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萬能”的互聯網,我們還需要認真生活嗎?

Advertisements

這幾年,都市人向往的生活,似乎越來越返璞歸真。

秋色已濃,趁著野外換上斑斕的外衣,年輕人的行程表上寫滿了露營路線。喚上三五好友, 去遠離塵囂的地方結伴看星星,這是很多年輕人重新擁抱“附近”,給繁忙的都市生活增添一點詩情畫意的方式。

但,與從前的“真”不一樣的是,我們當然期待田園牧歌的悠閑和詩意,卻從來沒有真正想要離開現代化的種種便利——至少,手機沒有信號的地方,就總是不太受歡迎。

事實上,這便是我們對現代生活真正的期許——在智慧時代,從清晨的一杯咖啡支付、通勤的電子閱讀到歡聚時的影像記錄、云空間儲存的點滴美好,我們向往的智慧生活不只是便利和舒適,還包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瞬間,讓日子更加滾燙。

習慣了信息時代的我們,開始向往另一種方式的詩意生活。

不久前,新周刊在微博上發起#大學時影響一生的愛好#話題,與大家共同探討#向往的智慧生活#,收到了許多或暖心或可愛或有趣的故事,以下就是他們與華為應用相伴相知,感受生活滾燙的日常片段。

我熱愛的一切,全在數字里

互聯網進入中國之后,年輕人對世界的認知,翻開了與前互聯網時代截然不同的一頁。

相愛相殺的球迷、二次元、追星族,很快便找到了自己的精神角落。文學青年開始分享那些天才的故事,《鬼吹燈》和《明朝那些事兒》的“老家”,便都在天涯。

那時候,我們都無比清晰地確認,互聯網就是一個自由的精神世界。多年過去,互聯網已經深刻改變了中國年輕人的未來,這個認知卻也不曾改變。

作為小有名氣的美食探店博主,25歲的Fiona就很慶幸自己趕上了“好時候”。

對于自己的職業,在鏡頭前一貫自信的Fiona露出了些許靦腆,“說來怪不好意思的,我是學廣播電視編導的,讀書時常拿著個渣像素的手機到處拍,結果同學們都心懷星辰大海,我卻偏愛拍拍這人間日常”。

Fiona坦言,可以和陌生人互相分享生活中的小確幸,這份工作已經回報給她足夠的快樂。最近,她才剛在一位粉絲的“慫恿”下,嘗試用新手機上自帶的花瓣剪輯App,剪輯不同風格的作品,沒想到又“挖”出了一個驚喜。

“我們探店總會拍到很多路人嘛,它‘咔咔咔’就能把臉全遮住。”

Fiona的意外之喜,來自花瓣剪輯App 的人臉遮擋功能。 和以往視頻需要逐幀遮擋人臉的繁瑣操作不同,花瓣剪輯App的人臉遮擋功能基于華為AI技術設計,用戶在選定遮擋的貼紙之后,花瓣剪輯便可以通過自動識別功能,對需要遮擋的人臉實現全程跟蹤。

也就是說,對于Fiona來說,視頻剪輯中相對枯燥繁瑣的一部分,已經在AI的簡化下,悄無聲息地變成了“傻瓜式”操作——甚至,還更好玩了一些。

輕輕松松剪大片,展示自己變得不再困難。

和Fiona不同,策展人黃星在去年遭遇了相當長時間的“展荒”。那段無法到處看展的日子,用她的話來說,那種煎熬比窒息都難受。

好在,很多展覽開始將陣地轉移到線上,那些數字化展示的藝術作品,還是給了黃星一些驚喜。

“以前不是沒想過,只是從沒像這樣認真去體驗吧。”黃星拿起手機,解鎖之后的桌面是一張《蒙娜麗莎》,“就像我把這幅畫用作手機主題,體驗跟線下看展還是很不一樣的。”

黃星的手機主題,來自華為主題NEXT ART藝術館。在這個線上藝術館中,華為將收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館的名家畫作一一搬到了線上,再以手機主題的形式放到NEXT ART藝術館中,供花粉下載。

從盧浮宮中的《蒙娜麗莎》、故宮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到遼寧博物館中的《簪花仕女圖》,一個手機主題便是一幅傳世名作,也是厚重歷史在數字世界的輕舞。

正因為這種從遠隔重洋到咫尺之間的相遇,讓一直專注線下展覽的黃星,開始期待起數字對藝術生命力的擴張:“這些畫能夠更輕易地觸達普通用戶,它的生命力就不一樣了。現在人人都可以通過華為主題欣賞那些著名作品,它們還能變成手機里的靈動主題,技術讓藝術離大家更近,更激發了更多人對藝術的向往和認知,這才是數字生活美妙之處。”

