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失敗了,就明年再來
當人們談論愛情時,許多不設防的瞬間出現了。
一位腰板挺直、坐姿僵硬的大學生,在談到戀人時,雙肩慢慢卸下勁兒來,臉上露出靦腆的笑容,稱對方在別人面前“高冷成熟”,但在他面前就像一個“小寶寶”。一位講話流暢、始終直視記者的律師,聊起自己上一段婚姻,兩次別過頭去平復情緒,暫停對話。
這些故事與多數發生在都市的愛情沒有太多不同。兩個人相愛,結婚或者分開。但在有限的故事走向之外,相似的情節,卻有了當下具體而真實的情感作為注腳。
一個平凡的人該如何面對愛情?
網易文創浪潮工作室推出新年告白企劃,點擊視頻,即可觀看。
猜不到的愛情
“這個故事有點復雜。”
幾乎所有故事都會以這句話作為開場,在短暫的猶豫或停頓后,緩緩展開。
電影與小說為我們提供了足夠豐富的參考樣本,愛情藏在隱秘的角落,愛情要抵抗世俗的壓力,愛情會讓兩個毫無關聯的人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但現實中愛情故事,何時何地會發生在誰的身上,答案永遠難以捉摸。
三年前,大學剛畢業的王可樂談了一段戀愛。故事以蹩腳的借口展開,“我家電梯停了,沒有地方住了,問能不能去他家借住,問他能不能給我煮泡面?”
愛情在獨處中滋生。那段時間,白天倆人各自工作,夜晚王可樂去對方家里住。
但從開始到結束,這段關系始終沒有被任何人知曉。她是實習生,對方是她第一份實習的老板,兩人相差六歲。這段愛情甚至被刻意隱瞞。對方家人每次來本地時,王可樂都得回自己家住,“他就不想讓他媽媽知道我的存在”。
有些愛情只有當下,沒有明天。“我倆剛在一起的時候,我就很明白這個事情沒有結果”,王可樂頓了頓,補充道,“但是當時我年輕,就在一塊了。”
有些故事像場奇遇。它可能發生在交友軟件上,對象可能是個五官深邃的外國人。故事的開始,劉墨和一個德國人約在酒吧見面,對方向她講述劍橋教授的風流生活,聊《老友記》和《老爸老媽的浪漫史》,還有90年代他在歐洲經歷的游行。
等等,90年代,那時劉墨才剛出生沒多久。后來她才知道,坐在對面的人大了她十幾歲,軟件上的初始資料無法修改,只能一直掛著。
劉墨說,“我覺得這個人簡直太搞笑了,可以去試試”。他寫了一個800多頁的總結,規劃自己未來的資金、生幾個孩子、孩子上什么學校,還根據當時的經濟情況判斷自己有80%的可能賺多少錢,60%的可能掙多少錢,事無巨細地講給劉墨。
他們約會,吃飯,喝酒,見了彼此的朋友。但誰也沒有提起未來,“他對未來一片迷茫,我對未來也一片迷茫。”
誰也猜不到愛情的走向,誰也猜不到愛情會落在哪兩個人身上。
今年,一個30歲的女孩餃子經歷了愛情世界的劇烈動蕩。她先是在上半年離了婚,結束了一段四個月的婚姻。然后在下半年遇見了一個新的男孩,大學剛畢業,國企實習生,和她相差八歲。
餃子和男孩一起拼樂高。
年齡當然很重要,至少在家長看來如此。
一次,倆人約好打羽毛球,本地的親戚叫她去家里吃飯,她帶著男孩一起去了。過了幾天,她收到來自親戚善意的提醒,“讓我跟這個小伙子注意分寸,因為他年紀比較小”。
愛情是一堂課
人們熱衷于回憶愛情的細節,愉悅的,難過的,驚喜的,無能為力的......然后總結經驗,結論未必正確,但至少適用于自己。
