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圣”張良: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Advertisements


漢高祖劉邦曾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這個讓一代君王都自愧不如的“子房”,就是位于漢初三杰之一的“謀圣”張良。

他在劉邦稱帝過程中,憑借無雙智謀,多次挽狂瀾于既倒,功勞顯赫。

后來,當劉邦因猜忌誅殺多位有功之臣時,張良又能功成身退,得以善終。

孔子曾言:“從心所欲不逾矩”。

縱觀張良的一生,他既跟隨自己的內心做事,又沒有因為逾越規矩而給自己招致禍患,做人做事也總是能收放自如。

正所謂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人生只有把“度”拿捏得恰到好處,才能收獲真正的安穩與豐盈。

“謀圣”張良: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做事遵尺度

張良出身于戰國時期的韓國,他的祖輩曾有五人先后擔任韓國國相,是當之無愧的名門望族,這讓他對韓國有著比常人更加強烈的感情。

后來韓國不幸被秦國所滅,張良便對秦國恨之入骨。

弟弟去世后,孑然一身的張良,決意將全部家財都投入到反秦的事業當中。

他到東方拜見滄海君,共同制定謀殺行動計劃,打算在秦始皇東巡時將其刺殺。

可惜秦始皇早有防備,行刺當天,刺客根本分不清哪個才是秦始皇的馬車,秦始皇得以幸免于難。

耗盡心血的謀劃,居然以失敗告終,自己還成為了通緝要犯,這件事讓張良的內心無比憤恨。

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沒有趁著滿腔熱血,立即投入下一次的刺殺,相反地,張良冷靜地選擇蟄伏下來,提升自己,以待時機。

“謀圣”張良: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進一步魚死網破,退一步海闊天空。

也正是因為張良沒有逞莽夫之勇刺殺,去做不切實際的事情,保存了實力,才讓他有了“圯上受書”的機會,獲得了《太公兵法》,得以成為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

后來,張良憑借自身的謀略之才,成為了劉邦最為倚仗的謀臣之一,通過輔佐劉邦,借用劉邦的力量實現了亡秦的愿望。

有人說古博浪沙張良刺秦體現的是張良不畏強秦的勇敢,可我認為它還體現了張良做事有度的一面。

世事不可盡遵于己意。

當事與愿違,自身的憤懣難以平息,張良卻能按照自身的實力合理地規劃自己,不逞莽夫之勇。

這是因為一切在他的心中早有了尺度,他懂得遵照尺度行事,所以才能夠在事情偏離軌道時,冷靜下來客觀地分析利弊。

心有尺度的人,便不會偏離人生軌道。做事遵循尺度的人,便不會做不切實際的事情。

“謀圣”張良: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說話有分寸

劉邦攻打進咸陽城后,看到奢華的寶物、貌美的宮女,便想留在秦宮中享用。

這時,武將樊噲冒死諫言,直接斥責劉邦“要做富家翁”。

正在興頭上的劉邦聽后十分不悅,根本不予理睬。

后來,張良隨后向劉邦諫言,劉邦卻欣然采納,徹底改變了態度,立即下令封存秦宮的寶物,并整治軍隊 ,等待項羽等路起義軍來會和。

同樣內容的諫言,之所以張良能夠成功,得益于他諫言時對分寸的把控。

張良諫言時語氣平和,卻軟中有硬,采用緊打慢唱的方法,十分注重說話的分寸。

把“無道秦”、“助桀為虐”等苛刻的字眼,用溫和地方式刺進了劉邦的內心深處,讓劉邦警醒的同時也不自覺地聽從了張良的意見。

“謀圣”張良: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韓非子曾說:

而要做到這一點,便要在說話時懂得分寸,懂得體諒,明白哪些可以說,哪些絕對不能說。

譴責批評讓人不悅,容易讓人不愿面對,進而忽略諫言的內容。

出口如蘭則讓人舒服,也更容易讓人感覺親近,愿意去采納聽從。

古代因向君主諫言不當,丟掉性命的不計其數。

說話沒有分寸,口無遮攔的結局往往也是傷人傷己。

一個人會說話的實質是掌握分寸感,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

說話有分寸感的人,往往也能夠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比他人更加順遂的人生。

“謀圣”張良: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做人留余地

當劉邦的漢王朝逐漸趨于穩定,張良也開始將自己的地位,逐步從“帝者師”退為“帝者賓”。

為人處世也都遵循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原則。

后來劉邦唯恐部下反叛,開始大肆翦滅異姓王。

在這場殘酷的斗爭中,張良明哲保身,既不為了討好君王落井下石,也不主動參與謀劃。

俗話說:斷盡別人的路,自己也將無路可走。

張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所以在西漢皇室的暗斗中,張良也格外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

在適當的時機下,他果斷地選擇離開旋渦中心,讓自己避免了“兔死狗烹”的結局。

“謀圣”張良: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遠離俗事的確可以讓自己不受波及,但完全不講情面,過分虛偽亦讓人避而遠之。

在進退間,張良把“度”拿捏得恰到好處。

所以,當皇后呂雉為了保全兒子的太子之位,請求張良出謀劃策時,張良并沒有拒絕。

這件事也讓呂雉對張良一直心懷感激和敬重。

最后,張良以自己“為韓報仇強秦”一生的宿愿已經滿足,再加上病魔纏身的理由自請隱退。

從此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徹底遠離了朝堂。

而他曾經幫助過的呂后此時仍不忘感激張良,勸解他不要委屈自己。

張良也聽從了呂后的勸告,吃穿用度上依舊遵循俗世的規則。

直到漢高后二年,張良病逝,一代“謀圣”得以善終。

“謀圣”張良: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張良前期在君王身邊時盡心輔佐,又在地位提升時逐漸遠離權力中心功成身退。

他進退有度,同時深知在進退間給別人留有余地,本質上也是給自己留有余地。

畢淑敏曾說: “親近地保持距離,才是最恰當的交際方式。”

聰明的人,在做人做事時,也一定會給彼此留下轉身的機會和空間。

“謀圣”張良: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做事遵尺度,張良得以韜光養晦,謀定而后動;

說話有分寸,張良能夠在對君王諫言時得償所愿;

做人留余地,張良收獲了安穩的人生。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凡事失去限度,就難免會行差踏錯。超越了限度的約束,也會過早地凋零。

依“度”行事,才能做事有分寸,有方法,有舒緩,有預判。

而把握好“度”,便是人一生的修行。

作者 | 墨暄,揮墨淋漓 風和日暄。

圖片 | 《鴻門宴》劇照(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