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Advertisements

1941年12月7日下午1點47分美國白宮總統辦公室的電話響起了一陣急促的鈴聲。這時總統羅斯福正在和自己的私人顧問霍普金斯聊天。鈴聲響起后羅斯福接通了電話,隨即聽到電話那頭傳來的聲音:“總統先生,日本人好像襲擊了珍珠港!”羅斯福問道:“怎么回事?”電話那頭的海軍部長諾克斯回答道:“海軍部電訊部門剛偵獲的一份電文內容為‘珍珠港遭到空襲’。這是太平洋艦隊總司令金梅爾向夏威夷的美國艦只發出的緊急通知。這個電文的內容太讓人震驚了!”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羅斯福放下電話后對霍普金斯說道:“日本人好像襲擊了珍珠港!”霍普金斯搖著頭說:“是不是弄錯了?日本人不會蠢到主動向美國挑釁吧?”羅斯福說道:“日本有理由這樣做。如今他們正在往東南亞一帶擴張,美國太平洋艦隊已成為他們最大的阻礙。珍珠港是太平洋艦隊的大本營,那么當然會成為他們的攻擊對象。我料定我們的敵人不會不犯錯。如果日本人進攻我們,那么我將會讓國會批準我們參加這場戰爭”。二十多分鐘后海軍參謀長斯塔克打來的電話證實了珍珠港確實已被日軍襲擊。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當晚8點半羅斯福在白宮二樓召開了內閣會議。會上海軍部長諾克斯向大家匯報了珍珠港事件的損失情況:美軍官兵死亡2403人,失蹤和重傷2233人;太平洋艦隊共有18艘艦只被擊沉或受到重創;被炸毀的戰斗機有188架,被炸壞的有159架;航母出海執行任務還沒回航,所以僥幸逃過一劫;海軍船塢內的油庫和潛艇庫因位置隱蔽而沒被日軍轟炸。諾克斯匯報完后羅斯福開口說道:“不管是要和平,還是要戰爭,如今美國已沒選擇的余地,因為日本人已替我們做了決定”。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1941年12月8日中午12點30分國會召開了參眾兩院聯席會議。身披藍色海軍斗篷的羅斯福在兒子詹姆斯上尉的攙扶下緩步走進國會大廳。這一刻共和黨議員、民主黨議員都用依賴和景仰的神情望著他們的總統。過去兩黨之間的一切政治分歧在這時都煙消云散了。在羅斯福不到10分鐘的演說過程中議員們頻頻報以熱烈的掌聲。最終參議院以82票對0票、眾議院以388票對1票分別通過了羅斯福對日宣戰的要求。1942年12月8日美國正式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長期以來珍珠港事件被解讀為日本方面對美國發起的一次偷襲,然而近年來出現了一種陰謀論的說法。這種說法認為珍珠港事件有可能是美國方面自導自演的苦肉計,而日本則很有可能是被算計的替罪羊、冤大頭。這種說法認為美國方面其實在事先就已知道日本會偷襲珍珠港,但卻故意讓日本偷襲成功以獲得對日開戰的理由。這種說法其實也并非完全是空穴來風,因為羅斯福確實存在演這樣一出苦肉計的動機。那么這話究竟從何說起呢?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在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前美國國內對是否參加二戰其實存在兩種完全不同的聲音。長期以來美國在外交上所奉行的是孤立主義政策。“孤立主義”一詞最早于1922年出現在《芝加哥日報》駐倫敦的記者愛德華·貝爾的文章中。愛德華·貝爾在文章中使用“孤立主義”這個概念來批評美國當時對國際合作所持的消極態度,在此之后這個概念就被世界各國的學者廣泛引用。不過“孤立主義”作為一種政策所出現的時間要比愛德華·貝爾在概念上明確定義它要早得多。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早在獨立戰爭之前北美大陸就已存在著一股和歐洲做整體切割的思路:當時的北美大陸不僅希望在政治上脫離大英帝國而獨立,同時還希望盡可能在外交、文化等各方面與歐洲各國進行整體切割。1776年1月托馬斯·潘恩在其《常識》一書中寫道:“我們就應當同歐洲的任何部分保持不偏不倚的關系”。美國的地理區位為美國實行孤立主義政策提供了客觀條件:美國東臨大西洋,西濱太平洋,遠離其他大陸。有天然的地緣屏障保護的美國具備執行孤立主義的先天條件。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獨立之初的美國僅僅只是由大西洋沿岸十三個前英屬殖民地組成的聯邦,身處英國、法國、西班牙的殖民地包圍之中。后來美國通過吞并佛羅里達、收購路易斯安那、侵占墨西哥領土、購買阿拉斯加、入侵夏威夷等一系列擴張行動才發展成為東臨大西洋,西濱太平洋,幾乎占據半個北美大陸的大國。然而直到1898年美國軍隊不足3萬人,這一數據甚至低于保加利亞這樣的彈丸小國。這時實力不足的美國總是盡可能避免使自己卷入美洲以外的事務中。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這時的美國的策略是:以中立之名坐山觀虎斗——趁其他國家大打出手之際出售武器物資、提供貸款大發戰爭橫財,等戰局明朗后再摘取勝利果實最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與此同時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如果過度介入到國際糾紛中極有可能導致國內來自不同國家的族裔因效忠自己的母國而陷入分裂。