一位來自云南的高中生,分享了自己和同一個人兩次相戀,又兩次分開的經歷。
第一次分開時,他坐在咖啡店里止不住地哭,找朋友買醉,喝醉了打給對方“亂喊亂叫”,他十幾年的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如此洶涌的悲傷。
第二次分開卻來得平淡,“她說我們分開吧,我說好,然后就沒有了”。對方從來無法和他探討他愛的電影和小說,他也從來不懂對方為什么總要他學會圓滑包容。
復合后,兩人第一次約會,一起去打球。
分手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其實這一段感情已經走到盡頭了”,他說,相似的審美、價值觀才是維系愛情的必要前提。
一位在北京讀書的19歲男孩,講述自己是個容易急躁,沒有儀式感的人,因為愛情變得柔軟。
“每月的19號都是一個值得期待的日子”,對方把這當作紀念日,每到19號會送他禮物,可能是一個小蠟燭,可能是一次約會,可能是一個吻。“她媽媽一直是教她這樣做的,會給她準備很好的生日禮物,她也就盡量這樣對我”。
改變自然而然地發生著。他學會早上給女孩送熱牛奶到宿舍樓下,晚上拿保溫桶送粥給她。他學會習慣每天說“愛你”——之前他覺得沒有必要,“但如果連每天說愛你都做不到,又有什么動力克服日常的瑣碎呢”。
柔軟的細節給生活打上烙印,“就像小水滴一滴一滴地滴下去,把整個生活都充盈了。”
有時,人們通過被愛學會如何去愛別人,但有時候,愛情里的挫折也能教會我們許多。
兩三年的時間里,小雨陷入愛情里的死循環。“分手是我選的,但是難過的也是我,祝福別人的也是我,在感情困局里面走不出來的也是我。”
她開始向自己發問:我是不是并不適合一段親密關系?
這個想法就像一顆炸彈,投入她的腦海。這意味著一個開始,她需要不斷地學習,去尋找答案。
沒錯,愛人和被愛當然是件需要學習的事情。她察覺到自己在情感關系中的焦慮,她需要時刻確認自己的被需要和被愛。她思考戀愛、婚姻乃至生育對她而言的意義,她參加關于親密關系的訓練營。
她要為愛情做好足夠的準備,也期待一個有成熟感情觀的人,否則自己就像是一所愛情學校:“我希望在這段關系里得到滋養和成長,而不是繼續受到傷害。”
小雨經常給自己準備果汁。
當然,愛情里反復的自我剖析、自我懷疑,或許并不會出現在所有人身上。
對方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一個男孩給出的答案是,她有著豐富的實習經歷,還能把工作以外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熱愛看展,熱愛聚餐。
那么,當問題的深度比簡歷和朋友圈更進一步,愛上這個真實生動的人,有時會讓你感到自卑嗎?他詫異道,我不太懂我為什么會自卑。
愛情是很難的
愛情催生出多種矛盾的情緒:喜悅、興奮、感動,當然,也包括嫉妒、悲傷、痛苦。
有些挑戰來自現實,尤其是那些發生在大城市的愛情故事。
一位33歲的北漂女孩,講述了她和丈夫從大學到結婚的故事。其中當然有過猶豫,特別是她的同學找到本地的對象,輕松實現房車自由時,她想,“我是不是也該慎重一下?”
