,進而打通兩地交通線。

德國想要在非洲大陸上找路連接東非殖民地和西南非洲殖民地,就免不了要有求于攔路的英國,讓英國騰出地方給德國開路。恰好,英國也想和德國做領土交易,兩國既是殖民對手也是伙伴,在共同利益下一拍即合。

英國人想要什么?第一,是要求德國同意放棄坦噶尼喀(德屬東非)之外的東非地區,因為東非的肯尼亞、烏干達,都有英國大量利益,英國迫切要求與德國劃清界線,特別是此前德國曾先下手為強,攻占烏干達,這令英國人不敢不防。

第二,是要求德國承認英國對坦噶尼喀沿海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的“保護”,實際上就是索要海上盛產香料的桑給巴爾群島。當年桑給巴爾蘇丹國曾在香料貿易中大賺特賺,英國不想放棄這一商機。英國的海上實力也大于德國,并不懼怕德屬東非的威脅,反而可以借海上優勢,必要時從桑給巴爾封鎖德國殖民地乃至登陸坦噶尼喀。

▲桑給巴爾及德屬東非(坦噶尼喀)

德國人卻更在意歐洲的一個2平方公里的彈丸小島:黑爾戈蘭島。為何?此島原屬德國的石勒蘇益格公國,距德國本土僅65公里,曾被丹麥奪走,1815年丹麥又割給英國,因而德國對英國擺在家門口的這個前哨站十分忌憚,不惜吃大虧,放棄面積達2654平方公里的桑給巴爾群島也要拿下。至于要英國割地打通殖民地交通的條件,反而像額外補償一樣。

▲黑爾戈蘭島位置險要,對德國極為關鍵

1890年,德國總理列奧-馮-卡普里維同英國簽訂《黑爾戈蘭-桑給巴爾條約》,英國穩固了在東非的地位,獲得了桑給巴爾群島,德國收回了黑爾戈蘭島。德國認為黑爾戈蘭島相比桑給巴爾群島太小,而且打通非洲大陸交通線的企圖沒有滿足,遂要求英國割讓一條長達450公里的狹長地帶——即以這位總理命名的卡普里維地帶加以補償。

三、是福是禍?命運多舛的納米比亞

為何這條狹長的卡普里維地帶能夠連通東非和西南非洲?原因就在于這條從西南非洲伸出來的“斧頭”地區剛好搭上了非洲南部第一大河——贊比西河,該河自西向東,以S型蜿蜒匯入印度洋。

德國人認為,只要在這里順流而下,無論是走水路經過葡萄牙殖民地莫桑比克入海再北上航行,還是在下游贊比亞渡口馬蘭巴登岸,走陸路穿行贊比亞,都可順利抵達德屬東非,比之從好望角繞行,節約了一半距離。

▲贊比西河地圖,不難看出卡普里維地區溝通贊比西河的關鍵作用

不過這個地帶可謂一窮二白,地貌仍然以沙地為主,人煙稀少,僅有少數從事原始農牧業、漁獵活動的原住民洛齊人,一百多年過去了,今天這里還是以一個小小的卡提馬木利羅(Katima Mulilo)村為人口中心,基礎設施基本全是天主教士援助。

德國人倒不在乎,畢竟納米比亞也好不到哪去,他們僅僅視這里為連通東非和西南非洲的道路而已。

▲急流瀑布密布的贊比西河,順流而下不久就不得不在馬蘭巴靠岸

然而德國打的如意算盤多少有些落空。贊比西河高度差極大,有多個大瀑布,也包括贊比亞和津巴布韋交界處的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維多利亞大瀑布。

瀑布美則美矣,卻也妨礙河流航運,德國人即使順流而下,也很快會被瀑布阻攔,不得不上岸走陸路。而英國殖民地平時雖然可以通行,但一旦英德戰事爆發,這條路也就斷了,一戰中這條通路果然遭到了英國的阻斷,導致德國殖民地無法相互支援策應。

▲世界奇觀:維多利亞大瀑布

德國人可能也是發覺此地的雞肋之處,甚至沒有興師動眾在此修建像樣的基礎交通設施,再加上一戰期間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洲迅速被各個擊破,既讓德國人來不及在短短三十年內(1884-1914)修路,更說明這塊地帶并未起到預計的作用。

甚至時至今日,卡普里維地帶也僅有一條短短的公路通往首府卡提馬木利羅(Katima Mulilo)村,其余仍是鄉間小路,就連連接贊比亞的跨河大橋,都是2004年才開通的。

