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經過幾天發酵,有個社會新聞,昨天上了全網頭條,引起廣泛爭議。
正好昨天我兒子6歲生日,內心頗有感慨,雖和理財無關,還是想說幾句。
7年前催淚電影《親愛的》原型,孫海洋夫婦被拐的4歲孩子孫卓,14年后,終于找到了。
本來這是個破鏡重圓的悲喜劇,故事應該就此Ending。
但孫卓認親后,第一時間表態: 想回去和養父母繼續生活。
因為這句話,孫卓被網暴了。
記者問他,你擔心養父母被抓嗎?
他說我相信不會,如果真被抓,我會生氣。
網友聽了更來氣,你親生父母辛辛苦苦找了你那么多年,你怎么滿腦子就想著養父母?
根據《刑法》,孫卓養父母涉嫌收買被拐賣兒童罪,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但對被買兒童沒有虐待行為,不阻礙對其進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責。
孫案中,養父母的確沒有虐待過孫卓,也沒有阻止認親,應該不會判刑。
隨著網暴不斷升級,18歲的孫卓也蒙了,說現在壓力很大,不管怎么選擇都會傷害一部分人,自己完全不知道該怎么辦。
相當一部分網暴者觀點是,孫卓這條“白眼狼”在打小算盤,嫌生父母窮,養父母供他吃喝上學,還有兩個姐姐可以一路吸血,顯然對今后的人生更有利。
但我看了更多信息,發現孫卓養父母也是普通人家,這種猜測太惡毒。
還有人說,當年同樣被這個人販子拐走的符建濤,也是4歲被拐,今年18歲,但符對生父母態度好得多,主動表示自己會努力考上南方的大學,盡量和生母距離更近些。
有了鮮明對比,一部分網暴者更覺得孫卓“橫豎不是東西”!
問題是,符建濤從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一直記得自己名字和家庭地址,甚至連人販子的樣子也記得清清楚楚,他一直知道自己是被拐的,突然和親生父母相認,也就沒那么驚訝,接受度高得多。
但孫卓一直在湖北老家跟爺爺奶奶生活,孫海洋把他接到深圳還沒兩天,就被拐了,足歲才三歲半。
所以他對父母沒有多少深刻記憶,更別提感情了。
有人會說,哪怕你說的都對,孫卓畢竟18歲了,做人道理總該懂吧?這種不顧親生父母感受,就想著自己和養父母的做法,實在讓人心寒。
我覺得要從微觀宏觀兩個層面分析。
微觀層面,對孫卓的行為,應報以理解之同情。
如果你是孫卓,記憶還不清晰的時候,就被人抱走,對親生父母沒啥印象,突然有一天,一對老夫妻抱著自己痛哭流涕,你啥感覺?
認親現場
18歲說小不小,說大也不大,一直在學校里讀書,沒啥閱歷,他能理解多少人間悲喜百態?又怎能完全get父母此刻感受?
他只知道,自己有一個很疼愛自己的(養)父母,現在高三,正是人生第一次重要分水嶺,身邊所有人都說,你現在要心無旁騖,全力備戰高考。
認親后馬上回親生父母身邊,一是情感和生活習慣上很難馬上適應,更重要的是高考怎么辦?難道現在要跨省轉學?
正是這些最現實的問題,讓孫卓想回去,至少先在山東讀完高三,考上大學。
但擺在孫卓面前的人生,可能會很艱難。
考上大學后,肯定要去異地大城市生活,以后找工作、找對象、在大城市打拼買房,都是壓力山大的事。
在此過程中,他要同時維護兩對父母的親情關系。
逢年過節,是帶老婆孩子去山東養父母家,還是湖北的親生父母家呢?
尤其對親生父母,因缺乏童年情感聯系,不管今后如何交往,補償,都補不回去了。
更大的壓力是,他未來一個人就要給4個老人養老……
如果孫卓想到這些,眼下又突然成為輿論焦點,內心當然會迷茫恐慌。
我兒子6歲了,見多識廣,能說會道,平時我們教了很多防拐知識,幼兒園甚至還演習過防拐教育(怪蜀黍送糖誘騙孩子出幼兒園)。
但我忍不住YY,假如我兒子只有3歲,會說話走路,但記憶不清,突然被拐,我和力嫂會如何……
嗯,那真是撕心裂肺的痛吧。
以力嫂承受力,甚至很可能神經衰弱,精神恍惚。
哪怕10多年后找回來,感情也無法修復,孩子又能對你多親呢?
