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1950年11月下旬,志愿軍抗美援朝取得第一次戰役勝利,敵人不斷地潰退,大量消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后,由于我軍入朝參戰比較倉促,特別是朝鮮臨近嚴冬,戰前儲備的糧食彈藥、棉衣等物資在美軍空襲下難以維持,便暫時停止凌厲的攻勢。待做好休整之后再行展開全面進攻。
不斷撤退的美統帥麥克阿瑟見我軍突然停止追擊,便判斷志愿軍只是投入少量的作戰部隊,不甘心被志愿軍第一次戰役打敗的他,于是宣布發動所謂“圣誕節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的全面總攻,我軍針對敵軍部署和行動,在西線奮起反擊,第二次戰役就此爆發。
我軍領導人便于靠前指揮,將志司(志愿軍司令部)駐扎在平安北道昌城郡大榆洞,此地距離第一次戰役首次殲敵1個營的兩水洞20多公里處,此地原是一個小鎮,本是金屬礦區,戰爭開始后已停產,礦洞外有幾處獨立家屋和工具棚,這一帶的礦工住宅區坐落在東北、西南向的山溝內,西南溝口有東、西公路,整個居民區已空無一人,礦場辦公處的平房也已無人,志司各部門分散住在幾個礦洞里,指揮了第一次戰役。
第二次戰役打響后,美國雖然誤判我軍入朝參戰的不是大部隊,但通信偵測手段很發達的美軍,通過偵測電臺信號,發現此處發射出的電波頻繁而集中,判斷這里一定有高級指揮機關,一開始是派出幾架飛機在這里上空盤旋了很長時間,沒有俯沖,也沒有投彈掃射,然后掉頭南去,按照常規,這是敵人有計劃轟炸前的偵察行動。由于當時我軍沒有制空權,果然,第二天,大批美軍轟炸機、強擊機低空飛來,密集的炸彈、燃燒彈傾瀉而下,突然而又猛烈,一波接著一波,輪番轟炸,使人難以躲避。
當時,志司辦公室一共和六人,由于軍情緊急,為了及時掌握敵我情況的工作,每天必須有兩人晝夜輪流值班,毛岸英和作戰處另一位參謀同一個班,拂曉前本來已分散隱蔽,天亮后見敵機還未來,便回到礦洞外的一間房子里取東西,不料他兩人剛一回去,敵機呼嘯而至,對準志司辦公室的一片房子投下了凝固汽油彈。這種炸彈非常滅絕人性,只要沾上了,燒不完就撲不滅。
毛岸英和作戰處參謀還未跑出,1093攝氏度的高溫烈火濃煙霎時吞沒了木板房,這片房子化作火海,頓時火光沖天,濃煙滾滾,毛岸英壯烈犧牲。是時,大榆洞剛去時集鎮上的大片房子還很完整,已被夷為平地了。
毛岸英犧牲后,彭總接到報告后臉色蒼白,久久一言不發,親自來到出事現場,看著燒焦的尸體,為失去了我軍一位好同志心情十分沉重。同時,在戰事非常緊急的情況下,身邊沒有了像毛岸英一樣如此出色和得力的翻譯,覺得工作中經常發生誤會和爭執,為此,彭總多次向中央建議給他派一位得力的俄語翻譯。
不久之后,上級調來一位志司辦公室主任兼翻譯,積極協助彭總處理日常軍務,此人名叫徐介藩,他來了之后,平時很少夸人的彭總對他非常滿意,他說:各方面由于翻譯誤差而出現意見分歧、發生爭執的現象大大減少了!
