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歐盟,一個一言難盡的國際組織。
2014年3月16日,烏克蘭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舉行全民公投,根據公投結果,96.77%的選民支持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并成為俄羅斯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月17日,克里米亞議會宣布廢除1992年克里米亞憲法,在法律上與烏克蘭劃清界線,同時向俄羅斯提出“合體”申請。
面對克里米亞人民的高昂熱情,俄羅斯方面迅速回應,總統普京在3月18日與克里米亞各方簽訂了關于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各以聯邦主體身份加入俄羅斯的協議,隨后得到俄羅斯國家杜馬下院和上院的批準。
3月21日下午1點30分,普京正式簽署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入俄條約,標志著克里米亞半島正式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
克里米亞危機的爆發,直接原因是2013年底,親俄的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拒絕與歐盟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導致烏克蘭20多年來一路向西的努力遭遇迎頭痛擊,于是烏克蘭民怨沸騰,尤其是西部民眾更是一再表示我去年買了個大手表,強烈要求不為他們做主的亞努科維奇回家種紅薯,而亞努科維奇則表示祖國需要我,人民需要我,簡稱“打死也不走”,于是矛盾激化,烏克蘭危機由此爆發。
而烏克蘭局勢之所以不可調和、一觸即發,根本原因在于蘇聯解體以來,美歐等西方國家幾十年如一日的顏色革命,讓烏克蘭早已被迷得團團轉,最終上了西方所謂民主和自由的賊船。
可以說,烏克蘭危機是美歐等西方國家圍堵俄羅斯的又一次重大勝利,讓本就眾叛親離的俄羅斯,國際環境更加雪上加霜。
雖然在退無可退的情況下,俄羅斯絕地反擊,兵不血刃地奪回了克里米亞半島,在黑海地區奪回了部分戰略主動權,但經濟制裁則是前所未有,隨后多年GDP發展更是一蹶不振。
而即便俄羅斯能夠逆勢而起頂住西方國家壓力,其奪走克里米亞半島對其他國家造成的心理沖擊則影響深遠,再度惡化了俄羅斯的國際人緣。
且更重要的是,通過將黑海周邊攪得地覆天翻,美歐等西方國家實現了令俄羅斯疲于奔命的戰略目標,事實上直到今天,俄羅斯也依然沒有完全從烏克蘭危機中徹底抽身,西南大門更是暗流洶涌。可以說烏克蘭危機,依舊是俄羅斯的不可觸摸之痛。
但,這樣的勝利,卻并不屬于美歐,尤其是歐盟。作為美國如假包換的盟友,歐盟與美國在意識形態高度契合,在反俄的戰略目標上同仇敵愾,所以在國際社會,他們總是同進共退,是真正意義上異父異母的親兄弟。
但所謂“親兄弟明算賬”,在繼承海盜起家的優良傳統,加班加點地在國際社會巧取豪奪的同時,美國和歐盟也不忘各懷鬼胎。雖然沒有到同室操戈甚至同歸于盡的尷尬地步,但雙方的同床異夢則是一貫的優秀品質。雖有同舟共濟的表象,但本質上則是“你若安好,那還得了”的相煎太急。
而歐盟,總是笑中帶淚,習慣跳坑的那一個。而烏克蘭危機的所謂勝利,也成為“打在俄國身上,疼在歐盟心里”的典型案例。
事實上這種隔山打牛的操作,歷史上并不鮮見,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明明將炮彈都砸在了德日等法西斯身上,但最后作為戰勝國的英國卻元氣大傷;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后,新中國將忍無可忍的復仇重拳兇狠地砸在忘恩負義的越南頭上,但最終蘇聯卻七竅流血最終在1991年土崩瓦解。
所以,歐盟不是最后一個受害者。但就像西方國家一貫的“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風格一樣,歐盟作為世界上整合程度最高的國際組織,其優秀是一以貫之的,而這種優秀就體現在:明知前方是刀山火海,也要一往無前地感受刺激;明知前路是臭不可聞的茅坑,也要舍身忘死地先嘗為敬。
那么,歐盟怎么了?為什么會有如此匪夷所思的優秀表現呢?靜夜史認為根本原因在于歐盟“得國不正”,這個點作為歐盟盟主的德國“深以為然”。
歐盟的誕生,根本原因不是1 1>3的強強聯手,而是美蘇爭霸背景下的夾縫求存。
空前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將日不落帝國徹底打回了原形,更讓整個西歐大地處處生靈涂炭、殘垣斷壁,而與西歐各國的一片哀嚎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在二戰期間不僅賺得盆滿缽滿,而且還在西歐各國盛極而衰的情況下順理成章地接過了資本主義陣營世界霸主的大纛,比如1944年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紐約隨即取代倫敦成為新的國際金融中心。
