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沒有退路:“黑”新疆棉花的背后,是美國的一盤百年大棋!

Advertisements

在近段時間,“新疆棉”成為了歐美國家污名化中國的工具,他們口口聲聲關心中國的人權問題,卻對自家的人權問題視而不見。而這些所謂的關心,除了想要挑起意識形態的矛盾、挑撥中國政府與民意間的關系之外,也深藏著對新疆棉花的忌憚。

大家好,歡迎來到花椒看點,本期我們來聊一聊棉花和大國博弈之間的關系,以及歐洲國家在三百年間是如何用棉花掠奪世界的。

在人類的衣食住行四大需求中,衣服是早先可以進行移動交易和長期保存的最好物品,而在所有天然制衣原材料中,棉花是柔韌性最好、四季適宜、又可以通過簡單重復勞動來完成的。

在提到世界近現代史的時候,工業革命是繞不開的話題,而為什么工業革命會首先發生在英國,而不是其他國家,也是許多經濟學家探討、解釋的問題,這其中常常被忽略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棉花。

棉花作為東方作物,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都是從中國和印度銷往歐洲,當時的棉產品在歐洲價格高昂并深受歡迎。在18世紀初期,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每年都要從印度進口150萬磅棉花,而在18世紀60年代珍妮紡紗機發明之后,英國進口的印度棉花上升20倍,達到了3000萬磅。而印度雖然出口的棉花多了,但因為英國棉織品效率提升,印度手工紡織的棉布就不再具有競爭力了。

但生產效率提高了,從印度進口棉花就漸漸無法滿足需求,于是英國殖民者兵分兩路,一邊在美洲進行大規模棉花種植;另一邊利用印度各邦之間的矛盾,制造戰爭逐個擊破,最終讓印度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隨后英國開始巧立名目束縛住印度本地產業發展,并讓印度成為英國的附庸市場和棉花種植基地。

在18世紀晚期到19時期初期,胃口越來越大的歐洲人用殖民政權和奴隸制來通過無止境的剝削讓棉花產出最大化,但過高的奴隸監管成本、難以被激勵的奴役工人以及歐洲廢奴隸制運動的興起都讓資本家尋求另一種勞動力替代方案。

隨后,新形勢的勞動體系——也就是工廠和受薪工人的制度出現了,在這之后一個等級分明的棉花經濟在全球建立,歐美國家掌握最核心技術和最大利潤,其他國家則成為了前者的原材料來源和消費市場。

而到了現在,這些靠掠奪全球資源而快速實現了財富積累的“西方列強”,還是沒有改變虛偽、蠻橫、雙標的本質,動輒以強迫勞動為由來對其他國家的商品進行進口限制,棉花及其仿制品就是最常見的被實施進口限制的商品之一,比如2010年和2018年,美國都將所謂“強制勞動”當作理由,來對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棉花以及棉紡織品列入制裁清單。

因此可以看出,美國明面上抵制新疆棉花是反對“強迫勞動”,實際上就是為服務本國的棉花產業,而對中國的棉花產品進行不正當打壓。

而美國的陰謀會得逞嗎?

首先,中國是全球最大紡織品出口國,而新疆棉則是中國紡織業的支柱。在1949年的時候,新疆棉只占全國產量的1%,但是到2020年,新疆棉已經占到了全國棉花產量的87%,在全球棉花總產量中也占了約20%左右。

除此之外,美國的服裝消費市場很難將中國剔除出去。中國生產的服裝是美國服裝消費市場的主要來源之一,此前中國占美國服裝進口的40%,即便是特朗普時期中美關系惡化,中國占美國服裝進口的比重還是占36.6%。

并且雖然近期美國從東南亞國家進口的服裝越來越多,但是由于這些國家的棉花生產力不足,類似棉紗這樣的原材料也大多來自中國,比如越南每年進口的棉紗中有一半以上都來自中國,而這些棉紗則有八成以上用的都是新疆棉。

隨著中國在國際貿易中占據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考驗也會越來越多,除了對莫須有的指控強硬反擊之外,我們同時也應該思考如何參與和制定行業標準,不斷壯大話語權。從現在到未來,最重要的商品雖然已經從棉花轉變為了科技,但是棉花帝國的運轉邏輯依舊可以套用至今,在這場巨大的國際競爭局勢下,中國會走到怎樣的高度呢?等待未來揭曉答案。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國際新聞☜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