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千爬藤家庭被拖入“消耗性競爭”,美國知識份子忍不住率先退場了……

Advertisements

看點 名校越來越難進了,這在美國其實也是一樣。蛋糕小,分的人多,于是丑聞便一件接著一件:文書造假、行賄受賄、暗箱操作……就拿寫申請文書來說,學生表現得越“凄慘”,錄取的成功率便似乎越高。不少專家學者對類似丑態,紛紛表示批評與抵制,他們在認真考慮是不是要進行“搖號入學”,甚至是“拍賣學位”。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Sylvia 編丨Leon

一年多以前, Mackenzie Fierceton 還是常春藤名校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驕傲。她以優等成績畢業于政治系,在研究生(社會工作專業)畢業前夕,成功拿到牛津大學 羅德獎學金(2 ,300 人申請,錄取32名)。賓大女校長Amy Gutmann在新聞稿中盛贊這位跟她自己一樣,來自低收入家庭的第一代大學生。

這個動人的故事見報后,賓大和羅德基金會相繼收到舉報郵件,稱Fierceton 簡歷造假 ——實際上她在富裕的圣路易斯郊區長大,上的是私校,母親是放射科醫師,她甚至改了自己的姓氏。舉報人還附上了 Fierceton騎馬、跳傘、乘皮劃艇的照片。

Mackenzie Fierceton,圖源:New York Post

賓大和羅德基金會隨即啟動了調查,Fierceton當年申請賓大本科時的文書、提交給羅德獎學金的文書成為調查的焦點。 在文書中她差點被母親殺死,住院三周,輾轉寄養家庭,受盡磨難。

調查員走訪Fierceton 的家鄉深入調查,并對當事人問訊,判定Fierceton 申請材料嚴重不實,至今沒有授予Fierceton碩士學位,還致函羅德基金會,建議對方進一步調查。

Fierceton 主動退出羅德獎學金申請,轉而起訴賓大對她不公,說悔不該當初申請賓大。另一方面,這場風波并沒有影響Fierceton 如期赴牛津攻讀博士學位——只是不以羅德學者的榮耀身份赴英而已。

之前沸沸揚揚的名校招生丑聞,矛頭對準的是富裕的父母,丑聞案中的不少孩子,都不知道父母為了他們入讀名校的行賄行為。Fierceton這樁案子,和記者順藤摸瓜揭示出的美本申請文書普遍經不起深究的現象, 讓人看到美本錄取系統更加不堪和令人不安的一面。

文書陷入比慘怪圈

高曉松曾經說“大學讓國家相信真理”,這話在今天聽起來就象個笑話。美國頂尖大學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面臨這么多的批判和嘲諷:腐敗、傲慢、自私、不公——都是社會各界扣在名校頭上的帽子。

名校被起訴接連不斷,除了Fierceton 起訴賓大,2022年一開始,包括麻省理工和達特茅斯在內的16所頂尖私立大學被畢業生起訴“操縱價格”——違反反壟斷法,合謀運用共同公式,抬高獲取助學金學生的入學成本。

另一方面,數以幾十萬計的家庭,仍然在通往名校的羊腸小道上苦苦掙扎。在競爭最激烈的學區,家長給尚未出生的孩子注冊炙手可熱的幼兒園。

《華盛頓郵報》的一則廣告完全可以把家長嚇出一身冷汗: “為什么幼兒園決定孩子未來的財富?” 每周、每個假期,全美投身競技體育的孩子的家長開車、乘飛機,陪孩子們集訓、上私教、赴聯賽,看著各項開支滾雪球,為孩子的傷痛和熱情耗盡膽戰心驚。

如履薄冰的中小學盡頭,是看上去摸得到,實則十分渺茫的 2萬多個名牌大學席位—— 不算國際生,全美就有26,727 所高中。哪怕高中的第一名,也沒有把握拿到席位。 難怪在成績、運動上都有絕對實力的Fierceton會在文書上玩花招。仔細想想這難道不是一個悲劇?為什么她那樣的學生不把自己的一些挫折放大,編成名校愛聽的草根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悲情故事就很容易被淘汰呢?

