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孩子若在3件事情上“背叛你”,說明你養了一個強大的娃

Advertisements

文/忒咪媽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分享轉發)

作為父母,我們不求孩子未來能夠有多么的大富大貴,但都渴望孩子能夠順風順水,一生平安順遂。

而想要做到這些,我們必須養出一個心理健康、內心強大的孩子。

所以一直以來,我都很欽佩一種父母,他們能夠在孩子年幼時,給予最大程度上強烈的親密和溫暖,又能夠在孩子成年以后,及時不失姿態的得體退出。

那如何看出孩子是不是健康、強大呢?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 一個健康成長、內心強大的孩子,需要“背叛”父母,才能建立強大的自我。

一般情況下,在我們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絕大多數父母都會面臨孩子的3次背叛,這是因為隨著孩子的成長,就慢慢萌生了脫離父母的訴求。

那么如果我們能夠理解這種訴求,那么就會坦然地陪孩子一起,經歷這三次背叛。

而在此之后,你會發現孩子會脫胎換骨、健康強大。

01.第一件事情:允許孩子說“不”

一般情況下,很多孩子從兩三歲開始,就會把“不”掛在嘴邊。

這時,我們突然發現,原本乖巧懂事的孩子,突然變成了處處跟我們作對的熊孩子。

事實上,從心理學角度而言,孩子開始說“不”,其實是自我意識萌芽的開端,也是自我意識敏感期到來的征兆。

這個時候的孩子,開始想要掌控自己的話語權。

《捕捉兒童敏感期》這本書中介紹道: 孩子從2歲開始,其實就發現了自己與這個世界其實是脫離的,所以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處處以自我為中心。

因此,孩子開始第一次“背叛”自己的父母,具體表現為: 跟父母唱反調、保持自我的警戒線、明明做不到卻執拗地要自己來等等。

事實上,這些行為,不過是在建立自我的邊界感,為日后做怎樣的自己做鋪墊。

作為父母,我們總想把自己當做模具,復制出一個跟自己相像的孩子,但事實上,這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孩子人生的掌控權最終歸屬自己。

當孩子能在父母面前說“不”,而且并不會接收到來自父母的惡意時,那么這個孩子,就會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孩子的成長也會具備更多的可塑性。

02.第二件事情:允許孩子“退出”父母的生活

我曾看過這樣一個問題,有個小姑娘說,父母從自己七八歲開始,就偷偷翻她的書包,雖然她覺得這是一種愛,但卻對這種愛感到窒息感,到底該怎么辦?

其實,很多父母都想全方位控制孩子的成長,但我們必須明白,孩子仍然是自己人生成長過程中的舵手,我們頂多給孩子提供一些建議和幫助,但并不能去直接控制這艘船的走向。

所以,與其剝奪孩子的私人空間,強迫孩子聽自己的,還不如守護好孩子的心理圍城。

因為,隨著孩子的成長,一定會慢慢“退出”父母的生活,而孩子并非是我們的“私有財產”。

從發展心理學來說, 孩子從具備自我意識那刻開始,他的價值導向,就從“你”變成了“我”,內心的訴求也開始明顯,就是想要自己的空間。

如果我們能夠適當允許孩子退出父母的生活,那么無疑是幫助孩子,走向了自己獨立的蹺蹺板。

曾經聽過一位寶媽說過這樣一句話,她說: 孩子需要時,我不顧一切的出現,孩子不需要時,我恰如其分的離開。

是啊,只有我們能夠允許孩子具有自己的生活,才能讓他們自己去體驗人生的快樂和痛苦,也只有經歷過生活的打磨和考驗,他們才能變得獨立且強大,才會在風雨欲來之時,做好遮風擋雨的準備,才不會懼怕雷電交加。

03.第三件事情:父母要給孩子“放權”

原先有一檔親子節目,里面有一段故事讓人感覺很是真實。

高考填志愿的時候,媽媽一直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填,但是孩子卻一直告訴孩子,人生是自己的,想要自己做決定。

這可能是無數家庭中親子關系的一種縮影,我們似乎一直在強迫孩子做一些“我們認為對”的事情。

但我們卻忽略了,我們認為對的事情,孩子也是這樣認為的嗎?

心理學曾經關于強迫孩子做過一項研究,研究表明: 長期在被迫選擇下的孩子,長大后不但缺乏判斷力和選擇的權利,也會喪失責任感。

每個孩子,都應該擁有自己的選擇權,而不是說在家里被父母推著走,出了家門,被社會推著走。

所以,慢慢給孩子放權,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孩子才能逐漸體驗、學會取舍,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忒咪媽媽寄語:

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別人嘴里的孩子,但我們卻總是忽略,真正的養育,是讓孩子學會自己成長和面對。

所以,別把孩子攥得太緊,有些時候,也應該坦然尊重孩子的“背叛”。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