不過,卡普里維地帶本身仍然是一塊戰略要地,德國要到這里對納米比亞是不是好事呢?卻未必。

德國將條約的這個補償機會用在了卡普里維地帶,而不是要回英國占據的納米比亞唯一深水港鯨灣港。足見在德國殖民者眼里,連通各殖民地,鞏固德意志殖民帝國才是第一要務,納米比亞缺失鯨灣港反而不重要,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條約后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

更何況,德國在德屬西南非洲也是橫征暴斂,原住民與其他國家殖民地人民一樣處于水深火熱中。

1904年,這里就爆發了反抗德國統治的赫雷羅起義,起義者殺死了約150名德國移民,德國當局派出了曾鎮壓義和團的冷酷將軍馮-特羅塔,不但以血腥手段鎮壓了起義,更頒布了慘無人道的“滅絕令”,幾年之內,納米比亞原住民銳減至原來的四分之一。

▲屠殺納米比亞人的劊子手:馮-特羅塔將軍

好景不長,1914年一戰爆發后,英國出動大軍分別擊敗東非、西南非洲德軍,占領了德國殖民地,也包括卡普里維地帶。戰后德國失去一切殖民地,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洲皆被英國奪走,而納米比亞(包括鯨灣港)被英國所屬的南非“委任統治”。

德國短暫的殖民經營,反而給南非做了嫁衣裳,而擺脫了德國統治的納米比亞,又陷入了南非的統治,甚至在南非和非洲其他國家紛紛獨立之后,納米比亞仍然被曾經同為殖民地的南非長期壓迫。

▲德占時期西南非洲地圖

為了爭取獨立,1960年納米比亞人民成立了西南非洲人民組織,之后開始了漫長艱苦的武裝斗爭,在他們的不懈斗爭和聯合國和國際社會的支持下,1989年南非被迫終止了統治,納米比亞開始了制憲會議選舉。

第二年,納米比亞共和國作為非洲最后一個擺脫殖民統治的民族國家莊嚴宣布獨立,卡普里維地帶也成為了獨立的納米比亞的一部分,1994年南非將鯨灣港歸還納米比亞后,納米比亞的領土徹底完整。

四、卡普里維地帶:殖民的遺痛

從地圖上看,納米比亞大部分平直的國境線是殖民時代的遺存,卡普里維地帶也不例外。無論是納米比亞本身的疆域,還是卡普里維地帶,都是歐洲當權者在地圖上隨手勾畫而成的產物。雖然納米比亞等國家已經獨立,殖民時代早已遠去,但遺留的問題似乎至今還未完全解決。

順便一提,四國交界處的其他三國領土,實際上也與英國殖民統治脫不開干系。津巴布韋、贊比亞兩國獨立前曾分別是英國“南北羅德西亞”殖民地,獨立后維持了原殖民地疆界;而博茨瓦納獨立前為英國的“貝專納保護地”,從地圖上不難看出,卡普里維地區就是從“貝專納保護地”割出來的。

▲卡普里維地帶地圖

從德國當年寧可放棄鯨灣港去索要卡普里維地帶這一點,就足以看出這里的重要戰略位置了。20世紀發生在這里的數次地區性戰爭也無不把這里當作爭奪重點,1970-1979年的羅得西亞戰爭、1965年-1994年非國大對抗南非政府的戰爭和安哥拉內戰都曾爭奪過這里,可見這四國交界之地,也并非風平浪靜。

不僅如此,歐洲殖民者隨意劃分的疆界,為非洲人留下的后患也有民族問題,卡普里維地帶也面臨著這樣的憂患。當地的主要居民是洛齊人,他們相比于納米比亞的主體民族班圖族,反而與鄰國的同族人更親近,也更有認同感。

▲復雜的社會矛盾導致戰亂頻繁

1994年,卡普里維便出現了反政府武裝“卡普里維解放軍”,他們的目標就是爭取卡普里維地區獨立,他們曾多次發動武裝行動,與納米比亞政府軍發生過激烈沖突。盡管新世紀以來納米比亞政府已經控制局勢,但這塊猶如斧頭的卡普里維地帶,仍潛藏著斧頭一般的未解決的危機。全球唯一的“四國交界之處”的未來也尚未可知。

近年來卡普里維地帶問題雖未解決,但大體穩定,不過赴納旅游的驢友卻少有前往這片四國交界處打卡觀賞。一是因為納米比亞在該地基礎設施落后,二是因為卡普里維地區本身也非旅游勝地。

▲卡尊古拉大橋跨河大橋可以一覽四國交界的景色

要前往這里的游客反而應該去鄰國贊比亞和博茨瓦納——因為這兩國所屬的卡尊古拉大橋是觀賞四國交界之地的最佳位置。

▲卡尊古拉大橋于2021年5月10日正式開通

長期作者|流離風中葉

資深歷史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