去年5月,紐約布魯克林區的黑人高中生 Elijah Megginson 投稿《紐約時報》,稱自己從8年級開始,老師和顧問就對他說,他作為來自內城區、單親媽媽帶大的、經歷坎坷的聰明娃是件多么好的事,因為 名牌大學最喜歡他這樣的背景

紐約時報采訪Elijah Megginson

這話讓Megginson十分心塞。他問了一圈周圍的黑人師長,了解到他們在大學申請文書中,都迫不得已地強調自己作為貧窮黑人的悲慘經歷。寫這樣的文書不僅讓他們郁悶,甚至影響到他們在大學的體驗。寫文書內化了痛苦的經歷,把自己寫成受害者之后,在大學里不知不覺抬不起頭。

不僅如此,哪怕真正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克服重重困難的孩子們也發現, 他們必須跟學習成績相當的學生比慘——似乎創傷越大,錄取的概率才越高

Megginson質問大學招生官,是否以救世主自居,拯救不幸的有色人種孩子變成了他們的榮耀? 難道除了比慘,這些孩子沒有別的東西可以帶給大學? 美國名校怎么會走到今天這一步? 未來的曙光在哪里?

政治哲學學者、大學教師、作家 Matt Feeney 在他的新書 《野戰排:競爭時代守護家庭》 (Little Platoons :A defense of family in a competitive age” )中有一些新鮮深入的探討。

機構力量攻破家庭防線

《野戰排》的核心觀點是 美國名校的影響力和無形權力過大,已經侵蝕到家庭這個最后的屏障和堡壘。

野戰排”這一概念最早來自1 8 世紀的英國哲學家、現代保守主義祖師爺伯克(Edmund Burke )。他在《法國大革命的反思》這一經典名作中,用野戰排來比喻大大小小的松散聯盟,幫助個人抵御時代的浪潮。歷代的保守主義者在各種語境下使用這一概念。總體上,“野戰排”非常正面,象征著社會的韌性、多元化和活力。

Edmund Burke

然而,由于美國早已進入能力至上的時代—— 77%的人相信努力就能成功,今天的父母從沒有像歷史上任何時代那樣把孩子的成功跟自己的成就完全等同。

成功既然取決于個人能力,那么失敗無法歸結于世襲制度和社會不公,只能怨自己無能。在這樣的邏輯下,為孩子的成功助力就成為父母的使命和責任。 今天的父母比歷屆父母投入更多金錢、時間和精力跟孩子一起奮斗。

名校被視為通往成功和財富的必經路徑,父母不由自主地、全身心加入這場戰斗,把所有其他家庭當成對手。這種競爭的丑陋可以用華盛頓特區的桂格名校 Sidwell Friends 來做例子,奧巴馬家的姐妹倆、切爾西克林頓和無數名流曾經讀過的名校,由于家長之間互相拆臺,破壞自己孩子競爭對手的升學機會,學校已經下發禁令,不許任何家長查閱除了自己孩子之外的其他學生的成績。

Sidwell Friends

名校申請人每年節節升高,申請人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有備而來,學業和綜合素質都無懈可擊。不少常春藤招生官私下承認, 如果把錄取的學生全部換掉,從未錄取的池子中撈出同樣數量的學生,對大學的水準不會有任何影響。

這個實驗可以再做好幾輪——反復從未錄取的池子中撈人,都不會有任何區別。位于波士頓的塔夫茨大學( Tufts )近年風頭甚勁,錄取率節節走低。該校的招生官公開表示,74%的申請人完全合格,42%的申請人被推薦錄取,而最終的錄取比例為16%。

