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效能訓練手冊》:會溝通的好家長,都在接受的「家教聖經」

Advertisements

如何成為好父母,教出好孩子?

誰不想做個人人稱道的好父母,誰不想有個德藝雙馨的好孩子,誰不想有個親親密密的家?

到底該如何做,才能是個好父母,才能教出好孩子呢?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煩惱,那你或許需要提高自己的「父母效能」了。

《父母效能訓練手冊》是托馬斯﹒ 戈登博士於1970年出版的家教經典,至今已暢銷40多年,被譯為33種語言出版,英文版數量更是超過500萬冊,被譽為「全球最權威的父母培訓聖經」。

它提出了著名的「戈登模式」,詳細解釋了「積極傾聽」、「我-信息」和「沒有輸家」的衝突解決方案等技巧,以及如何運用這些技巧,去做一個善於溝通的父母,培養出負責任和有自律感的孩子,最終,讓整個家庭從硝煙瀰漫的矛盾中走出來,成長為一個和平寧靜的溫暖港灣。

這本書能解答你的三個問題:

1、為什麼傳統的管教方法,對親子衝突是低效甚至有害的?

2、要想解決親子衝突,究竟有什麼好辦法?

3、如果是無法調和的價值觀衝突,有什麼好辦法嗎?

接下來,我就來為你逐一講解這三個問題的答案。

01

傳統管教方法,低效甚至有害

沒有父母天生就會高效地養育孩子,大多數父母都在模仿著自己上一輩的老方法,甚至是傳承了千年的陳舊觀念,來管教自己的孩子。

傳統父母通常有三種類型:

第一,「勝利者」。這一類父母,會極力捍衛並以具有說服力的方式證明他們對孩子所擁有的權威和權力。

第二,「失敗者」。這一類父母,在大部分時間會給孩子自由,縱容他們並且有意避免設定限制。

第三,「搖擺者」。這一類父母,會在嚴厲和寬容、粗暴和隨和、限制和放縱、勝利和失敗之間搖擺不定,茫然無措。

這三種類型的父母,在面對孩子問題時,「勝利者」父母選擇「我贏-你輸」,「失敗者」父母選擇「你贏-我輸」,「搖擺者」父母則在這兩極之間無所適從。

「勝利者」父母壓制了孩子,但孩子未必心服,孩子心藏怨恨,漸漸地就會疏遠父母,甚至出現心理扭曲。「失敗者」被孩子控制,放縱了孩子的惡習,孩子不能自律,父母難以約束,孩子很容易成為失去韁繩的「野馬」。而「搖擺者」的問題更多,父母忽冷忽熱、忽左忽右,孩子也會找不到北,喪失判斷力,形成性格缺陷。這樣的結果,無疑都是低效,甚至是有害的。

改變對待孩子的態度

解決親子衝突,首先要學習「父母效能」的第一步:改變對待孩子的態度。

當神聖的父母這一桂冠戴在我們的頭上,很多人忘記了自己也是個會犯錯的凡人,忘記了自己的情緒和需要,對孩子無條件地容忍、犧牲。這樣的良好意圖,可以理解,但是卻會損害父母的效能。

事實上,孩子更喜歡一個真實的父母,對孩子的行為,你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當你無法接受時,你不需要虛假忍受,你可以誠懇、明確地提醒他。通常,孩子並不會無理取鬧,相反,他們會認為你很真實,會以尊重來回應你。

孩子的不可接受行為影響的是父母滿足自己需求的權利,父母應當負責解決這個問題,並且有權試著改變那個引起問題的行為。那麼,這個問題就歸屬於父母。

可接受行為則分為兩種。一種是皆大歡喜型的,父母和孩子的需求都得到了滿足。還有一種是父母可接受、但孩子有需求沒滿足,感到不高興、沮喪,或是遇到了麻煩。這些問題,歸屬於孩子,應當由孩子自己負責解決。

02 解決親子衝突,你需要好方法

分清了問題的歸屬,我們就要回答第二個問題了:要想解決親子衝突,究竟有什麼好辦法?

(1)、當問題歸屬於孩子時,父母要學會使用:「敲門磚」和「積極傾聽」。

要說「接受性語言」

你可能會發現,孩子有了問題,寧肯跟同學商量,都不願意和自己父母談論真實的想法。那是因為你不懂「接受性語言」的力量。

設想這樣一個場景:

你上小學四年級的女兒對你說:「我好煩呢,慧慧過去很喜歡我,可是現在她總是跟嘉嘉在一起,我只能站在一邊看,我恨她們!」

或許你會回應,「如果你那麼想,你會後悔的!」 「看你,像個小氣鬼」等等。這些回應,所使用的語言,就是「不接受語言」。

「不接受語言」的「強項」就是讓孩子產生不接受感,從此關閉心門,形成溝通障礙。

所以,一定要避免使用「不接受語言」,對於孩子的情感或問題信息,你可以嘗試使用「簡單的敲門磚」或「繼續談話的邀請」來回應。

我們還以上面的場景為例:

如果你回應,「真的嗎」、「哦」,這就是「敲門磚」。

如果你說「給我講講」、「我們來討論一下吧」,這就是「繼續談話的邀請」。

還有一種更有效的回應方法,那就是「積極傾聽」,它的作用是保持談話大門的敞開。

積極傾聽

在積極傾聽中,信息的接收者試圖了解信息傳送者的情緒或信息的含義,然後他把自己的理解轉化為他的語言(編碼),反饋給傳送者進行求證。接收者並沒有發出他自己的信息,他只是把他對傳達著的信息含義的理解反饋回去,不多也不少。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孩子問:「晚飯什麼時候準備好?」

父親聽到後,可能理解錯誤,他把自己的理解編碼後反饋給孩子求證:「你是希望早點吃完出去玩嗎?」

孩子聽到後,就會糾正說:「不,我不是那個意思,爸爸。我是真的餓了,希望晚飯早點準備好。」

爸爸再次編碼反饋:「哦,我明白了。你很餓。先吃點餅乾墊墊底如何。我們得等媽媽回來才吃飯,還要1小時。」

孩子回答:「這個主意不錯,我先吃餅乾去。」

當父親第一次將他對孩子的原始信息的理解「反饋」給孩子時,他就是在進行「積極傾聽」。

所以,「積極傾聽」是父母幫助孩子解決歸屬於孩子的問題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前提是父母能夠接受問題歸屬於孩子的事實,並自始至終,允許孩子去尋找自己的解決方法。

(2)、當問題歸屬於父母時,父母要學會使用第二個技巧:「我-信息」。

學會用「我-信息」

當孩子的行為對父母造成了不可接受的影響時,這個問題的歸屬是父母。父母有三種可供選擇的方法:直接改變孩子,改變環境或改變自己。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