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資源、有技術的“海人”,為何不自立為王,而甘愿輔佐馬來王國

Advertisements

有個詞叫“頂天立地”,在我們的印象中,一個人無論是他是富有還是貧窮,是生在城市還是在鄉村,在高山還是在平原,在沙漠還是在海濱,哪怕生活有再大的不同,總還是存在一點共同點的,那就是人總是要居住在陸地上的。

但有那么一群人,他們可能終其一生都不會踏上幾次陸地,從他們出生到離世,大部分時間的日常起居都不會離開自己的船,這一群特殊的人,盡管分為許多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國度也都各異,卻有個共同的稱呼,那就是“海上的吉普賽人”。

這次所要講述的,就是這么一群特殊的海上居民,在廖內群島的海人。

一、扼守馬六甲海峽東口的廖內群島

廖內群島這個地名,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陌生,但要說到它那大名鼎鼎的鄰居新加坡,就沒有幾個人不知道了。

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世界著名的黃金水道馬六甲海峽,從公元4世紀開始,就有如浩蕩洋流般交織往來的商船在此處穿梭,連接著印度洋和太平洋這兩個大洋,也連接著相距萬里的中國、中東和東非,構成了海上絲綢之路。

直到今日,這條窄窄的海峽,依然是世界上最為繁忙的水道之一,流動著東亞海航運輸的生命線。

馬六甲海峽的東部入口處,如繁星般散落著一串島嶼,就像一群永不交班的門衛,扼守著這對整個東亞地區至關重要的航道。這串島嶼,就是廖內群島。

與一水之隔的港口國度新加坡不同,廖內群島沒有那樣優良的天生深水良港,卻有著極為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不僅有著大規模油田和黃金、錫、呂等金屬礦藏,還坐擁豐富的農業、漁業和林業資源,這串馬六甲東邊出口的海島,也因此在印尼的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海盜與商人,漁民與海軍,海人的幾張面孔

一個擁有豐富農業和漁業資源的群島,自然不會是無人居住的,海人,就是在這片島嶼上的居民,或者說得更準確一點,他們是這片海域的居民,他們的住所,并不是蓋在島嶼上的房屋,而是漂浮在海上的船只。

雖然在現代社會,當地印尼政府給海人建造了陸地上的住所,但仍有許多海人更喜歡海上生活,他們會季節性的回到自己的船只上居住。

既然能夠時代居住在船只上,海人自然也有著優秀的操船本領,最初,他們追逐著西太平洋的魚群以謀生,在群島海域里的珍珠、玳瑁和海參等珍貴海產品,也同樣被他們采集來作為與馬來人交換財富與貨物的特產。

單純作為漁民的生活持續多年后,時間到了四世紀以后,馬六甲海峽隨著海上絲路貿易逐漸繁榮起來,這時的海峽,就如同一條流淌著黃金的水路,逐利而來的人猶如洄游的魚群一般,充滿了這條窄窄的水道。

被龐大的利潤所吸引而來的,除了滿載香料和絲綢的商人們,還有如影隨形的海盜,而有些時候,海盜和海商,其實是一回事,他們擁有船隊,也擁有武器,在繁榮的貿易港口他們是遵紀守法的商人,而在海外無法之地,他們也不介意客串一把海盜。

海商和海盜這兩項職業帶來的收益是如此誘人,直到幾百年后的21世紀,海上的船只從木制的帆船變成了鐵制的萬噸輪,他們的貨物從香料、砂糖、絲綢、金銀等前工業時代的緊俏品變成琳瑯滿目的現代商品,而海盜這個古老的職業,也并未隨著現代海軍跟監控衛星而絕技,依然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海人作為占據馬六甲東部入口的原住民,自然也不會錯過海貿帶來的豐厚利潤,他們利用自己豐富的航海知識和對當地海圖的熟悉,除了在廖內群島操船從事貿易,也尋找機會劫掠往來的船只。按史籍記載,被他們劫掠過的苦主,從唐人到清人,從東亞到荷蘭,彼此之間跨越十幾個世紀和半個地球。

不過要因此覺得海人只是一群無組織無紀律的散居海盜,那就差之遠矣,海人不僅對內按照不同部落分為等級分明的階層,對外他們還長期效忠于馬來王室。

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經常有海人在馬來擔任宰相、水師提督和中下級軍官的職務,他們一直是馬來王室極為重要的海上力量。在馬來歷史中,從最初室利佛逝王國,到后面的馬六甲王國和柔佛王國,都離不開海人的協助。

三、海人選擇輔佐馬來王國的原因

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海人既然占據著廖內群島這樣緊鄰黃金航道豐饒的領地,又有著海上牧民一般的舟船技術,無論是生活物資還是武裝力量他們都不缺。