按照道理, 解決這個問題最直接的、對全社會最有利的方案應該是頂尖大學擴大招生人數 。有這么多優秀的青年才俊愿意付高昂的學費到名牌大學深造怎么說都是一件好事。

常春藤 總共18所大學只有 17,000個席位 ,每個大學只有幾千名本科生,跟加拿大相比就知道多么不合理。多倫多大學有 65,000本科生 ,British Columbia 60,000 人,McGill 35,000 人,Queens 27,000人,Waterloo 20,000人。

退而求其次, 既然這么多申請人完全合格,為了公平起見,抽簽搖號是更好的解決方案 ——大大方方地承認錄取的偶然性,削弱錄取的光環和加冕效應。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嚴肅學者支持這一方案——伯克利的Barry Schwartz, 普林斯頓的Dalton Conley、Matt Feeney和以《公正》課程享譽世界的哈佛政治哲學教授 邁克爾·桑德爾(Michael Sandel ) 都在此列。

去年桑德爾著書《能力至上的霸道》(The Tyranny of Merit中文版譯為《精英的傲慢》)。

邁克爾·桑德爾與其所著《精英的傲慢》

他痛心地寫道,他親眼觀察自己的學生多年,看到他們深信自己進入哈佛完全是自己努力的結果,一方面傲慢自得,一方面焦慮不安。 能力主義造成公平的假象,引發社會的撕裂和對立。 他反對讓名校像哈利波特的帽子一樣淪為不靠譜的“精英分類機器”,力主抽簽錄取。

拍賣學位也不失為聰明的方案。 福布斯的專欄作者 PegTyre 提出了明確的操作方法:

頂尖大學每年拿出10%的席位全球公開拍賣,實現多贏:價格透明,市場機制“發現”頂尖大學的文憑價值;

大學用這筆巨款補充營運開支,雇傭更多教授;

為了讓這筆拍賣收入保持高位,大學有足夠的動力錄取學術出色的學生,讓他們畢業后的優異表現吸引更多的競標者;

剩下90%的錄取名額以成績和高中老師推薦為準,去除所有的難以衡量的因素,減少高中生為了學業以外的因素(比如文書比慘)而焦慮。

Peg Tyre

Feeney 指出,相對于擴招、抽簽和拍賣, 名校目前的“整體評估”(holistic admissions)反而是最壞的方向 ,用更糟糕的方式解決無法解決的難題:它把權力集中在少數招生官手里。

這些招生官本質上是行政人員和官僚,并非教育者。讓他們來判定并引導全美、全球高中生怎樣的課外活動最有價值,哪些道德品質甚至性格特征值得名校的入場券是十分荒誕的事情。 生官所親睞的人格和道德跟教育沒有絲毫關系。

在《野戰排》一書中,Feeney 第一次提出,名校招生官已經意識到并非常享受他們這種無冕之王的地位和權力,并繼續鞏固其影響力。

2016 年,哈佛教育學院領銜 85位名校招生官發布 《力挽狂瀾》報告Turning the Tide ),提出:“大學錄取的強勢地位,使我們能夠幫助年輕人成為更慷慨、更善良的人。” 2019年《力挽狂瀾》第二版再次強調招生官作為大學看門人,要積極塑造青少年的道德品格。

Turning the Tide,圖源:哈佛教育學院

Feeney 批評說,這只能將申請人置于 “消耗性競爭”中。Mackenzie Fierceton的花招,Elijah Megginson的糾結,無數申請人在師長、顧問引導下呈現給招生官的品格,都是馬基雅維利主義的算計,跟錄取流程所要甄選的美德南轅北轍。

*注:馬基雅維利是15世紀的意大利政治家、歷史學家,主張君主和統治者未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招生官要求申請人在文書中發出最真摯(authentic )的聲音。Feeney 作為專業作者,敏銳地指出 真摯和聽起來真摯根本是兩回事。

梅麗爾斯特里普演的撒切爾夫人太真實了,她本人就是鐵娘子么?文書中的“真摯”如同電影明星塑造角色一樣,是高手反復修改編輯的技術流,絕不是申請人的自然流露。

再者,招生官要求申請人真實,不要用幫手,同時又最不喜歡“自我吹噓”。高中生不成熟不老道才會自吹自擂,如果花錢請了外援,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類似的自相矛盾比比皆是, 文書成為最虛構的申請人畫像。

