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s
前幾日,在微信群裡,有位媽媽說了這樣一件事。
她有個快4歲的女兒,剛上幼稚園不久,就出現了「不太正常的」尿床。
剛開始她以為是自己多想,孩子有尿床反復很正常。但連著3、4天都如此,她擔心極了。因為孩子從3歲開始,就再沒有尿過床。
於是,她還是帶女兒去了醫院檢查。醫生說沒有明顯的器官病癥,建議她帶孩子做心理諮詢。
後來,諮詢師通過和孩子進行繪畫、講故事等形式,終於發現了導致孩子尿床的秘密:
孩子現在的壓力非常大,情緒緊張,很有可能是在幼稚園受到了不良的對待,才出現了這種『反常』的遺尿行為。
她心裡一驚,趕忙私下裡問了其他孩子的家長,結果還真有幾個孩子也出現了「反常行為」。
她立即聯合了好幾位家長,和園方進行交涉。迫於壓力,園方才同意調出孩子在幼稚園的視訊監控。
果真發現,有一位老師,常對孩子們推來搡去。她們找到那個教師,他才承認,雖未動手打孩子,但有時會譏諷孩子、吼孩子。
千挑萬選,沒想到還是遇到了「渣園」。
之前,孩子的口頭表達還不流暢,有時還變來變去,因此她無法作出判斷。而且,孩子的身上沒有明顯創傷,所以她什麼都沒有發現。
若不是她「多心」,覺得孩子尿床不太正常,就不會發現孩子受到了這樣的「對待」。這件事,令她非常後怕。
孩子內心積攢的焦慮和壓力,雖然嘴裡說不出,但一定會通過其他「反常行為」向父母發出求救信號。
對於3-12歲孩子而言,最為常見的「反常行為」有這樣三種:
- 原本活潑的孩子連續幾天都 異常安靜,呆坐;
- 原本乖巧的孩子突然多次 「暴力」攻擊別人,有時搶玩具,有時用手打,用腳踢……
- 原本安睡、不尿床的孩子,連續多天晚上睡眠容易 「夜驚」, 「尿床」,或 「做噩夢」......
但 這些「反常行為」並不意味著罕見和難以察覺。相反,它們都是有明顯的特點:
- 確實與平時的行為不同;
- 在短期內反復的出現。
關注孩子的行為不等於草木皆兵,但也不等於神經大條,以至於錯過孩子的求救信號。
那麼面對孩子的「反常行為」,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辦?
避免對孩子表面行為的「指責」
當我們看到孩子的「反常行為」時,特別容易情緒激動,常常會跳起來指責孩子的「反常」。
可如果只根據孩子的表面行為就進行指責,不僅會讓孩子的心門永遠緊閉,嚴重的,還會錯失救助孩子的最佳時機。
挖掘孩子的真實內心
孩子表面的反常行為,有時並不代表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
我們就可以透過孩子的浮在冰山上的表面行為,去嘗試挖掘孩子冰山之下的真正想法。就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的,去瞭解到她反常的真正原因。
我有個做幼師的朋友,曾說起這樣一件事:
她有個學生,平時都規規矩矩,讓老師非常省心。
有一天,有個孩子跟她告狀,「老師,他踢我了。」她想孩子肯定不是故意的,於是安撫了兩個孩子,也沒太在意。
結果第二天,又有其他孩子跑來說,「他動手打人」。 她才意識到,他的行為有點「反常」。
後來,她把孩子帶到安靜的地方,嘗試和他溝通。可沒想到, 她一抱孩子,孩子「哇」地就哭了。
原來,孩子的父母剛剛不在一起(離婚)了,在分開時吵地特別兇, 他害怕極了……
有孩子說「你爸爸不要你了」,「你沒有爸爸」……他想說不是,可是又不知道該怎麼說……
他又怕又氣,不知怎麼地,就打了人……
她看著眼前這個哭成淚人的孩子,心疼極了。不敢想,若是從一開始就指責他,他會多麼地無助。
後來,她和孩子的父母,進行了積極的溝通,他們也才意識到,孩子竟承受了這麼多沉重的困擾。
當孩子出現「反常行為」時,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句接納的語言,都是打開冰山的鑰匙。
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和孩子的內心建立聯結的過程。
好好愛那個突然淘氣,又或者突然沉默和慌張的孩子吧。
讓孩子感知到我內心對她的關心和愛護,也讓我們感知到她內心的不安和惶恐。然後安撫她,溫暖她。
而當我們透過孩子表面的反常行為,瞭解到她的真實情況,才能真正的「解救」出孩子。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麵專頁
打開Facebook專頁 >
用戶評論
大家都在玩的社團☞熱門大爆料☜加入社團和大家一起交流