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在香港,就是香港人?這個媽媽“聰明反被聰明誤”,后悔了

Advertisements

現在家長都關心孩子教育,要注意教育資源均衡化。人們往往對習以為常的事物冠之于名號,"雙非媽媽"亦是如此。而這里的雙非,是指夫妻雙方都遺缺了香港戶口,而 "雙非媽媽",是指那些沒有香港戶口,卻將孩子生在香港,根據香港法規定,她們的孩子理所應當成為了香港人。人們往往只在意外表的光鮮亮麗,卻將背后的黯淡無光置之不顧。

從出生就注定的錯誤

詹瀟瀟,是一位雙非媽媽。2012年,深圳計劃生育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一次偶然詹瀟瀟懷上了二寶,但全家人對這個突然降生的孩子都很期待。雖然不在計劃之內,但是詹瀟瀟夫婦并不想就此失去這個孩子。但與此同時,卻面臨著二十多萬的罰款。

雖然詹瀟瀟夫婦并不是朱門繡戶,但也算是小康家庭。二十多萬的罰款對他們而言也并非是天文數字。或許,每個人都沒有鄭板橋"難得糊涂,吃虧是福"的心境,一想到要白白拿出二十萬,詹瀟瀟夫婦難免有些不情不愿。

香港法律的"寬松",成為了他們抓住的契機。"你為什么不去香港生呢?"來自于詹瀟瀟姐妹的建議。之所以出此建議,大多是因為,去香港生娃避罰款早已司空見慣,加之香港的教育早就讓內地家長饞涎欲滴。雖然當時詹瀟瀟對來自香港的歧視以及漫漫求學路有所顧忌。最終還是耐不住香港教育拋出的橄欖枝,這其中當然這有二十萬的小便宜。

就這樣,詹瀟瀟夫婦在原香港人的鄙視下將他們的孩子生在香港,名副其實的他們孩子成了香港人。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出生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2013年,深圳計劃生育改革,而詹瀟瀟夫婦慶幸成為了"漏網之魚",深圳出臺法規——就算在境外出生的孩子也需要繳納21.9萬的社會撫養費,而香港那邊這些年對雙非母親愈加嚴厲。詹瀟瀟夫婦正內心暗暗竊喜,沒想到一個個麻煩接踵而至。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中國的父母總是沖在子女教育的第一線,殫精竭慮,為子女考量,為子女謀劃。所以中國家長千萬萬,教育榜樣惹人現。當他們如愿送孩子去香港"深造",卻沒想到擇校就是最困難的一步。

我們缺的從來不是受教的天才,而是培養天才的人才。由于雙非家庭尷尬,他們的孩子不能從深圳當地的公立學校就讀,只能選擇周返于香港。眾所周知,香港地稀人廣,教育資源也是蜂擁而至,萬人爭搶。那些知名的幼兒園一席之位往往需要,過五關,斬六將。孩子不但自身具備德智體美勞的素質,家長也得有雄厚的資金做為支撐,盡管如此,還是有許多人與名牌幼兒園失之交臂。無奈,詹瀟瀟夫婦只能轉戰普通幼兒園。

一開始,他們以為是香港幼兒園對雙非孩子的歧視,在與兩萬多個雙非家庭討論過后,原來這種孩子千軍萬馬做獨木橋的現狀早已司空見慣。一遍遍的演練,加上事先咨詢過前輩,他們費了九牛二虎終于解決了孩子的上學問題。

而接下來,麻煩的是他們自己。本以為可以萬事大吉,孩子可以接受在內地沒有的教育,自己也可以理所應當避開罰款。有因必有果,報應隨時還,詹瀟瀟本身先為自己的行為買了單。當確定孩子去香港上幼兒園后,原本空閑的時間開始變得繁忙,她本人也像一個停不下來的陀螺,被時間控制,被家庭支配。清晨六點起床,周轉于大寶與二寶之間,奔波于深圳與香港,真真切切的"雙城記"。

鑒于時間的緊缺,還有向現實的妥協,詹瀟瀟只能放棄工作,隱居幕后,成為一名全職太太。她一心一意為孩子的學習著想,但麻煩遠不及此。

在深圳地鐵站上,福田口岸過,一個孤單的身影,巨大的書包沒過身子,四五個小時的車程,遠過于父母的陪伴。遠遠相望,唯有心疼。沒想到,原來自己心酸的一幕,會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每次詹瀟瀟他們送孩子上學時,車的后座,躺著累的睡著了的孩子,在原本應該玩耍的年紀,自己的孩子在深圳到香港的路上度過,無聲,寂寞,傷感。

做"香港人"真的好嗎?

我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千人千語,各抒己見。對于親身經歷過的詹瀟瀟夫婦來說,他們留下的只有后悔。千金難買后悔藥。為了那點蠅頭微利,為了虛無縹緲的優質教育,他們說自己輕率的為孩子的人生做好了選擇,甚至沒有切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只是為了輕飄飄的一句為孩子的將來好。

這一句對孩子的好,讓他受到了香港獨特優質的教育,當然也猛烈帶來了內地與香港不同文化的心理創傷。據詹瀟瀟自己描述:"有一天,孩子突然間他不想去上學了,我以為是小孩子偷懶所耍的小性子,我沒管他,也沒理他,繼續向關口走去,結果他一下子松開我的手,蹲在地上,開始放聲大哭,一邊哭訴一邊拒絕向關口挪步,他說他的小伙伴,不理他,不和他玩耍,給他起"小蝗蟲"的外號。這時候我才知道我的孩子受了那么多的委屈。"

"小蝗蟲",與其說是童言無忌,還不如說其實是內地文化沖突的結果,他們有不同的口音,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同的經歷。當你輕而易舉跳脫到另一個環境并試圖適應時,總有矛盾,總會磨合,而這一切全都由孩子買單,原本天真無邪亦懵懵懂懂,如今寄人籬下亦察言觀色。

中國的父母總是身體力行為了教育做不斷嘗試,卻無力承擔試錯的教育成本,出發點如此美好,但不知終點在何方,所以只能一步步的在后悔中反思行跡,但也只是徒自傷感。中國有兩十多萬的雙非家庭,我也不知道他們的終點在何方,有多少后悔,又有多少慶幸。

"香港人"的背后,我們怎會了解那些悲歡離合,不為人知。"雙非媽媽"的背后,我們又怎會知三生有幸竟是何必當初。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