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自主,不會重蹈日本“內卷化”覆轍!

Advertisements

日本是東亞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即使到今天日本科技在亞洲依然首屈一指。韓國科技發展模式,從某種意義上也是學習日本;中國大型科技發展計劃也與日本有類似的地方。但日本媒體卻警告:或許中國雄心勃勃的科技計劃會引起東京恐慌,但日本過去發展科技的教訓也值得中國警惕!如果將時間機器倒回到1960年,那史詩般工業變革貫穿日本江戶時代的終結和明治維新的開始,其高潮是迅速接受了西方思想、生產方法和以前難以想象的國際參與水平。然而,真正讓中國應該吸取教訓的是:1949年日本工業化進程加速進行中——東京在那一年創建了今天的經濟產業省(METI)的前身。當時,八個不同的機構被放在一個屋檐下,以推動日本戰后的復興,包括貿易局、企業局、創新局、紡織局、機械局、化工局和鋼鐵局。日本利用這種龐大的國家機器踐行工業復興計劃,但在1960年前后頻繁出現了“內卷化”征兆:過多的國家資金追逐過少的新想法和新產品,浪費了資源和生產力,同時也阻礙了創建充滿活力的初創企業的努力。

5G時代來臨

創新和技術自力更生,將是中國未來20-30年持續的主題。從航空航天到人工智能、從自動化到生物科技、從5G到再生能源、從機器人到半導體等領域,中國科技創新具有無限廣闊的揮灑空間。中國在科技自主的過程中,如何確保不過度浪費又保持創新活力,或許日本當年科技“內卷化”的教訓值得認真借鑒。中國當前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國家和民間都不缺錢,導致遇到風口就一擁而上。比如之前房地產是熱錢堆積的領域,現在半導體和電動汽車,則是熱錢追逐的風口,而具有前瞻性的前沿科技領域則投資過于單薄,尤其是企業不愿意提前投資研發。這種“一頭冷一頭熱”的畸形科技發展現實,恐怕對中國科技長遠發展是不利的。如果前沿科技過度依賴國家投資,不但不會百花齊放,最終還可能導致“內卷化”。

中國繁忙的港口

但日本媒體也認為,不能簡單用日本經驗套用中國科技自主路徑,畢竟日本只是一個小眾市場,而中國市場堪稱巨無霸級別的。中國往往可以通過巨大的市場影響力,來改變世界的產業結構格局。比如,中國可能在光刻技術和最先進的軟件設計工具落后西方數十年,但中國可以采取購買韓國、日本和歐洲的芯片,來激發美國以外地區發展半導體產業,以排除美國的威脅和彌補自身芯片制造水平的不足,從而讓自己贏得時間在半導體領域自主。布魯金斯學會的克里斯托弗?托馬斯(Christopher Thomas)說:從經濟邏輯來看,中國公司肯定會走向全球化。但在整個產業鏈受到外部壓迫的情況下,許多中國的初創公司或成熟的公司,都會在悄悄地在完成供應鏈本土化的基礎之后,才會大膽的追求全球化擴張。中國科技“內卷化”是沉淀實力,與當年日本科技發展路徑完全不是一回事。何況中國市場夠大,足以孵化夠多夠強的跨國企業。

中國芯片制造

日本媒體認為:“日本失去的20年”的教訓是深刻的,但這不能把全部責任歸于日美貿易戰和科技戰,而是日本整體產業戰略不靈活和“內卷化”導致的最終結果。當1980年代的日本泡沫經濟崩潰時,互聯網科技已經大行其道了。但即使如此,日本經濟產業省前官員奧村淳(Jun Okumura),還傲慢地長期指責中國互聯網不夠開放,不懂得利用互聯網創新提高財富和生活水平讓社會繁榮與科技并存。結果一眨眼40年過去了,中國成了互聯網經濟大國,日本卻無論在網購、移動支付和智能手機制造都沒有一席之地。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國際新聞☜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