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環球時報駐墨西哥特派記者 謝佳寧】艷麗的刺繡袍子、鑲著羽毛和流蘇珠的大帽子、長著尖胡須的卡通面具——這就是墨西哥奇內洛舞(Chinelos)的特色,作為傳統民俗舞蹈,奇內洛舞者在晃動肩部和臀部的同時,還要用腳尖輕巧移動。奇內洛舞1807年誕生于特拉亞卡潘市的阿特拉胡坎,至今仍是墨西哥重要節日和狂歡活動中的亮麗風景。
表達對西班牙殖民者的不滿
奇內洛舞是墨西哥本土衍生的舞蹈,來自莫雷洛斯州的土著。“奇內洛”的意思是“擅長動腳、肩膀和臀部的人”。西班牙殖民者占據阿特拉胡坎的時候,不僅以統治者的姿態自居,還隨意驅使大批勞工。作為外來者,西班牙人也把文化和節慶活動帶到這片土地。因為貧富差距懸殊,傲慢的西班牙統治者舉辦狂歡節等活動時不允許當地人參與,不讓他們享受節慶的歡樂氣氛。西班牙人穿著及膝的黑褲子,腳蹬白色長襪,身著滿是流蘇的短裝、紅裙、斗篷,頭戴貝雷帽或羽毛蓬松的大帽子,臉上戴面具,在派對上盡情跳西班牙民族舞蹈。墨西哥民眾不僅不能參與活動,還要遵守西班牙制定的規矩,這讓他們十分憤怒,想以某種方式表達不滿。于是,人們即興在街道集結,在領頭人的帶領下,用舊衣服或一塊破毯子裹身,蒙住頭臉,模仿西班牙人的裝扮,舉著舊布料做的小旗,一邊吹口哨,一邊晃著肩膀和臀部,在街上游走,嘲弄西班牙殖民者。
沒想到第一次即興活動大獲成功,第二年、第三年……一年又一年,舉辦規模越來越大,服裝和面具也越來越精致、艷麗,適合跳躍舞動的“音樂”也越來越豐富。其實,早年并沒有樂隊,所謂“音樂”就是適合跳躍舞動的口哨聲和歡呼聲,據說適合奇內洛舞的口哨聲有70多種。后來,一些年輕人嘗試用蘆笛和手鼓伴奏。1872年,第一支由小提琴和手鼓組成的樂隊成立,奇內洛舞伴奏樂隊正式亮相,現在增加了鐃鈸和管樂器,增強了音樂的節奏感和感染力。
各地裝扮講究不同
今天,奇內洛舞已經變成莫雷洛斯州等地狂歡節期間不可或缺的“狂歡”,在莫雷洛斯州的許多城鎮都能見到身姿艷麗的舞者。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地區的奇內洛舞者所穿袍子色彩、式樣有所不同,代表特拉亞卡潘人的是白色斜紋布長袍,胸部、袖口及下擺都鑲著藍色寬條紋。在迪坡斯特蘭,白色布料被換成更華麗的天鵝絨面料,色彩也更具沖擊力,除了基本的寶藍色、棕色和黑色天鵝絨外,橘黃、暗紅或多色相間的面料上綴著白色或其他色彩的絨毛,大面積刺繡、亮片和珠子裝飾后的袍子更引人注目。舞者的帽子都是高大的倒圓錐體形狀,但迪坡斯特蘭地區的帽子更高聳,帽子上面還插著羽毛,上緣周圈綴有絲線或珠子串起的流蘇,帽子中間飾有花朵和阿茲特克眾神的刺繡圖案。
無論哪個地區,所戴面具的鼻子下粘的都是兩撇向上又彎又尖的胡子、下巴上粘著如牛角般向上翹起的胡子,材質多為牛尾毛或毛線,顏色或白或黑,狀態夸張。據說這是在影射當年的西班牙殖民者形象。
《環球時報》記者在墨西哥城第一次看到奇內洛舞者的時候,“嚇了一跳”,目光一直追隨著他們。舞者將雙手放在胸前,伴隨樂隊的節奏,晃動肩部和臀部,踮起腳尖輕巧靈活地向前跳動。記者也如其他圍觀者一般,尾隨而去,不僅想一探究竟,更被歡快的節奏吸引,也想盡情一舞。
從舊衣到華服
現在的奇內洛舞裝扮早已不是當年使用的日常舊服,莫雷洛斯州有專門從事設計和制作衣袍與面具的作坊。這里的工匠經驗豐富,技藝嫻熟,他們當中有不少是家族傳承的手藝,配飾制作越來越精細。
今天的舞者衣袍布料大都以斜紋布和天鵝絨為主,除了鑲嵌動物毛或蕾絲,能工巧匠們還極盡心思地在上面或彩印或刺繡土著的古老傳統圖案和瑪雅神話形象,有的還設計流星、外星人等圖案,不僅彰顯自家作坊別出心裁之處,還賦予了多種寓意。
為了顯示與眾不同,帽子的細節也不斷變化,比如改變流蘇式樣、變換刺繡圖案和珠子顏色等。《環球時報》記者曾經掂量過一頂舞者使用的華麗大高帽,十幾斤重,拿在手中尚且費力,何況還要戴在頭上邊舞邊走,確實并非易事。
據介紹,奇內洛舞所用的面具變化最大,早期多用紅面孔,使用厚重的木質或皮革,如今大多被更輕巧的金屬網狀面具取代,還增加了耳飾。不同色彩的斜紋布上用各色珠子縫出圖案再縫制于面具上,這樣的面孔更立體,顏色更豐富。
有的作坊還在面具的眼睛部分下功夫,除了油彩描繪眼睛,有的還嵌上玻璃珠,看上去十分精美,頗具收藏價值。一整套華麗配飾的衣帽和面具制作耗時至少數月,根據用料和配飾制作的復雜程度,價格折合人民幣兩三千元至上萬元不等。
奇內洛舞在莫雷洛斯誕生,在那里發展壯大,隨著人們的遷徙和文化交流流傳開來,在很多宗教慶典、原住民街區慶祝活動,甚至家庭聚會上,都能看到一邊晃動肩膀和臀部一邊跳舞的人。舞蹈不僅是藝術,還承載著歷史和文化,代代相傳,因而極具魅力。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