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留學生自詡廢物,花400萬留學回國后卻找不到月薪1萬的工作

Advertisements

最近,虎嗅網上一篇《江浙滬海歸廢物》在留學圈大火。

Allen 有一個讓人羨慕的身份——“包租公”、“富二代”,家中廠房一年租金可達千萬。

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海歸——政治學專業畢業,剛25歲就開始讀博士。

即使擁有這些光環,可他卻自詡為“海歸廢物”——在香港、美國留學花費超過400萬,回國后連一份月薪1萬的工作都找不到,如今在滬待業。

最讓 Allen 苦惱的還是他的父親找他交底:“你有這樣的平臺,要是不做出一番事業就是廢物了”。

(▲ 圖源:網絡)

“海廢”真的是廢物嗎?

其實,像 Allen 這樣的“海歸廢物”并不少,在豆瓣上還專門成立了一個“海歸廢物回收互助協會”小組。

在這里,隨處可見的是迷茫、壓力、抱怨與不甘心——職場太卷、女性被催婚、大廠面試競爭力不如國內二本畢業生……

回過頭來看,像 Allen 這樣的海歸,真的算是廢物嗎?

海歸廢物不一定真的廢,只是他們不大符合主流的期望。

(▲ 圖源:網絡)

“海廢”焦慮的背后,是這些人沒有勇氣做一個主流以外的人,他們想要在人群中永遠保持優越感,甚至延續到下一代。有些人既想要海外的歲月靜好,又想要國內的眾星捧月,本質都是貪婪、欲望。

不過,從 Allen 這些個例中我們可以發現, 現在的留學生和以前的留學生確實有很大差異

這跟國內大環境的改變有很大聯系。

在留學生群體中, 20世紀70年代前和80年代后,是一個明顯的分界線。

70年代以前的人出國留學,基本上是依靠外來資金支撐:獎學金、個人資金或者公派資金;而80年代后的人出國留學,資金來源大多是家庭資金。

光從這一點來看, 兩代人面臨的留學壓力也不同——

70年代以前的留學生有沉重的改變自我命運的壓力,留學的壓力與高考的壓力正可以相互印照。

而他們的孩子,也就是80年代往后的人,在父母提供的優渥的生活環境中,改變自己命運的壓力早已消弭無形,留學不再是自我增進的發愿,而不過是按部就班的升學,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只是順從了父母的安排而已。

為什么留學,選什么專業,畢業后的規劃,他們可能從來沒有想過,事實上他們可能也沒有必要去思考,因為父輩已經給他們提供了優于國內大部分同齡人的生活條件。

(▲《小敏家》劇照)

這并不是說這些新一代留學生們都懶惰,只是生活條件的改變讓他們出國留學的目的和自我期許也發生了變化——“從本質而言,新一代留學生關注的是成績,而前一代留學生關注的是本事”。前一代留學生他們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海外的眼界、資源、成績,都將成為他們回國內競爭的資源要素。

而令他們感覺無力的,無非是既缺乏改變自己處境的動力,更無從理解為什么自己成績的優異竟然在這個環境中成了屠龍之術。

另一方面, 國內就業競爭大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外資企業一直是吸收留學生的主要場所,不過近些年隨著全球化形勢的改變,外資企業不僅在招聘職位上有所減少,連外資企業本身的數量也在減少。

而新一代求職者偏愛的互聯網行業,似乎也迎來了發展的瓶頸期,海歸們要在眾多985、211、考研落榜生,以及同為海歸的群體中競爭為數不多的職位,難度屬實也不小。

整體的環境、時代的風向就是如此,那些既不夠拔尖、也不能跳出舒適圈的海歸們,想輕輕松松就被社會認可、贊譽,這件事情本身多少都有點“烏托邦”的意味。

(▲ 圖源:央視網)

出國留學的性價比在哪里?

在我們送出去的眾多留學生中, 出國留學無非是出于以下三個 原因

看世界學本事找出路

出國留學,一定要首先考慮兩點

第一,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經濟條件能否支撐住在外求學的費用,出國后父母的生活、心理健康是否會發生變化,出國后婚姻狀況會不會受到影響等等。

第二, 目標是什么。目標明確會讓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旦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人就會激發主動性,思考獲取的途徑,規劃每一階段的任務。

只有先把以上這兩點想明白了,才能開始談論留學的性價比。

Lendedu最新統計顯示,過去20年美國所有類型大學的學費增加了一倍以上,有的學校學費還增加了兩倍之多

新一代留學生雖然個個自嘲“海歸廢物”,但他們身上確實 有閃光點和求職優勢

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因為移民的多樣性,整體社會環境相對而言更加開放、包容,而它們的大學教育也很好地繼承了兼容并包的理念,它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有著更加嚴謹的研究態度,更加廣闊的學術視野,與更加廣大的世界胸懷。

從更現實的角度來看,發達國家在醫療、科技、藝術等領域確實比國內領先很多,大學在這些領域的培養模式也更契合行業發展的需要。 出國留學不僅能學到最新、最前沿的知識, 還能比別人更早摸清一個行業的發展方向,以及在留學中結識到的行業專家、志同道合的朋友,都是將來求職、創業時很有幫助的資源。

出國留學另一個現實的好處則是一線城市的落戶資格。這跟下一代的教育、成長更是緊密掛鉤。

教育作為一種經歷,它對人的塑造是全方位的,對人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教育投資所帶來的收益不能僅僅只用物質的薪酬水平來衡量,因為物質生活越比較越焦慮,永遠有人比你有錢。

低薪可以是一種常態,也可以只是一時的現象,它以什么形式存在,更多取決于個人用什么樣的態度來面對自己的人生,如何用過去的經歷、人脈、資源來突破發展的瓶頸。

Bob Dylan 有一句歌詞:

Twenty years of schoolin’ and they put you on the day shift.

20年來的教育最終讓你墮入朝九晚五之中。

是啊,我們大部分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素材來源:

1. 《海歸回國變廢物?這算拿來主義的全面崩盤嗎?》

2. 《對話“江浙滬海歸廢物”:焦慮的背后,本質都是欲望》

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BCC國際留學輔導”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