1796年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在卸任時曾向公眾明確表示:“我們與外國交往的重大原則就是在擴大與他們的商業關系的同時盡可能少有政治聯系”。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這時的美國只想和其他國家保持商業上的往來,然而在國際政治事務中想的是能不參與就不參與。1780年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告誡國會:不要把美國和歐洲列強糾纏在一起,雙方的往來僅限于商業,而不是政治,更不是戰爭。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曾得到過法國的大力幫助,然而當1793年4月英法戰爭爆發以后華盛頓卻發表《中立宣言》宣稱美國將堅持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禁止美國人以任何形式參與、幫助支持交戰雙方的一切活動。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美國的立國精神立足于清教傳統,而清教徒最根本的信念在于:我們是上帝的選民。正是這樣一種信念使來自于歐洲的美國移民們堅信自己與歐洲人有著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美國人自認為是被上帝選中的獨特民族。他們自認為是人類世界未來的希望。歐洲以及世界上其他地方在他們眼中是骯臟的、野蠻的、落后的,只有同包括歐洲在內世界上其他地區保持一定距離才能避免自己被污染。孤立主義就此成為美國的一項既定國策:在國際糾紛中嚴格保持中立,避免介入除自衛戰爭外的一切國際爭端。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一戰期間美國一開始通過與交戰雙方同時進行交易得以大發戰爭橫財,等到戰爭后期局勢漸趨明朗后才加入其中。美國參加一戰后為協約國提供大量物資援助,還付出了戰死11萬人、重傷致殘20萬人代價。一戰后的美國已成為一個世界級的大國,然而相比英、法這樣的老牌列強卻只具有相對優勢,仍不具備絕對碾壓的實力:一戰后成立的國聯被英、法所控制,然而美國作為國聯的倡議者卻被排除在位。美國既沒得到德國的殖民地,也放棄了德、奧的主要賠款。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相比之下英、法在一戰后瓜分了德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屬地,日本也得到了太平洋上的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甚至就連比利時這種彈丸小國也得到了部分德屬東非。因此一戰結束以后美國民眾普遍認為:自己在一戰中付出了巨大代價,然而卻沒得到預期的回報。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認為不該再讓自己的軍人為別國去送死。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羅斯福就意識到如果繼續放任軸心國集團對英國、蘇聯、中國等國的侵略戰爭,那么當軸心國征服歐洲和亞洲之后勢必對美國也構成強大的威脅。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然而在當時孤立主義思想盛行的美國很多人并沒意識到這種風險,所以羅斯福對軸心國開戰的想法就始終無法在國會得到通過。在這種形勢下羅斯福政府只有通過《租借法案》的形式向英國、蘇聯、中國等國提供武器、糧食、石油等戰略物資。美國參加二戰對外宣傳的是維護世界和平,然而在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其實有美國自己的盤算。一旦軸心國征服了歐亞大陸勢必會對美國的安全也構成巨大的威脅。即使軸心國不發動侵略美國本土的戰爭,那么美國在歐亞地區的市場范圍也必然保不住。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當時的英國是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當時還是英國屬地的加拿大是美國的鄰居,所以美國和英國之間涉及到大量的利益糾葛。同為英語國家、有著大量的英裔人口以及制度文化上的相似性使兩國有較高的認同。在不列顛空戰期間甚至有著不少的美軍士兵以志愿者的身份遠渡重洋去幫助英國。由此可見在美國正式介入二戰之前那種孤立主義的氛圍中其實也有一部分人認為美國應當主動介入戰爭。這種觀點在珍珠港事件發生之前的美國是不占主流地位的。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身為美國總統的羅斯福恰恰就持有這種不占主流的觀點。