數字化藝術,是近年來的“逛”展潮流。

沒有邊界的成長,讓收獲更加滾燙

當然,無論選擇何種熱愛,人的成長至關重要。

1964年,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曾在傳播學經典著作《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著名論斷。四年后,互聯網誕生,人類帶著孩童般的好奇跨入信息時代,時空和地域觀念被迅速打破。

時至今天,在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已經實質上成為人類外置的“超級器官”,帶給我們的智慧當然不只是生活可以更便捷,也更有獲得感的可能。

兩年前,30歲的仁勝決定出國讀會計,給自己的人生換種活法。那時候,他剛在一家4A廣告公司升上策劃副總監,忙得沒有戀愛的時間,沒有做飯的精力,更沒有生活的心思。

“廣告公司的節奏你也知道,跟996也差不太多,主要是沒什么時間提升自己。一天下來,可能就只有在地鐵上的一個半小時,時間是完全屬于我自己的。”

但,仁勝是個堅定的人,他相信披荊斬棘的人,都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在他的計劃中,先拿證再考研會是一個相對平緩的辦法。為此,仁勝下載了華為閱讀App上所有的建筑工程師考試教材和習題,利用起已然不算“碎片”的通勤時間,在地鐵上旁若無人地復習起來。

利用電子技術學習,才是適應新世代的最高效做法。

如今,已經遠在倫敦的仁勝,仍會時不時打開華為閱讀的書架看八月長安的最新小說,或者聽一段《三體》,也會想起為夢想砥礪前行的閱讀時光。他仍然記得,當初打開閱讀APP尋找書籍的一刻,他感覺就像“按下了一個按鈕”,那個按部就班卻疲憊不堪的生活,像緩緩收起的幕布,切換他更向往的新一幕。

這樣的故事,在今天不太新鮮了。

你大概也曾試過:

在大城市動輒個把小時的通勤路上,打開閱讀App,在地鐵里進入自己的讀書空間,一本一本地讀完了那些原本在書柜里吃灰多年的書;

你肯定也曾試過,在健身房揮汗如雨的時候,教你擼鐵的不是一個小時300塊的私教,而是運動健康App上那些性價比和內容豐富度都更好的課程。

很可能,學生黨的感受還要更深一些——要知道,Z世代面對的學習“生態”,已經和80后90后全然不同,用手機查資料、背單詞、找錯題都已是家常便飯。

媒介是人的延伸,智慧時代亦不例外,生活是否因你而火熱,當然也在你手上。

這些智慧,讓我離你更近

在《群體性孤獨》一書中,麻省理工學院社會學教授雪莉·特克爾曾提出,信息技術在為人們帶來溝通便利的同時,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弱化。

但其實,這個觀點目前并不能被證明。相反,無論是網速緩慢的21世紀初,還是已經隨時隨地實現視頻交流的今天,互聯網都在很多方面拉近了人的關系。

三年前,在那部堪稱大型情懷殺的《頭號玩家》中,男主角韋恩便是個在現實中無所寄托的大男孩——電影中的游戲《綠洲》,卻讓他在冒險中收獲了帶回現實的朋友和愛情。

在現實中,這樣被智慧生活包裹的情感連接,每天都在華為應用的世界發生。

特殊的節日,遠在深圳出差的老公通過華為音樂買下了兩張周杰倫的數字專輯,一張給自己,一張送給了遠在北京的老婆。他想告訴她,在我們的BGM里,共度黃昏四季。

隨時隨地的分享,讓愛情里的距離不再成為問題。

初嘗新鮮事物的爺爺說,在孫輩的引導下,他也能熟練地用華為錢包應對衣食住行的數字化日常,尤其是綁定門鎖無需再帶鑰匙,帶來了極大便利。當老人不再是“數字遺民”,拉近的不僅僅是老人與科技的距離,更是兩代人心的距離。

互聯網是有記憶的,那是因為我們的情感常在。

我們向往更便捷的生活,是為了騰出更多的自由;

我們享受更舒適的生活,也仍然需要創造帶來的收獲;

我們擁抱更智能的生活,因為數字可以鐫刻點滴美好。

所謂智慧生活,凝結著熱愛、創造了收獲、連接起情感,所有這一切,都能在華為應用上觸手可及。多年以來,華為應用始終通過各個產品,為全球消費者創造更美好的全場景智慧生活體驗,用智慧實現更多人的向往。

而我們想要的智慧,不過就是創造我們所向往的生活而已。

此視頻為新周刊征集的讀者故事,是否也是你的故事呢?

✎作者 | 安菲爾德

✎視頻策劃 | 白大可

✎制片 | 叁叁

✎校對 | 阿綠

✎排版 | 方詠心

封面來自圖蟲創意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廣告合作請聯系微信號:xzk96818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