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司馬懿先后見證了曹操、曹丕父子倆的時光,不可否認,曹操是梟雄,曹丕亦有手段,但盡管曹操發現司馬懿有“狼顧之相”,卻沒有將其置之死地而后快,一方面確實是司馬懿有智謀,就算曹操對他有所懷疑,但還沒有到下死手的地步。
另一方面是司馬懿的家族世代為官且官職不小,里面的關系盤根錯節,曹操先后兩次征召司馬懿,便可知他的影響力。
曹丕稱帝后,明面上是對司馬懿予以信任,但司馬懿并不掌握實權,后來曹叡登基,為魏明帝,魏明帝年幼時,其母因產生怨言而被曹丕賜死,曹丕還曾有過另立太子的想法,可想而知,魏明帝對于宗室并不是非常信任。
因此年幼的魏明帝開始和司馬懿走得近,司馬懿便也得有機會逐步掌握大權,而司馬懿的長壽也是他陰謀得逞的主要原因,魏明帝在位僅12年,年僅36歲便告別了,臨終把年幼的曹芳托付給了司馬懿和曹爽。
彼時還不是司馬懿奪權的好時候,曹氏仍有能力擊垮司馬氏,而司馬懿有個很明顯的個性特點,那就是隱忍,當司馬懿受到曹爽排擠,明升暗降,成為無實權的太傅,司馬懿便不與曹爽正面產生沖突,而司馬懿作為曹魏政權中的老臣,資歷深,不用司馬懿出面,也有官員為其抱打不平。
不過“高平陵政變”,司馬懿趁曹爽陪同曹芳去到高平陵祭陵,起兵奪取大權,過程是“快、狠、準”,可以說司馬懿已經準備得非常充分,其中也有他那三千死士的功勞。
死士,簡明扼要來說就是不畏死的精銳將士,古代有詩是:“萬金買死士,一散無復還。”
司馬懿一邊要時刻防備著曹爽,謊稱有病閑居在家,一方面還得偷偷豢養死士,大隱隱于市,為了不讓曹氏知道他在培養死士,這些死士在平常的時間里都是混跡于普通老百姓中,待司馬懿下達命令,才會把自己的一身本領發揮出來。
那么司馬懿“陰養三千死士”,又是如何保證死士誓死效忠的?這就要說到兵荒馬亂中,普通百姓的處境,由于家庭太過貧困,沒有能力把孩子撫養長大,各地都出現有棄嬰的情況,縣志里對此也有記載。
司馬懿便是培育棄嬰作為自己的死士,也許司馬懿一開始并不是沖著奪取曹魏江山而栽培死士,但死士于他而言是大有用處的。死士從小培育起,一方面是確保了他們的能力,一方面就是施予他們的思想教化,再偶爾給些好處,讓他們清楚自己的價值,因此這類死士通常對自己的主人是非常忠誠的。
當然,三千人中還有來自貧寒之家的子弟,他們雖然不是棄嬰,但受生活所迫,那么在權貴給予的利益以及家人受權貴所迫的威逼利誘下,也會讓他們忠于自己,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巨大的風險與好處是成正比的,因此也有人會鋌而走險,這也說明了司馬懿的手段實在太高明。那么三千死士在高平陵政變后是什么結局?雖然在《晉書》上記載有“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但并沒有記載死士的結局。
不過通過其他歷史文獻還是可以知道,死士完成自己的任務后便會被消散,也會得到他們該有的賞賜,而司馬懿在政變后掌握實權,不過他和曹操一樣,便沒有做出篡位的事情,把任務交給了自己的后人。
在司馬懿死后15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登基稱帝,為晉武帝,曹魏政權就此落幕,晉朝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然而西晉歷時僅半個多世紀,緊接著是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而司馬懿的曾孫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史稱東晉。
但東晉的大權并不完全掌握在皇帝的手中,并且內部并不團結,因此史學家對晉朝的評價并不是很好,這些大概也是司馬懿當年未曾預料到的。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