羅斯福不僅看到了軸心國一旦得勢將對美國造成的巨大威脅,而且還看到了參戰對提升美國的國際地位有著重要的意義。這時的美國已是全球第一大工業國、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然而美國的影響力仍基本局限于西半球的美洲。在歐洲事務中仍是英、法等老牌列強說了算,在亞太地區日本是美國強有力的競爭者。如果美國能在其他列強斗得兩敗俱傷時加入到戰爭之中將會極大提升美國在戰后的國際地位。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席卷全球的經濟大蕭條最初就源于美國華爾街股市。美國經濟在這次大蕭條中遭受了重創。羅斯福上臺后通過一系列新政舉措使美國經濟得以逐漸走出陰影,然而大蕭條帶來的諸多后遺癥依然還是客觀存在的。如果美國加入到戰爭中就能利用軍工生產帶動國內產業的全面復興:以此拉動內需、轉移國內矛盾,從而將大大緩解經濟大蕭條帶來的后遺癥。這其實也是美國的軍火商們所樂于見到的。羅斯福正是基于以上提到的這些政治經濟原因希望讓美國介入到戰爭中。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美國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一個講究權力制衡的國家:一方面由國會、政府、法院分別掌握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權分立體系對總統的權力構成一定制約,另一方面地方上各州所享有自主權也對聯邦政府的權力構成制約。美國總統同時又是美軍總司令,所以對軍隊任務有下達執行權。不過這并不意味著總統可以隨意調動軍隊,因為美國憲法規定對外宣戰、軍隊調動是國會的權力。由此可見在美國對軍隊的權力是由總統和國會分享的,那么這就不可避免會出現一種博弈。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情結還很濃厚:國會里有相當一部分議員對介入戰爭是持反對態度的。然而珍珠港事件發生后全體國會成員幾乎一致通過了對軸心國集團宣戰的決議。之前一直反對介入戰爭的國會開始全力支持羅斯福政府對德、日、意法西斯軸心國集團開戰,同時美國政界、軍界以及社會各界在經歷珍珠港事件后變得空前一致的團結。這樣的變化顯然是一直主張參戰的羅斯福所樂于見到的,所以羅斯福的確有自導自演一出苦肉計的動機。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當然有動機并不足以證明珍珠港事件就一定是羅斯福設計的苦肉計。這就像審理一起犯罪案件時動機只能當做推理依據,然而卻并不能當做直接的犯罪證據。假設張三和李四有矛盾。如果張三被人殺害了,那么和他有矛盾的李四自然是有動機有嫌疑的,然而這卻并不能證明張三一定就是被李四殺的。羅斯福有自導自演苦肉計的動機,那么有沒有證據能證明這件事就是他所為呢?如果我們仔細分析珍珠港事件就會發現確實是存在一些疑點的。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當日本飛機轟炸珍珠港時海面上整齊排列著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作戰艦只和飛機。這些作戰艦只和飛機沒任何的掩護和防御措施,以致于被當時的美國參議員們形容為“美國海軍睡著了”。日軍在偷襲珍珠港的行動中出動了由6艘航母和17艘其他艦只組成的超強大艦隊。即使日軍方面的保密工作做得再好,也很難想象如此大規模的一次行動能完全做到瞞天過海。根據戰后解密的檔案資料顯示:珍珠港事件發生前中國就已對日軍的動向有所掌握并通過一定途徑告知了美國方面。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當時軍統一個叫姜毅英的破譯員通過日軍的往來密電成功破譯了日方將對美國發動偷襲的情報。按說這么重要的事應該盡快通知美國,但蔣介石在這件事上漂亮地耍了一個滑頭:他先將此情報通告駐美大使郭德權,然后再將此事正式通知美方。在五角大樓看來這不過是一種試圖破壞美日關系從而把美國拖入戰爭的手段而已,所以美國軍方選擇對這個信息不予理會,而這恰恰正中蔣介石下懷。當時中國和日本的戰爭已進入戰略相持階段,而美國人卻還在一旁作壁上觀。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其實蔣介石是希望美國被日本教訓一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促使美國下力氣支援中國抗戰。然而蔣介石又不敢把這份情報瞞下來,因為一旦將來沒美國人識破會對自己很不利。蔣介石故意用一個比較低級的方式傳遞消息就是讓美國人不引起重視:這樣一來自己算是向美方傳遞了情報,將來美國方面在這件事上也沒什么好指責自己的;另一方面對這份情報不重視的美國人很可能還是會被日本人狠狠教訓一次。其實當這份情報真正的到達羅斯福辦公桌上的時候珍珠港已是一片火海。