大學的競爭自然延伸到幼兒園,名流也不能幸免。再有錢也只是一個可以被另外家庭輕易替代的個體,無法跟稀缺的機構抗衡。

不妨看看早于1999年華爾街科技股頂尖分析師 Jack Grubman 的難堪故事。在花旗集團CEO Sanford I. Weill 授意下,Grubman 上調AT&T 的股票評級,后者投桃報李,選擇花旗出售AT&T 的寬帶部門,讓花旗賺得盆滿缽滿。

Jack Grubman

花旗隨即捐獻100萬美元給紐約92街Y ,這個曼哈頓文化機構里面正好有一個頂級幼兒園。Sanford I. Weill 一個電話讓Grubman 兩歲雙胞胎女兒順利入學。三年后此事被《紐約郵報》曝光,Grubman上了紐約幼兒園的黑名單。

紐約幼兒園指南的撰稿人Victoria Goldman 說:“沒有學校再跟他家沾邊了。當然他能夠捐一個圖書館或者健身房,但是更有錢形象更好的家庭多著呢。”

2007 年的紀錄片《幼兒園大學》(Nursery University)講訴了富裕曼哈頓家庭為了孩子上所謂頂級幼兒園傾盡全力的故事。 這些成功人士在幼兒園校長前,個個謙卑獻媚,爭奪那百分之幾的機會。

紀錄片《幼兒園大學》

在這場你輸我才贏的零和游戲中, 每個家庭不再有盟友和同伴,都是孤軍奮戰的野戰排 (little platoons)。

名校的席位爭奪戰, 瓦解了美國傳統的社區聯盟,侵蝕了家庭的價值觀體系甚至生活方式。

知識份子率先退場

有趣的是,Feeney 的夫人正是加州一個天主教私立學校的 校內顧問。F eeney 和夫人達成共識,不加入零和的競爭游戲,捍衛家庭堡壘, 遵從自己的價值觀,用簡單的方式養育三個孩子。

他們的孩子到了8年級都是班級里唯一沒有手機的學生。Feeney說因為孩子們沒有手機,都是熱枕的閱讀者,而且跟父母的互動不會被手機干擾。

越來越多的知識份子著文表示厭惡“雞娃”,退出為了名校席位的野戰排拼搏,包括哈佛的桑德爾。

將這一理念表述得最直接的還有《費城雜志》的編輯 Sandy Hingston Hingston 寫道,自己家族過去80年走過的道路也是美國幾代人的歷程。她的父親二戰后從歐洲戰場歸來,享受《退伍軍人法案》(GI Bill )上了Temple 大學,遇到她的母親——來自立陶宛的移民二代。

Sandy Hingston

這兩位家族第一代大學生的六個孩子, Hingston 和她的五個兄弟姐妹,分別考上哈佛、普林斯頓、杜克、賓大、康奈爾和杜克。70、80年代是受過教育的中產階級孩子的黃金歲月,進名校主要看SAT 分數。

如今,Hingston 自己的孩子也許要再從Temple 這樣的大學開啟他們的人生。但她和孩子們都平心靜氣,孩子們充滿夢想,向往去海外游歷,愿意為社會公正奮斗,并勇敢地擁抱未來的不確定性。

參考文獻:

(上下滑動瀏覽)

Her University Celebrated Her Inspiring Story. Then It Started Asking Questions. (chronicle.com)

When I Applied to College, I Didn’t Want to ‘Sell My Pain’ – Poitical Diplomacy

Elite Colleges Should Hold A Worldwide Auction For 10 Percent Of The Seats In Every Incoming Class (forbes.com)

Little Platoons — Matt Feeney

The Pandemic Exposed How Broken the College Admissions Process Is (phillymag.com)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