《失孤》原型郭剛堂,用24年騎行大半個中國,也是幾個月前才剛剛找到,結果兒子也一樣選擇留在養父母身邊。
哎……
這就要說到宏觀層面:
我們沒必要苛責孫卓個人選擇,這對所有被拐孩子都是兩難,問題是如何才能盡可能減少這種悲劇?
有人說,要用嚴刑峻法!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不僅要嚴懲罪大惡極的人販子,對買孩子的養父母,也要追究刑責,迫使所有人都不敢買孩子。
沒有市場,自然也沒人會拐騙孩子。
問題是,很多人花錢買男娃,就是為了給自己養老送終,給家門傳宗接代用的,可寶貝呢。
真清一色處以重罪,最受傷的可能還是孩子。
如果孩子還在讀書,你把養父母都關進去,還要判很多年,孩子誰來撫養?
回親生父母身邊?
如果親生父母去世了?
離婚重組家庭了?
又生孩子了?
或者警方解救了被拐孩子,但找不到親生父母呢?
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都是正能量爆棚,十年如一日,鍥而不舍找孩子的父母。
但又有多少父母,找不到孩子就放棄了呢?
理論上的完美解決方案,在現實面前,會遭遇巨大困境。
根本上說,買男娃是為了傳宗接代,買女娃主要是想收做童養媳,避免家里男娃打光棍(很少見了),還是要傳宗接代。
這些都是封建糟粕,但過去30年改革速度太快,中國城鄉差距太大,農業文明一代還沒死去,后工業文明一代已經長大。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靠時間慢慢改變國人觀念。
60-70后農村父母可能還有這些思想,但80-90后父母就少得多了,00-10后長大后,女權思潮橫行,重男輕女就更沒市場了。
只不過,這個代際更新過程,充滿血與淚。
就像我們這代人,注定是城鎮化進程犧牲品。
我們要為了下一代,在大城市里拼命站穩腳跟,對不起我們在農村的年邁父母,也對不起我們自己的人生。
但我們的下一代,就能踩著我們的肩膀,活得更滋潤,更自信。
越來越多年輕人不愿為下一代付出這么多,索性躺平不生了……
最后給大家看張圖,是網友總結的2010年以來最有代表性的網絡流行語——
我發現10年前很多流行語,明顯帶有網絡無厘頭痕跡。
比如“給力”、“神馬都是浮云”、“悲催”、“hold住”,純粹是一種自娛自樂的二次元潮流文化,現代漢語中原來就有這些概念。
但近幾年流行語,對現實的映射越來越多,而且明確表達負面情感的流行語越來越多,“喪文化”開始流行。
我圖中劃線的,都是 吐槽職場打工,感嘆貧富差距有關的流行語。
這種“喪文化”,起源于15年“葛優躺”(半躺在沙發上),在18年“佛系”(躺坐隨意,不care)中,得到升華。
最終在今年大熱的“躺平”(毫不掩飾,徹底躺倒)中,完成自我躍遷。
和動詞的不斷“下流”不同,對于自我身份認定的名詞,從12年“屌絲”,到18年“社會人”,再到20年“打工人”,不斷“上流”。
“屌絲”明顯帶有自我否定的情感——我就是一灘扶不上墻的爛泥。
“社會人”則變得更中性,明白了世道險惡,為了生存,勞資也不客氣了。
但“打工人”則充滿了倔強感,強大的自尊心噴薄而出——打工怎么了?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
動詞“下流”,名詞“上流”,根本原因,就是今年最熱的流行語: 內卷。
年輕人想要得到和能夠得到的,差距越來越大。
右派只能黯然退場,留出舞臺,讓左派小將們搖旗吶喊~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情感驿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