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當時延安的方面也在事先知道了日本即將偷襲美國的情報:一位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日本人中西功在1941年11月通過匯總各方面信息分析出日軍的戰略方向轉向太平洋最早可能是在12月1日,最遲可能是在12月15日,12月8日的可能性占到90%。至于被襲擊的目標具體是哪里則并沒預測出來。與此同時國民黨軍統內部也潛伏有中共地下黨的成員,所以姜毅英的破譯電報出來之后延安方面甚至比蔣介石得到消息都早。然而當時美國和延安的中共方面聯系較少,所以這份情報沒能及時傳遞給美國方面。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退一步講即使當時國、共兩黨的情報被及時傳遞給了美國方面也未必能改變什么。當時軍統和中共方面都知道日本即將對美國發動偷襲行動,然而發動偷襲的具體地點是在珍珠港、具體時間是1941年12月7日這點是在事先無法預測的。美國即使及時得到了情報并引起了足夠的重視,可也無法準確判斷日本會在具體何時何地動手。當然作為太平洋艦隊基地的珍珠港成為日軍偷襲目標的可能性無疑是最大的,但也不排除日軍選擇其他目標下手的可能性。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在日本的襲擊發生之前美軍突然向珍珠港調派大量的醫藥物資和醫護人員。在襲擊發生的前一天臨時通知取消第二天的休假,進行戰備值班(襲擊當天是星期天)。這些都是有檔案可查的,但在襲擊之后這些記錄和當事人被全部調離。襲擊結束后美軍以驚人的速度將擊沉的軍艦打撈出水,然后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將其修理好,甚至還通過改裝使這些軍艦的戰斗力上升到了新的水平。盡管美國海軍在珍珠港事件其實并未因此傷筋動骨:事件發生時所有航母都在外面執行任務。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有人據此猜測羅斯福和美軍幾位高級將領可能在事先已得知日本將要偷襲珍珠港,所以故意先把航母全部調走,同時向珍珠港調派了大量醫藥物資和醫護人員。之所以自編自導這樣一出苦肉計就是為了擺脫國內孤立主義的束縛。然而疑點終歸只是疑點、猜測終歸只是猜測。珍珠港事件確實存在太多疑點,然而卻沒任何直接證據可以確證這就是一出苦肉計。事實上所謂的情報漏洞和航母出港都是可以給出合理解釋的,所以時至今日珍珠港事件的真相依然撲朔迷離。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現在看來美國方面在事先的確知道日本即將對自己發起軍事行動,然而從現有證據中很難看出美國確切知道日本會于何時在何地動手。這種情報上的疏漏究竟是不是故意為之的苦肉計恐怕已是我們今天說不明道不清的了。至于珍珠港事件發生時所有航母都不在港這個問題也并不能排除就是一種巧合:珍珠港事件發生時企業號航母正在返回珍珠港的路上,列克星頓號數日前剛剛開出,薩拉托加號正在圣地亞哥維修。看起來似乎是挺巧的。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然而如果珍珠港事件真是一出苦肉計,那么必然會在相當秘密的狀態下進行。這也就是說知道這件事的人不可能太多:充其量也就羅斯福和美軍最高層的幾位將領可能知道,而當時正在返航的企業號航母上的官兵顯然是不可能知道幕后真相的。那么假設如果企業號返航的速度再快一些就有可能與偷襲珍珠港的日軍迎頭撞上。退一步講知道內情的高層限制了企業號返航的速度,那么美軍高層總不能限制日軍方面的行動吧?如果日軍方面的行動比一開始預計的耽擱一些不也可能撞上返航的企業號航母嗎?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珍珠港事件就是這樣撲朔迷離:整起事件看起來的確疑點重重,可無論證實或證偽都缺乏足夠的證據。如今我們既無法肯定說整起事件就是美國方面自導自演的苦肉計,可也同樣沒過硬的證據能完全否定這種可能性。無論珍珠港事件的真相如何都無法改變一個既定事實——這一事件改變了美國乃至世界的命運:珍珠港事件直接導致美國正式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如果說一戰只是使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有所松動,那么二戰則徹底終結了孤立主義。

珍珠港事件中的重重疑點

二戰后美國的外交政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孤立主義原則被否定,"國際主義"成為美國外交決策的基礎。美國外交政策的多邊主義時代產生了。戰后美國多邊主義外交政策的基本理念為:通過維持西方聯盟在一系列國際規則和原則的基礎上協調與盟國乃至與非盟國之間的政治經濟關系,同時強調通過建立國際制度、國際組織和國際機制來協調各國之間的國際事務。在美國政府的推動下強調國際多邊合作的聯合國于1945年成立,而戰后的西方軍事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在美國的主導下成立。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