她提分手的那天,對方接她回宿舍,一路上沒說任何“做挽留或者是表決心的話”,只是一直在哭,哭到不能自已,甚至擋住了后面的人流。
后來,她把分手的話收回,再沒拿出來過,雖然“剛開始很辛苦,但也不一定是不可逾越的”。
兩人結婚后很快有了孩子,丈夫和兒子騎車的照片。
但在大都市,所有故事,包括但不限于愛情故事,“奮斗”永遠是關鍵詞,生活的艱難永遠在路上。
起初是貸款買房,兩人剛畢業工資都不高,她常常半夜醒來,看到丈夫還沒睡著,“他真的是掉了一塊頭發”。后來是想要換房,住所離公司通勤一個半小時,她想多在家陪陪家人、孩子。但丈夫覺得壓力太大,萬一失業、降薪,根本無法負擔。
兩人爆發過幾次爭吵,最后都不了了之。
去年冬天最冷的時候,北京有零下十幾度,她從地鐵回家要騎一段電動車,“但因為太冷了,電動車都不走”。當時丈夫在加班,沒人來接她,她獨自在寒風中走回了家。
從那之后,丈夫動搖了,他變成更堅定要換房的那個人,周末時常催她去看有沒有合適的房子。
其實,現實的考驗之所以殘酷,是因為人們很容易把問題歸咎于最初的選擇,幻想如果不是這個人,日子會不會更好過。這個可能性當然存在,但解決問題遠比解決“人”重要。
雨天,丈夫接兒子回家。
也有些時候,困難無法靠努力克服,甚至根本無法克服。
愛情更不可控的地方在于,不是說你滿足了什么標準,對方就一定會與你相愛。有時愛一個人,要忍受長久的等待,甚至是無意義的等待。
五年,這是鄭欣等待愛情的時間。
對方冷漠的回應讓她灰心,他“對我不是很感興趣”。她不斷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夠好看?不夠瘦?打扮不夠新潮?
最后她安慰自己感情不能強求,“不能說自己單方面喜歡一個人,就覺得我們兩個一定要有什么結果”,卻始終無法放棄執念。
家人給她介紹相親對象,她告訴母親,自己有了認定的人,可能不會再變了,“一旦有一個人走進你的內心了,這個地方被他填滿了,很難會有一個新的人再次讓你覺得他是不一樣的。”
這個故事的結局近乎完美。在一場同學婚禮上,兩人重逢,彼此察覺愛意,表露心意。然而中間的過程,卻經歷了漫長的,毫無希望的五年的等待。
鄭欣和男友一起給小貓做的碗。
如何等到一段夢寐以求的愛情?
“最根本的一個點是你自己要相信”,鄭欣說,“當然,還有相遇的契機。”
有時候,痛苦容易挫傷人們對愛情的信念。
分手兩年半,王可樂很難從上一段感情中走出來,她形容自己“沒有辦法去愛了”,“不敢再去付出了”。她25歲,她鼓勵年輕的女孩勇敢去愛,不要怕受傷。
至于自己,“老人說的話有時候是對的,什么年齡該做什么事”。她可能該考慮結婚生子了。
失敗的愛情對人的打擊近乎毀滅。
餃子有過一段四個月的短暫婚姻,從開始到結束,沒有劇烈的矛盾沖突。最后只是因為幾句拌嘴,她因為對方沒有幫她拿衣服,說了句“自私鬼”,矛盾開始爆發。冷戰,吵架,而后對方提了離婚。“我還在憧憬美好的未來的時候,這個關系就戛然而止了。”
生活仿佛在離婚的那刻,裂開一條巨大的縫隙,讓人直直墜落。
她剛剛30歲,結婚四個月,被離婚。她不知道該如何消化這個結果,也不知道該如何跟身邊的人交代。
她開始懷疑:難道愛情到最后,結果一定都是差的嗎?
這個念頭幾乎把她擊垮。
她花了半年的時間,做心理咨詢,和朋友聊天,讓自己走出前段感情的陰影。
后來她想,或許父母的心理陰影更大。他們開始反復提到,“女孩子就是要找一個踏實靠譜的,愛你的人,別找什么你愛的人了。”
她考慮過這樣的可能,但很快否定。
“如果我跟一個我不喜歡的人走入婚姻,我可能都走不進去”,沒有愛的婚姻不會讓人產生憧憬,“還不如你會喜歡怎樣的人,就去喜歡怎樣的人。”
愛情它當然是很難的,但別害怕。
時間是個好東西,你總會有再次開始的勇氣。
作者 何曉山
內容編輯 程漁亮
信編輯 凍楊梅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情感驿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