而東歐的蘇聯雖然在二戰期間承受了4600多萬人的慘烈傷亡,時至今日依然沒有恢復元氣。但靠著斯大林模式的強大動員力,以及借助反擊德國法西斯成功地將無產階級革命輸出到了東歐地區,建立了與資本主義陣營并駕齊驅的社會主義陣營,于是夾在中間的西歐反而在地緣政治格局中被邊緣化。
而邊緣化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被美蘇兩大勢力瘋狂撕扯,直到山河破碎,體無完膚。所以為了自救,更為了找回“老子當年”的榮耀,西歐各國必須有所作為。
而在當時的背景下,抱團取暖是西歐各國自立自強的唯一選擇。于是隨著德法兩大宿敵的和解,歐洲煤鋼共同體在1951年正式建立,6個西歐國家組成了同進共退的經濟聯盟。
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橫空出世,對于美國而言無異是不懷好意的挑釁。畢竟二戰結束后,美國在1947年推出“馬歇爾計劃”,通過強力援助扶持西歐各國經濟迅速復興。
而由于經濟援助以美元為結算貨幣,所以“馬歇爾計劃”的最終目的,是將美元推向全世界,并將西歐納入美國主導的國際市場之中。
在這樣的情況下,西歐各國的抱團取暖,無疑有種忘恩負義的意思。
但美國卻保持了最基本的風度,坐視西歐各國在眼皮底下不斷增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蘇聯及社會主義國家身在西歐臥榻之側,意識形態矛盾高于一切。而且一個團結起來的西歐,也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被蘇聯挖墻腳;另一方面,美國在1949年主導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將西歐各國納入到了美國的羽翼之下。再加上二戰以來美國在西歐各國的大量駐軍,確保了西歐各國的一舉一動,都在美國的掌握之中。
因此美國很放心,西歐各國也很開心。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與歐洲原子能機構、歐洲經濟共同體共同組成歐洲共同體,簡稱“歐共體”。
歐共體的成立,標志著西歐各國的整合程度越來越高,如此高歌猛進的經濟聯盟也吸引了其他西歐國家的爭相投靠,于是英國、愛爾蘭、希臘等國紛紛加盟,歐共體的陣容不斷擴大。
和歐共體的欣欣向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歐各國雖然在戰后經濟一度繁榮,但是很快陷入斯大林模式的桎梏難以自拔。再加上美歐等西方國家顏色革命的推波助瀾,最終爆發了席卷社會主義陣營的東歐劇變。
而蘇聯崛起作為東歐劇變的高潮,也徹底宣告了社會主義陣營的煙消云散,以及冷戰格局的徹底終結。
因為沒有了蘇聯及社會主義陣營的外在壓力,國際矛盾也開始發生潛移默化的劇變,美國和歐共體的關系尤其如此。
冷戰時期,為了對抗社會主義陣營,美國和歐共體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是真正的同仇敵愾,但當共同的敵人煙消云散,歐共體就不再是美國的小可愛,而是美國的新公害。
而彼時的歐共體似乎并未察覺到美國熾熱目光中的異樣,反而繼續奔跑在壯大組織的道路上。
1993年1月1日,隨著《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生效,歐洲聯盟正式誕生,隨后開始了咄咄逼人的東擴。
蘇聯解體后,作為主體繼承者的俄羅斯元氣大傷,無力重整東歐山河,于是東歐出現了巨大的權力真空,這為北約和歐盟的大舉東擴提供了條件。
2004年5月1日,隨著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10個東歐國家的加盟,歐盟實現了史無前例的擴張,成員國猛增到25個。
對于歐盟而言,規模的迅速擴大,對于歐盟在“一超多強”的國際社會凸顯影響力,并增強對抗美國資本方面尤為重要。
但所謂“福兮禍之所伏,禍福福之所倚”,在歐盟大家庭越來越興旺的同時,也面臨著東西部經濟差距迅速擴大、原成員國不滿以及整合難度增大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歐盟在東歐跑馬圈地的同時,北約也緊隨其后,歐盟成員國與北約成員國再度實現了高度重合。
這是令歐盟無語凝噎的存在,因為北約的存在,會抹掉歐盟東擴好不容易取得的所有好處,并給歐盟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脅。
畢竟,東歐各國不僅在經濟方面難與西歐各國相提并論,加入歐盟會給原成員國造成巨大扶貧負擔,因為地理位置更靠近俄羅斯,所以當然美歐各國絞殺俄羅斯并遭到俄羅斯奮起反擊時,東歐各國必然首當其沖。
所以以波羅的海三國為代表的東歐各國,最理想的生活狀態就是:在經濟上吃歐盟的飯,在政治上抱美國的大腿。