為什么不選擇自立為王,而偏偏要去輔佐馬來王室呢?并且還不是短期的輔佐,雙方的合作持續了十幾個世紀,歷經幾番改朝換代都沒有中斷,這自然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的,就讓我們一一分析。

1、人口稀少,難以自立

由于記載的稀缺,歷史上海人的人口數量難以考證,我們只能看一下現代的數量。在有了石油工業和采礦業的21世紀,廖內群島的總人口數量才僅僅達到了8萬,與之相對應的,馬來西亞的人口數則達到了3300萬,兩者之間相差足足四百多倍。

這樣巨大的人數差距,海人可謂是少數民族中的少數民族,居住在廖內群島小小的陸地面積上都不顯得擁擠,要是放到陸地上,就如同海灘上的一捧沙子,難以成為一股大的勢力,更不要說統治馬來半島這么一大片土地了。

2、海人擅長海戰而不擅長陸戰

除了人口之外,海人想要自立,還面臨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陸軍。

雖然海人因為常年生活在船上,對于海戰十分嫻熟,幾乎可以說有多少男丁,就有多少海軍。但如果要建立一個王國,僅有海軍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能夠在陸地上活動的戰斗力。陸戰,這可是海人的弱項了。

有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一個海員在出遠海幾個月后回到陸地,適應了波濤不斷的身體會像普通人暈船一樣不適應堅實的地面,需要幾天才能調節過來。

而長期生活在海上的那些民族上了陸地,不適反應要更加嚴重,對于他們來說,走在隨波起伏的甲板才稱得上是如履平地。由這樣的海上民族所組成的隊伍,又怎么能在陸地上有足夠戰斗力呢?

3、海人從事海上和海盜活動都需要有穩定的后方

或許有人覺得雖然他們人口稀少,但可以占據廖內群島成為獨立王國,新加坡僅僅是一個城市,不也作為獨立國家存在了嗎?

這就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了,作為群島的獨立勢力,生活真的會變得更好嗎?只怕不盡然。

海人無論是從事漁業,還是經商,還是作為海盜劫掠,他們的魚獲、商品和劫掠品都需要有個銷售的渠道,同時并不經營土地和手工業的海人,也需要有個穩定的交易渠道獲得農產品和日用品用于生活。

那么作為馬來王國的一員和作為海上的獨立勢力,哪一種更容易獲得這樣的穩定交易渠道,也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4、馬來王國的海人有著較高的地位和自主權

在海人跟馬來王國的合作關系中,馬來王室依靠海人作為自己的海上軍事力量,與之相對應的,也給予了海人崇高的地位和自主權。

海人按照血緣關系分為多個部落,而馬來王國則給不同的部落以高低不等的職責,從宰相、水師提督等高官到負責傳遞公文、造船、織造帆布等普通事務,對于一個人口稀少的民族來說,這樣的分工安排,可以說是相當優待了。

除了給予不錯的待遇,馬來王室也并不干涉海人部落內部的復雜關系,由其自主發展,甚至到了19世紀時,海人還以相對平等的模式跟柔佛王國的蘇丹和貴族合作開展海盜活動,由蘇丹和貴族提供艦隊和武器,海人出人出力劫掠過往船只,戰利品則雙方平分。

這樣既有地位,又有自主權的合作模式在,海人又何必要獨立建國呢。

5、海人將忠誠視為一項十分崇高的品質

前面分析了這么多海人支持馬來王國的利益因素,現在還談談利益之外的人情。

在海人的觀念中,是及其注重忠誠這個品質的,而且他們認為忠誠的最高回報,就是馬來君主賜下的“榮譽袍”。所謂“榮譽袍”,是馬來古代的一項宮廷禮儀,最高統治者蘇丹讓人用托盤盛放頭巾、錦衣等衣物賞賜給受封的人。

這項禮儀最初可以追溯馬六甲地區的創立者室利佛逝王室,也是海人開始輔佐的第一個馬來政權。可以說,從馬來地區開始有王國起,他們的宮廷禮儀,就跟海人回報的忠誠密不可分了。

也許有人會覺得海人是被狡猾的馬來王室提出的忠誠理論給忽悠了,但從之前分析的幾條原因可以看出,海人也從合作中獲得了相應的地位和利益,既有人情,又有實利,他們有什么理由不去支持馬來王室呢?

參考文獻:

《亦兵亦盜:歷史上廖內群島的海人》

《東南亞次區域:新柔廖三角的形成與發展》

《十六世紀初至十八世紀后期馬來亞的政治斗爭》

《馬六甲港在十五世紀的歷史作用》

《海上絲路,深藏在大海和時光中》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