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1952年,阿拉伯世界開始出現復蘇的希望,一批有著強烈民族主義情感的政治人物開始逐漸登上了中東的舞臺。
在埃及以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起了軍事政變,推翻了英國扶持的法魯克王朝,廢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國。
沒落的大英帝國不得不接受了埃及獨立的事實,從1954年開始英國逐步開始撤出駐埃及英軍,到1956年英軍完全撤出埃及,到此埃及領土上除去蘇伊士運河都回到了埃及政府的管控下。
蘇伊士運河作為溝通亞歐最重要的通道有著不可取代的戰略地位,從開通以來一直為英國管控隨后法國人也加入了對蘇伊士運河的管控。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法的衰弱已經不可阻,但埃及要收回蘇伊士運河這個戰略要地也大大的刺激了英法兩國。
英法在外交和政治上無法使埃及妥協的情況下,秘密的開始聯系以色列謀劃對埃及進行武力干涉。對于以色列來說這真是個天上掉下來的借口,由于作為阿拉伯國家的埃及封鎖以色列的船只通過亞喀巴灣的蒂朗海峽和蘇伊士運河,以色列早在1955年便制定了對埃及出兵的計劃。兩者一拍合。
以色列率先向埃及西奈半島發動進攻,由于埃及主力部署于尼羅河三角洲及運河地區,西奈半島只有3萬左右的駐軍,雖然西奈半島的埃及軍隊奮起抵抗,但戰局持續向埃及不利的方向發展。
當埃及緊急調兵開進西奈半島時,英法兩國以埃及承認兩國對蘇伊士運河的所有權為最后通牒向埃及政府下達了最后通告,納賽爾領導的埃及政府當夜便加以決絕。英法正式對埃及宣戰,兩國出動海軍和空軍對埃及主要大城市進行狂轟亂炸,并在一周內空軍橫掃了西奈半島的埃及軍隊及賽義德港,擁有250余架飛機的埃及的空軍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海軍也失去了制海權,為了避免西奈半島的埃及軍隊遭到英法和以色列的夾擊,埃軍開始從西奈半島撤退。而西奈半島也逐步被以色列占領。
在取得了制空權和制海權后英法開始在蘇伊士運河區域開始登陸作戰。但英法低估了埃及的抵抗運河區的戰斗進入僵持,英法軍隊一直無法全面的占領運河區域。
軍事上的節節敗退的同時,作為埃及背后的勢力蘇聯終于將注意力轉到了中東,由于匈牙利十月事件逐漸明朗化,蘇聯有了足夠的精力開始為自己的小弟發聲。蘇聯以不同的措辭照會有關各方。在致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的信中稱,以色列的行為“將使以色列是否能繼續作為一個國家而存在發生問題”,致使本·古里安大為不安,趕緊向聯合國表示接受其一切停火建議而不帶任何附加條件。在致英國首相艾登和法國總理摩勒的信中稱:“如果擁有各種現代化毀滅性武器的更強大的國家向英國和法國進攻的話,那么英法兩國會處于何種境地呢?”致使英法慌忙要求美國保證北約組織的團結。而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函則稱,“如果這場戰爭不予制止,則將險象環生,并能發展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國和蘇聯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擁有原子武器的大國,對于制止戰爭和恢復近東地區的和平負有特別的責任。
迫于蘇聯的壓力和美國自身的利益,美國開始調整自己的政策來壓制英法迫使英法不得不放棄蘇伊士運河。
1956年11月7號英法在不甘中宣布停火,并于22號撤出全部軍隊。在埃及應允以色列有蒂朗海峽水面航行和空中飛行權后,以色列軍隊于1957年3月從西奈撤出全部軍隊,所遺有爭議的加沙地帶和亞喀巴灣沿岸地區由“聯合國軍”暫時管理。
在這場戰爭中,英、法兩國的野蠻干涉不僅沒有奪回蘇伊士運河更是加快了其全球殖民統治的瓦解,而作為保家衛國的埃及則付出了死亡1000多人,傷2萬多人,損失飛機200架,五大城市遭到嚴重破壞,1.2萬幢住宅毀于戰火的代價,最后還是通過蘇聯的介入才保住了蘇伊士運河和西奈半島。唯一得利的就只有以色列,通過戰爭以色列解除了埃及對蒂朗海峽的封鎖,亞喀巴灣的航行不再受阻。
戰爭結束后,雖然軍事上失利,但埃及憑借蘇聯人的介入獲得了政治上的勝利,逐漸成為阿拉伯世界對抗以色列的主要力量,而隨之興起的泛阿拉伯民族主義也從埃及向整個中東阿拉伯世界傳播。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國際新聞☜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