歐盟很生氣,后果不嚴重,因為歐盟雖然整合程度很高,但基礎是經濟聯盟,缺乏其他方面的影響力。更尷尬的是,作為歐盟實際領袖的德國,因為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后國土不斷萎縮,時至今日只剩下35.7萬平方公里,在歐盟內部號召力不足,歐盟擴大后這種情況更加捉襟見肘。
對于德國而言,歐盟是德國曲線統一歐洲的重要策略,因為德國是歐洲經濟的領頭羊,所以歐盟各國都是德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這意味著歐盟盤子越大,對德國越有利,甚至涌入難民越多,對人口負增長的德國經濟發展越有利。
這決定了歐盟在后冷戰時代的一系列操作,包括東擴。而東擴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對歐盟就是真正的作繭自縛,就像干活越多犯錯越多一樣,德國主導的歐盟越膨脹,留給美國上下其手的空間就越大。
事實上除了在東歐上躥下跳地使絆子,美國為了扼殺歐盟還準備了一系列驚喜,包括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讓歐盟在歡天喜地中眼睜睜看著歐元遭遇迎頭痛擊;
2009年的希臘債務危機,高盛集團瞞天過海將希臘這顆定時炸彈塞入歐盟車上,差點兒將歐盟炸得粉身碎骨;
2015年的歐洲難民危機,將歐盟置于道德與利益的天平上,因為歐盟無論如何選擇,都難以挽回成員國之間的離心離德;
而2016年開始的英國脫歐,則讓歐盟遭遇了更為猛烈的沖擊,因為歐盟不僅損失了一大錢包,更不得不面臨著英國在周邊的上躥下跳。畢竟英國脫歐,就是因為下定了與美國沆瀣一氣的決心,這意味著英國脫歐后,必然會成為美國圍堵歐盟的重要前沿。而作為美國的親戚加“英聯邦”的領袖,英國搞破壞的能量難以估量,畢竟幾百年來,英國就是靠著“離岸平衡手,大陸攪屎棍”的定位一步步登峰造極的。
所以英國脫歐給歐盟造成的沖擊,可以說令歐盟痛不欲生卻又無可奈何。在靜夜史看來,正是因為英國脫歐,才促使歐盟不得不主動向美國服軟,畢竟只有和美國保持目標一致,才能最大限度地壓制英國的野心。只有主動跳到美國的坑里,才能最大限度地維護利益。
而烏克蘭作為與英國對角線的國家,也是加深這種“斯德哥爾摩癥”思想的重要國家。
雖然沒有在歐盟經歷“先上車后下車”的尷尬,但烏克蘭卻令歐盟騎虎難下、進退兩難。因為烏克蘭不僅是東歐國家,連接著巴爾干半島和東歐平原,更是俄羅斯的西大門,關乎俄羅斯黑海方向的安全,所以烏克蘭的局面相當復雜。
而烏克蘭自古以來東西撕裂的局面,也讓本就難以勠力同心的烏克蘭更加難以同心同德。
雖然是基輔羅斯的核心,但第聶伯河的存在,從一開始就撕裂了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而后分別崛起的沙俄與中歐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從東西兩個方向不斷撕扯,使東西烏克蘭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兩種面貌。
更尷尬的是,在烏克蘭被東西撕裂的幾百年時間里,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克里木汗國作為奧斯蘭帝國的衛星國,也對烏克蘭產生了巨大影響,烏克蘭在成型之初是真正的“三國演義”,直到1783年沙俄消滅克里木汗國后才結束。
但問題是,沙俄可以消滅克里木汗國,可以瓜分波蘭,卻幾乎難以向西再進一步,這也導致烏克蘭雖然在沙俄“幫助”下實現了東西統一,卻難以在思想上實現同步。
這也導致烏克蘭在蘇聯解體后,內部就先東西撕扯起來了。彼時的烏克蘭,東部長期受蘇聯影響,更經歷了沙俄以來幾百年的種族換血,在情感上更親近俄羅斯。
而西部由于歷史和區位影響,在情感上更親近于歐盟。但問題是由于長期與俄羅斯“結盟”,工業更發達的東部地區經濟水平也遠強于農業為主的西部。
但架不住美國和歐盟的輪番忽悠,于是西烏克蘭人民越來越堅定了與歐盟打成一片的決心,導致烏克蘭的撕裂更加嚴重。
對于美國而言,只要將烏克蘭搞得烏煙瘴氣,令俄羅斯城門失火、疲于奔命就實現了目標,烏克蘭本身并不在考慮范圍之內。
但歐盟不行,雖然也有堅定反俄的戰略目標,但歐盟必須考慮烏克蘭帶來的經濟效益,這個歐洲糧倉無疑令歐盟垂涎。
所以如果可以,歐盟會不遺余力地拉攏烏克蘭,畢竟歐盟相比于北約對俄羅斯的刺激不可同日而語。
但為了美國的利益,歐盟最終斷了拉攏烏克蘭的念想。這種搞法雖然迎合了美國,也是克里米亞危機后的就坡下驢,畢竟當年歐盟在科索沃問題上就是玩公投玩雙標,俄羅斯奪回克里米亞只是以牙還牙。但歐盟確實與美國保持了戰略一致。
這也意味著,歐盟經歷了英國脫歐和烏克蘭危機后,徹底放棄了幾十年來的堅持,放棄了自立門戶的努力,而這也注定了歐盟在東擴,尤其是烏克蘭問題上,將成為最大的受傷者。無論美國在烏克蘭砸向俄羅斯的拳頭有多重,最終承受的永遠有歐盟。
沒有自主權的歐盟,終歸還是逃不過美國的手掌心,逃避不了被美國左右的尷尬命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國際新聞☜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