徐介藩,原名徐齊邦,字介藩,1901出生于安徽固鎮石湖區后馬場鄉徐祠村前馬場圩子,在村子里有一座典型皖北風格的房子,徐介藩就出生在這里。他的父親徐恩初是清朝貢生,徐介藩從小在私塾讀書,打下了很好的文化底子。在安徽省立第一中學讀書期間,接受了新思想。
1925年1月24日,在農歷大年初一的這一天,年僅24歲的徐介藩離開故鄉轉道上海赴廣州,報考了黃埔軍校。不久,他以優異的成績被黃埔軍校錄取為第三期步兵科入伍生,此時的黃埔軍校已經開始實行嚴格的入伍生制度,經過三個月緊張的入伍生教育,徐介藩最終通過了考試,正式轉為黃埔軍校第三期步兵科學員。在黃埔軍校畢業前夕,他又考入廣州大沙頭航空學校第二期,學習空軍駕駛。隨后加入了組織。不久前任航校特別小組組長兼航校掩護隊隊副。
一年之后,為了更好地學習軍事,報效祖國,徐介藩在組織的推薦下,與11 位同學一起前往上海赴蘇聯留學。先是在航空理論學校學習,次年轉入紅軍第二飛行學校,學習飛機駕駛。由于他成績突出,當時的蘇聯方面也不想錯過這樣的人才,把他留在蘇聯上班,被分配到遠東斯沃博德城府-門反特科任干事,后調往海蘭泡城(今布拉戈維申斯克)州-門任責任科員,甚至為了把他留住還專門辦了蘇聯國籍。同時,他與一名叫馬爾多夫斯卡的同事結婚,兩個人一共生育了三個女兒。這其間還得到了蘇聯政府給他發的“保衛莫斯科獎章”還有“衛國戰爭紀念章”。
徐介藩雖然身在異國他鄉,但他時刻心系祖國,抗日戰爭爆發后,為了報效祖國,他申請回國,但是由于當時的需要他在蘇聯開展工作,維護中蘇外交關系,因此沒有得到組織的批準。直到全國解放的時候,在蘇聯生活工作了20多年的徐介藩才被組織批準回國,建國初在《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期間,徐介藩作為翻譯為條約的順利簽署做出了重要貢獻。隨后被任命為志司辦公室主任兼翻譯。
在抗美援朝的戰斗中,徐介藩的工作做得相當出色。特別是在開城談判中,當時,與志愿軍打得焦頭爛額的美國人同意談判,談判的地點就定在了開城。在這期間,美國人常常進行武力威脅,認為他們在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可以用武力獲得,代表團針鋒相對,經過反復的較量之后,美方黔驢技窮,后來不得不在朝鮮停戰協議上簽字。在開城談判,因為成績突出,徐介藩獲得朝鮮方面頒發的二級自由獨立勛章。
就在徐介藩的事業不斷取得輝煌成就的時候,與他生活了17年的妻子馬爾多夫斯卡不幸病逝,他只好把3個女兒托付給岳母撫養。幾年之后,經人介紹,徐介藩與林帥的前妻張梅組建了新的家庭。
張梅是陜北米脂人,原名劉新民,生于1919年,小徐介藩18歲,號稱“陜北一枝花”,1937年春,抗大校長林帥應邀參觀黨校,認識了18歲的張梅,所謂米脂婆姨綏德漢,驚為天人,回去就請人做媒,不久在抗大舉行了簡單的婚禮。1938年他們的男孩出生,但是不幸夭折了。后來,林帥負傷張梅陪他到蘇聯治療養傷,內向的林帥不許張梅接觸外界,更不許參加聚會活動。兩個人的性格實在是差距太大,這與活潑要強的張梅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1941年張梅生下了女兒林曉霖后,最后他們兩個人還是分開了。后來林帥組建了新的家庭,給張梅寫了一封信,勸她早點找一個情投意合的人嫁了。
徐介藩與林帥前妻張梅雖然結成半路夫妻,因為他們倆都是很長時間都生活在蘇聯,所以他們倆很合得來,有著非常多的共同話題,兩人結婚后生活過得也可以說是融洽幸福。還有一點非常的難能可貴,林帥的閨女林曉霖一直是跟張梅生活在一起的,對于這個孩子徐介藩也一直把她視如己出。
1955年被徐介藩將軍授予大校軍銜,緊接著他在1961年又晉升為少將軍銜。后來擔任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副院長等職務,1983年4月16日,徐介藩將軍因病逝世于解放軍總醫院,享年82歲。徐介藩與張梅情投意合非常恩愛,攜手相伴余生,百多歲高齡的張梅至今依然健在。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國際新聞☜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