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父母「最寒心」又無法逃脫的命運是:一邊養你長大,一邊被你嫌棄

Advertisements

前段時間,我們村的一個瞎眼婆婆去世了。

具體怎麼死的,反正誰也沒看到。

我奶奶說:「死得好啊,死得好啊。」

我很奇怪,怎麼死了還是好的呢?

其實,我們村有很多七八十歲的老頭老太,最大的願望就是:活著健健康康的,死的時候利利索索的。

因為他們始終知道一個道理:久病床前無孝子。

這個瞎眼婆婆,大概是八年前就看不到了,青光眼沒有及時醫治,瞎得特別快。然後她的世界除了黑夜,還有就是胸口無盡的涼。

她生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大兒子跟著自己的女兒住在上海,很少回家。二兒子在北京打拚,一年只回來一趟。兩個女兒都嫁得很遠,也是過年才回來一趟。所以照顧母親的重擔,落在小兒子的身上。

但小兒子的媳婦跟著別人跑了。很多時候,他都是去別人家蹭飯。為了防止母親餓死,吃完了給她打包一點剩菜剩飯。但就算這樣,瞎眼婆婆也總在外人面前說:還是小兒子對她最好。

有時候兒子出去外面打零工,她的飯菜怎麼辦呢?

小兒子不在的這幾天,就全靠著鄰居給她端飯吃。

那天,飯是我媽端去的。沒一會,老媽就回來了。我問她:「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呢?」

「哎,你知道嗎,她的床上、飯桌上都是雞屎,更搞笑的是連頭髮上都有。」

「受不了,所以逃回來了吧?」

「你說,養孩子有什麼用,老了、瞎了,過得一點尊嚴都沒有。」媽媽感歎起來。

我無言以對。

我不想評論什麼,這個世上,總有那麼多奇葩的事情。每一個人老了會走上一條什麼樣的路,誰也不知道。但這樣的子女,也真得讓人寒心。

到現在,我也終於明白,為什麼我奶奶說:死得好。

因為,沒有質量地活著,真還不如死了。

02

開車到機場門口,跟往常不一樣,我特地從車上下來,從安全座椅上抱下兒子。

他爸爸在後邊提行李箱,他們準備出發,開始一次為期半個月的回鄉旅行。

親完小孩,我下意識地跟他說了一句:「想我的話,就給我打電話吧。」

他表情有點兒凝重地說:「我會一直想你的,但是我不想一直給你打電話。」

我帶著三分震驚,開車回家,路上情不自禁地美滋滋起來,細細品味著「會一直想你」這幾個字,覺得真是太貼心了,太甜蜜了,越想越覺得比他笨嘴拙舌的爸爸強百倍。

小陳只會眨巴著小眼睛說:「走了。」

可我再琢磨後面這半句,孩子說得不是很有道理嗎,誰還能一直打電話?

後來我才醒悟,其實這半句的真正意思是:一直不打電話。

03

24小時後,我首次聯繫小孩,給他的電話手錶發了條消息:「你在幹嗎?」

「我在玩,不要給我發消息了。」

多問一句,他又來一句:「不要再給我發消息了,謝謝。」

你謝什麼啊。

老母親的心,在7月的梅雨季節裡,就像被扔在大馬路上,被淅淅瀝瀝的雨無情地洗刷。

這也太早了吧!你才6歲,就想把我從最近連絡人列表裡刪除?

隔24小時後,我又試了一次,用溫柔的、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的語氣:「親愛的,你在幹嗎?」

「你不要再給我發了!」

老母親的心碎了一地。

小陳為了安慰我受傷的心,向我仔細彙報了兒子回鄉後的具體活動。

「他早上很早就起床了,抓了一隻田螺。哥哥答應要送給他的大蝸牛死了,他一個下午都不開心,一直說要去買個大的。他很喜歡去對面的村子玩沙子,一天要去玩4次。村裡田螺挺多的,他每天都能撿到。」

小男孩的世界裡有田螺、蝸牛、沙子……這就足夠了,再加進來一個牽掛他的老母親,顯然不合適。

而且老母親永遠不會問「捉了什麼樣的蝸牛啊,漂亮不漂亮」這種他樂意回答的問題,只會問一些讓小男孩煩躁無比的問題:你吃了嗎?你吃了什麼?在哪裡吃的?

04

前幾天的一個新聞,讀了以後,我感覺很不舒服。

南京某社區的獨居老人,10月5日死亡,一直到12月21日,才被人發現,發現的時候,可想而知屍體已經腐爛。她在臨死前寫下了一封遺書:

從遺書可以看出,這位老人對世界想得非常通透,對孩子也沒有一句怨言。但兩個月後,遺體才被發現,說明孩子至少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打電話,也沒有看過她了。

老人在遺書中說:我走了,走時心如止水。

為什麼一點牽掛都沒有了呢?因為她太孤獨了,那個她養大的孩子,為什麼可以這麼久不來看她呢?

年紀大的人,其實每一天都是最後一天,什麼時候走真的不知道的。

更奇葩的是,人死了,竟然還聯繫不到她的兒子。

民警在勘查完現場後,多次聯繫老人的親友,並最終聯繫到老人在外地的兒子。

做父母最寒心的是,我養你長大,而我老了,你卻見也不想見,電話都懶得打了。

05

當我看到這些事情的時候,我的心裡在想一個問題。

為什麼這麼多人,只知道在父母這裡得到一些什麼,而從來沒有想過付出呢?

我想是因為這個社會病了,很多人都得了一種叫「無良癥」的疾病。

據說,世界上有4%的人是無良癥患者。

科學研究顯示,這些人的大腦對情緒性字眼兒和非情緒行字眼兒的反應幾乎一樣。

也就是說,這些人不僅是缺少良知,而且情感麻木,無法和別人共情。

這種麻木和冷漠,在對待自己的父母時表現得更為強烈。

我和孩子讀過一個繪本《感恩樹》,讀著讀著,兩個孩子都哭了:

從前有一棵樹,他愛著一個男孩。這個男孩每天到他樹下玩耍,採摘樹葉、吃樹上的蘋果,和大樹一起捉迷藏。有時候還在樹蔭下睡覺。

大樹很快樂,男孩也很快樂。

但是後來,大樹長大了,他不怎麼回來了,也不再和他捉迷藏了,大樹感到很孤單。

有一次,他回來了。但他不開心。大樹說:「孩子,我好想念你呀,抓著我的樹枝蕩鞦韆,在我樹蔭下睡覺吧。」

男孩說:「我不想再爬樹,也不想捉迷藏了,給我一些錢吧。」

大樹讓孩子拿了樹上的很多蘋果去賣錢。

後來,孩子又來了幾次,但每次都是想著從大樹這裡得到一些什麼。最後大樹只剩下一個孤零零的樹墩了,什麼也給不了孩子了。

直到有一天,男孩老了,再次來到大樹身邊,大樹說:「我已經沒有東西可以給你了,我的蘋果沒了,樹枝沒了,樹幹也沒了。我真希望能給你些什麼,可是我什麼也沒有,我只剩下一塊老樹墩,我很抱歉……」

讀完這個故事,孩子問我:「媽媽,每一個人都會老嗎?」

「是的,每一個人都會老的。」

「媽媽,你不會老,我要你一直這麼漂亮。」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